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4849 12
2015-01-21
混在美国名校
失意者成功逆袭的青春励志故事

作者: 海攀

编辑推荐
  轰动北美最热的华人论坛激励感动亿万北美留学生
  留学+梦想+青春+诙谐+逆袭+励志=《混在美国名校》
  青春,是甜蜜,是忐忑,是梦想的气息
  当用尽手段达成梦想时
  却发现彼岸不是应有的模样
  失学失恋的危机重重迫近
  在醒来的那天
  逆袭的故事能否上演
  作者沉淀三十年,呈现真实的留学生活,书写留学生在逆境中的磨难与成长,成就属于一代人的“致青春”

内容简介
  《混在美国名校》一书纪实性强,文笔幽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心理描写细腻,情节引人入胜,故事发展起伏跌宕,丝丝入扣,描绘了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赴美留学的一代人身处异国他乡,面对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在他们的友情、家庭也在经受着考验的情况下,仍然在学业、事业方面不断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理想的奋斗历程。

作者简介
  海攀,本名潘海,旅美学者,兼职作家,主要创作纪实性作品,著有《我在美军航母上的8年》(与一鸣合作)。其早年毕业于北京某著名大学,20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曾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从事人类脑功能及军人战场脑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研究,目前是一所常春藤名校的资深研究员。

好书一起看
分享帖子的‘标题+链接’+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书评】到QQ群或者微博,将截图(含QQ群成员数字/微博粉丝数)回复在下面,会获赠论坛币: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1 10:38:27
      我读小说的经验,全被郝明义在《越读者》里说了:一部小说,耗费数十万字,塑造众多人物,铺陈数十年的恩怨情仇,才在不经意中点出一个几十字就能概括的道理。如果只读这几十字,虽然清楚、明白、直接,但得来轻松,很容易不当一回事;读数十万字的故事,对这个道理的领悟就变得有血有肉深入骨髓了。我读《混在美国名校》就是这种感觉,跟着哭跟着笑,就像经历了书中人物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对于不经意间讲出的道理也感悟的更加深刻。
  
  说这部小说好,一是因为它是个好故事,吸引人一直读下去;二是因为我正好处在这个年龄段,工作不久,结婚不久,主人公遇到的大部分疑惑和选择我曾经遇到或正在遇到,看完之后,对一些人生道理有了更深入更形象的理解和领悟。
  
  尤其推荐20-35岁的人读这本书,更年轻的人生经历少些,有些大道理别人说了你只会当它是大道理;更年长的人生经历丰富了,不用听他讲也有自己深刻的体悟,不过当然可以当做“致青春”来看,毕竟青春经历的事情都是相似的。下面简单Mark一下:
  
  一、你能走多久,取决于你与谁同行
  一次听俞敏洪讲:你的水平就是你五个朋友的平均水平。选择朋友,选择对方在见识、经验、眼界等方面高于自己的。即使是选择恋人,在一起之后双方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是我个人的选择标准。比如书中男主人公郑卫,他原本以一种混日子的心态读大学,他的女友杨小静的爸爸是大学教授,逼着他申请出国。人有时候是被逼出来的,原本从没想过出国和读研的郑卫,这么一逼,竟然去了美国名校读博士。
  
  二、学点为人处世
  1.凡事都要交换,除了父母,没有人天生欠你的。当小四不肯帮郑卫描签名时,书中女主人公杨小静就想到了这个互惠原则——“咱们能帮小四什么忙呢?”这个原则管用的很,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专门提过。
  2.三个跑堂的小费放在盒子里,被黑小孩给抢走了。李三姐很大度地说:“我也有错,没有想到这个黑小孩会冲进来。这样吧,我给你们每个人补十块钱。”三个跑堂齐声感谢,谁都明白,老板就是一分钱不给你,你也说不出什么来。杨小静更是感慨李三姐会做人,区区三十元钱,就让下属感恩不尽。
  3.李三姐待人还是很不错的,只要她有空,如果看见进来的顾客明摆着不会给小费,就自己亲自上前服务。
  4.杨小静在零基础偶然进入实验室的情况下,不仅非常认真地学习,而且有眼力,很勤快,各种实验室的杂事,像洗东西、倒垃圾、整理收拾台面什么的,她都抢着干。她还学当牛做马的,总是带些小点心、小糖果之类到实验室来,请大家分享。从她嘴里出来的,也永远是好听的。不管是对教她的人,还是周围的人,她总是一副崇拜加钦佩的样子。
  
  三、学点工作与学习方法
  1.“她觉得自己能在餐馆打工,其实就算幸运,还有很多人根本无工可做。每次看到有中国人或者美国人推门进来找工作,她和当牛做马的都会高兴一阵。她们不爽,还有人比她们更不爽,不是吗?人呀,都是在这种自我安慰中,熬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这一段就好像在说我自己,明明对工作不满意,却常因为周围人不知情的羡慕而安分下来,貌似处在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其实到底这份工作到底多low,自己心里知道的很清楚。别再沾沾自喜,那一份稳定的工资只是买我们梦想的小钱,踏实学点本事,勇敢追求你配得上的更好的世界。
  
  2.“杨小静每天晚上回家,都要坚持写下一天的工作总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改进及如何改进,然后就是列出第二天需要做的各种事情,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每天早上起来,她看一眼自己列好的工作清单,随机奔往办公室马不停蹄地猛干一整天。她能走到今天的地步,如果对别人说是要拼命的话,那她就是不要命了。”
  我现在也学杨小静,每天总结晚上对一天的主要事情进行复盘,想想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怎么改,感到很有好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 10:38:28
      昨天周末又加班,同事们最近都很累,忙了一会儿,一起坐下来闲聊休息。我一同事说起他的一个朋友离婚了,另一个同事不解地说:“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初相爱的两个人走到一起,结婚后吵吵闹闹是很正常的,可吵过后还是一家人啊。离婚干嘛?你说是吧,张姐。”我在这几个同事中年龄、婚龄最长,所以最后他把这问题抛给我。
  
  我说:“是不错,当初每一对夫妻都是因为相爱才结婚。但人是会变的。结婚后,如果两个人都原地踏步,或者两人携手往前跑,都没问题。怕得是,一个人不断地充电、学习、进步,另一个人却满足现状,业余时间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打发时间,时间长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就拉开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生活中任何一个看似微小的争吵,就会成为导火索,使婚姻破裂。而我们外人往往看到的是他们小小的争吵,看不到的是他们距离的拉大。他们不再是同一水平上的人,已经没有共同语言,那样的婚姻生活,不要也罢。”同事们听完,有的在思索,有的人马上想起:“对啊,很多两人白手起家干企业的,后来企业经营稳定后,妻子会回家做全职太太,做着做着,老公就会有外遇,离婚另娶,是不是就是这个原因?”我说:“当然,也会有少部分人是因为有了几个臭钱,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但大部分人是因为两人之间有了差距,没有了共同语言。妻子做了全职太太后,往往很少与社会接触,精力也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自己又不求上进,于是会逐渐自卑,对老公产生不信任,整天疑神疑鬼,盘查老公的行踪,这样哪个男人受得了,不离婚才怪呢。”一个同事很好奇:“看你平时家庭很幸福的样子啊,怎么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我笑而不答,其实我自己知道,这叫现学现卖,我刚刚看完《混在美国名校》,我看书的时候,往往会身临其境,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人物角色,我的心会随着角色去感受她的喜怒哀乐。书中杨小静开始与郑卫是多么情投意合、幸福快乐,去到美国后,也过了一段虽贫穷但快乐的生活。后来,杨小静到王冠做助理研究员,从零学起,照她的话说:“一周七天,每天12、13个小时”,那真是叫拼。付出就有回报,她进步神速,很快就得到老板和同事们的认可。而郑卫这时却自暴自弃,白天睡大觉,晚上打牌、玩游戏,就是不去实验室做实验,不去图书馆看论文。像这样,最后他们只好离婚。曾经郑卫觉得杨是女神,只要能天天看着杨,他就会幸福的无以复加,到后来,竟然骂杨:贱人,臭女人,滚!听的我心里都感觉好痛。人真的是会变的,曾经的爱人变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这样,怎能再在一起生活?离婚也许是的选择。
  
  可就算郑卫这样狠毒的骂她,她竟然还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断地在背后帮助他,我想,如果是我,我是做不到的。
  
  还有,杨小静在嫁给郑卫的老板巴特曼教授后,本来完全有条件在家过着舒适奢华的家庭生活,但杨没有在家做全职太太,而是选择了独立,选择了继续工作。在工作中,她凭着一股拼劲,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赢得了巴特曼教授由衷的赞叹和更深的爱意。我想,如果杨选择在家做全职太太的话,不久后的一天,就会像巴特曼的前妻一样,结果只能是离婚。
  
  所以,我很佩服杨小静,她是的,她出身高干家庭,长得又漂亮,但她丝毫没有骄、娇之气,她聪明、善良、肯吃苦、有情有义、感恩、会处理人际关系,情商极高,做人如此,近乎完美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 10:38:29
      故事多跌宕,人生多曲折。
  当小混混郑卫拥着女神拿着糊弄到手的国外著名大学的offer时,他肯定没想到美国的大学不好混,也无法预料自己的未来会有怎样的狼狈或辉煌。当富家子弟兼女神小静接受小混混的表白时,她可能不知道人生的转角会来的如此悄无声息。如果没有高考失利的挫折,没有初到美国的痛苦打工经历,没有受到父母坎坷经历的感动和鼓舞,原本养尊处优的富家女何以最终对不求上进整日游手好闲的小混混丈夫无可奈何失望透顶?故事看到中间,我一度把通情达理努力上进的她当成了主角。而小混混被妻子劈腿,濒临退学也只不过是罪有应得。他当时面对人生失意的愤怒无疑将自己的无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一方日渐成熟不断进步,而另一方却仍原地踏步碌碌无为时,两个人的价值追求已经分道扬镳,这样的两个人很难再继续共枕眠。
  
  反观郑刘二人的感情发展这条故事推进的暗线则顺利得多。保守纯洁的学霸刘娟从小就是尖子生,勤奋刻苦的她更加看重郑卫的开朗机灵活泼。相似的人适合玩闹,互补的人更适合共度人生。多年的友情已经让刘娟对郑卫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智商测试的高分、表白富家女的成功、拿到王冠的offer甚至博士学位,她都表现出平静的信任。陪着他经历人生的低谷与辉煌后,她更加确认自己爱着这个从男孩蜕变成男人的小混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真正对你产生重要影响的,也许就是你身边最近的那几个人。
  妻子的抛弃和老板的鄙视让他的人生走到谷。幸运的是他还有刘娟。终于在她的严厉质问中清醒过来——你自己不争气,都怪别人吗?是啊,守得住才是真幸福,自己无力守护,就不要怪他人夺走。柴静曾说,要自由,不独立,仍是奴隶。彻夜自省悔过之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实际上是在骄纵自己,只想做自己喜欢而又轻松愉悦的事情。我害怕吃苦,不愿努力,总想逃避。他也明白自己不能再辜负身旁那个一直陪伴鼓舞着他前行的刘娟,最终以一个真正精神独立的男人的表现完成了逆袭。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这一刻,我竟突然想到了鸣人。从小受尽冷落与偏见的是他,但嬉笑的坚强的感染引领着大家朝梦想前进的也是他。多少次他独自一人回到家中,熟悉的泡面,变质的牛奶,落寞的表情,孤寂的身影……你无法想像要承受多大的孤独与痛的领悟,才会明白并珍惜与同伴的友情和羁绊,才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苦难会毁灭一个人,同样也能成就一个人。
  
  要经历多大的痛,你才敢直面人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 10:38:30
      说是“混”,听上去像个屌丝逆袭的故事,但实际上主人公怎么会真的是屌丝呢?
  
  这本《混在美国名校》,讲的是上个世纪末的留学生活,“高智商”无疑是主人公开挂的标签,无论他多么不上进没追求、贪玩不正经,他都能凭借这种先天的优势顺利过关,又接连有美人在侧,妥妥跻身人生赢家的行列。
  
  不过这本书讲的不是一个童话,而是一个骨感的现实。天赋异禀之人想要找到未来,想要拥有成功尚且需历经挫折艰辛,废寝忘食,被百般折磨才能逆境重生,更何况我们这些明知自己平凡却空有梦想未敢向前踏步的人?
  
  书里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也不讲求什么结构技巧,正如这本书的简介一样,它是半纪实的,有群像的,没有太多主观色彩的。它像一部青春流水,记录着每个人的成长和痛苦。读完这本书,我花了一整个晚上,超过6个小时,很累也很畅快。如今想想,自卑,可以靠努力提升信心。虚荣,可以靠实力来买单。但是懒,真的就没治了。
  
  再讲到留学这个事情上来,我对之还是好奇和向往的,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出去看看,很多人事还是要眼见为实。
  
  我有好些朋友在国外留学,从东南亚到欧洲再到美洲,多多少少都有那么几个。不过有的人交情深,一直有联络,有的人只是人人网上的点赞之交,在我几乎弃用人人后,我也就再没看过这些人大晒欧洲游、美洲游的照片,也不知道这些人后来到底怎么样了。
  
  我大体了解过一点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就我所知的,大体分为三种:一是代购,自不用赘述;二是秀优越感、秀旅行照、秀、秀食物……总之潜台词就是“哇,国外好好啊~”,有大把时间挥霍,大把时间玩乐;三是基本不在社交软件上出现,每每联系问他们在忙什么,个个都说明天有presentation,后天交paper,大后天有什么test……作业好像永远都做不完,压力大到让我怀疑他们是否已经未老先衰。
  
  无意对旁人的生活置喙,孰好孰坏,孰对孰错,到底是别人的选择,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只是看完《混在美国名校》,我也是满感慨的,不禁想起《推拿》里梅婷的一句台词:每个人的眼泪是不一样的,但想哭的念头是一样的。
  
  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但对未来更好生活的希求是一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 10:38:31
       郑卫凭借小聪明混进美国大学王冠,然而他旧习不改,结果娇妻夜奔他嫁,学业半途而废,自己为复仇差点在异国沦为杀人犯,一夜由王冠之颠“混”进垃圾桶底。在这最失意最痛苦的时候,他跑到悬崖边肆意咒骂发泄,此时出现了全书最打动我的一幕:老同学刘娟弓着身子在一旁死命拉住郑卫的衣服,生怕他滑落下去。最终郑卫熬了过来,重获新生,并选择在同样的地方向刘娟求婚,这座位于海边的小山由此成为他俩爱情的见证。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另外一种结局: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之后,郑卫意识到现在的这一切都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考进综大是迫于母亲的棍棒教育,留学则是来自女方父母的压力,而自己只是想过一种随性而为、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已,比如玩游戏、装电脑、修汽车,从此大彻大悟,在美国“黑”了下来,音讯全无。二十年后,一条新闻标题登上当地华人报纸的头条:当年王冠准博士,今日修车大师傅。配发的图片上,一名略显沧桑的中年人,站在满是油污的汽车零件旁,向读报人投来憨憨的微笑。读者于是感动并满足,世上毕竟还有不为形役,勇于追求内心生活的人啊。这样写才符合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嘛。可纵观书里的人物,我竟然没发现一个如此“伟光正”的人:杨小静家境优渥却对自己的学历深感自卑,中餐馆里端盘子的经历成了她日后发奋的不竭动力;学神刘娟已然达到了为学习而学习的境界;月半为了男友毕业后回了老家(虽然最后又回到北京);小四更是根本没有选择,当留京的机会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可能说不吗?
   所以我觉得,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无论天堂与地狱,只要是个五欲正常的人,终究免不了生活的锤打与试炼。经受住了的,其后自有无限的可能性,就像郑卫最后发现之前恨死了的生物学居然就是自己的最爱,而不是颠倒过来,一开始就立下大志,要为科学献身,然后一路披荆斩棘,天遂人愿。我不否认这种情况存在,可更多时候,那只是凡夫俗子用来麻痹自我,求得心里好受而已。如果生活是一条激流,连它的流向都还没搞清楚,就心心念念地要一朝跃龙门,不滑稽吗?如此也就不难理解梦想一词在当下的大行其道了。
   据说此书主人公是有原型的,其妻子及相关人物来头还不小,可惜我不是考据狂,我只关心故事本身,虚构也好,真有其事也罢,任场景变换,世殊时易,那些真正能打动人的部分却永远不变。我将敬意献给那些跳进激流,并于其中挣扎浮沉的人,这样的青春,没有梦想又何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