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说的经验,全被郝明义在《越读者》里说了:一部小说,耗费数十万字,塑造众多人物,铺陈数十年的恩怨情仇,才在不经意中点出一个几十字就能概括的道理。如果只读这几十字,虽然清楚、明白、直接,但得来轻松,很容易不当一回事;读数十万字的故事,对这个道理的领悟就变得有血有肉深入骨髓了。我读《混在美国名校》就是这种感觉,跟着哭跟着笑,就像经历了书中人物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对于不经意间讲出的道理也感悟的更加深刻。
说这部小说好,一是因为它是个好故事,吸引人一直读下去;二是因为我正好处在这个年龄段,工作不久,结婚不久,主人公遇到的大部分疑惑和选择我曾经遇到或正在遇到,看完之后,对一些人生道理有了更深入更形象的理解和领悟。
尤其推荐20-35岁的人读这本书,更年轻的人生经历少些,有些大道理别人说了你只会当它是大道理;更年长的人生经历丰富了,不用听他讲也有自己深刻的体悟,不过当然可以当做“致青春”来看,毕竟青春经历的事情都是相似的。下面简单Mark一下:
一、你能走多久,取决于你与谁同行
一次听俞敏洪讲:你的水平就是你五个朋友的平均水平。选择朋友,选择对方在见识、经验、眼界等方面高于自己的。即使是选择恋人,在一起之后双方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是我个人的选择标准。比如书中男主人公郑卫,他原本以一种混日子的心态读大学,他的女友杨小静的爸爸是大学教授,逼着他申请出国。人有时候是被逼出来的,原本从没想过出国和读研的郑卫,这么一逼,竟然去了美国名校读博士。
二、学点为人处世
1.凡事都要交换,除了父母,没有人天生欠你的。当小四不肯帮郑卫描签名时,书中女主人公杨小静就想到了这个互惠原则——“咱们能帮小四什么忙呢?”这个原则管用的很,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专门提过。
2.三个跑堂的小费放在盒子里,被黑小孩给抢走了。李三姐很大度地说:“我也有错,没有想到这个黑小孩会冲进来。这样吧,我给你们每个人补十块钱。”三个跑堂齐声感谢,谁都明白,老板就是一分钱不给你,你也说不出什么来。杨小静更是感慨李三姐会做人,区区三十元钱,就让下属感恩不尽。
3.李三姐待人还是很不错的,只要她有空,如果看见进来的顾客明摆着不会给小费,就自己亲自上前服务。
4.杨小静在零基础偶然进入实验室的情况下,不仅非常认真地学习,而且有眼力,很勤快,各种实验室的杂事,像洗东西、倒垃圾、整理收拾台面什么的,她都抢着干。她还学当牛做马的,总是带些小点心、小糖果之类到实验室来,请大家分享。从她嘴里出来的,也永远是好听的。不管是对教她的人,还是周围的人,她总是一副崇拜加钦佩的样子。
三、学点工作与学习方法
1.“她觉得自己能在餐馆打工,其实就算幸运,还有很多人根本无工可做。每次看到有中国人或者美国人推门进来找工作,她和当牛做马的都会高兴一阵。她们不爽,还有人比她们更不爽,不是吗?人呀,都是在这种自我安慰中,熬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这一段就好像在说我自己,明明对工作不满意,却常因为周围人不知情的羡慕而安分下来,貌似处在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其实到底这份工作到底多low,自己心里知道的很清楚。别再沾沾自喜,那一份稳定的工资只是买我们梦想的小钱,踏实学点本事,勇敢追求你配得上的更好的世界。
2.“杨小静每天晚上回家,都要坚持写下一天的工作总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改进及如何改进,然后就是列出第二天需要做的各种事情,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每天早上起来,她看一眼自己列好的工作清单,随机奔往办公室马不停蹄地猛干一整天。她能走到今天的地步,如果对别人说是要拼命的话,那她就是不要命了。”
我现在也学杨小静,每天总结晚上对一天的主要事情进行复盘,想想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怎么改,感到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