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的这个观点不管讲得是否到位,但问题本身非常重要,很早笔者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它不仅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更涉及到企业的生存,而且影响整个物价结构的平衡稳定和对于社会养老的资金安全也造成极大的冲击。从政治和金融的角度来讲,也影响到国家信用。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统制经济”格局下的行政思维:政绩当先,只顾当下。无论是从“马经”还是“西经”来讲,这是国家完全没有道理的经济学头脑的乱作为——借花献佛。表面上看,涨工资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我国近几年如此高涨的加薪幅度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工薪阶层在高兴之余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这种加薪会给自己未来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多大。如果我们重蹈“金圆券”的老路,那么,国民ZF的“回光返照”下场有可能重现——货币变成废纸,当你还在门前张灯结彩时,后面的房基已经被掏空,这就好比乡间的戏台上台上出演的是皇上登基大戏,台后饭碗里只不过是半拉窝头而已。我们现在面临改革的“深水区”,这个问题就是其中非常严重的问题之一。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上来讲,中小企业在任何国家都承担着国家财政和社会均衡就业的重担,也是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基本要素。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就有可能毁掉已经取得的改革成就和红利,“后发劣势”必将给改革的进程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对于分配不公的问题,关键是要“壮士断腕”。该拿的不能少,不该得到的得到了也应吐出来,靠增发货币无疑是杀鸡取卵——百害而无一利。改革如果始终回避“阵痛”,“遇到问题绕着走”,这样下去的结果,终将会出现100元买不到一个鸡蛋。“无形之手”始终会遵循自己的法则干预经济,这不是你我他所能改变的。不管林毅夫怎么说,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本身是非常重大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是中国改革肌体上的一个很难摘掉的瘤子,说到底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利益集团的“指导员线板干粮吃光”的问题上。但如果不解决,终将后患无穷。从经济学原理上来讲,“最优配置”能不能解释和解决这个问题还是个问号,因为这里面存在一个经济是否被政治绑架的问题。所以经济学要带着问题多角度研究——问要致用。不要再搞学究式的心灵鸡汤。 以下是发言转载: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121/13448744_0.shtml
凤凰财经讯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2015冬季达沃斯论坛表示,目前从整个的发展态势来讲的话,中国跟日本六十年代、亚洲四条小龙八十年代的态势是一样的。
“中国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由于国内的工资不断上涨,将会出现像六十年代时候的日本因为工资上涨,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条小龙来,帮助亚洲四条小龙实现工业化、品牌化(的情况)。八十年代的时候,亚洲四条小龙同样面临工资上涨,然后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来。”
同样的,“目前中国达到日本六十年代、亚洲四小龙在八十年代的同样情形,因为国内工资快速上涨,传统让中国变成世界工厂很多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就会出现向外转移的直接投资。”林毅夫解释到。
2015年冬季达沃斯论坛于1月20-24日在瑞士达沃斯举办。本届年会主题是“全球新局势”。凤凰财经全程报道本次论坛。
林毅夫以实际举例说,中国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主要的生产地,像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在八十年代转移到中国大陆来的港资企业、台资企业、韩资企业已经差不多转移出去了。
他认为,中国目前已经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发展阶段。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三大外资提供国,将来可能还会更大。只不过,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对中国企业来讲,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是心理准备严重不足,人才准备严重不足。“我们大陆本身的企业利润不断消失、工人也那么难过,你叫他到海外去,但是不敢去,因为这个转变来的太快。”
以下是林毅夫讲话实录:
林毅夫:中国对外投资,传统上是有三个类型,像你说的一个是获取资源,中国是快速发展,又是资源短缺的国家。再一个是基础设施,因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是有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基础设施。第三个是进入到当地市场。因为在当地投资的话,可以克服一些关税壁垒、进入壁垒。
在过去这三种来讲,我想强调一下都是经济活动互利双赢的。但是如果展望未来,我觉得有两个新的越来越重要的对外投资。一个是到发达国家获取技术,因为中国要继续发展,一定要继续创新、产业升级、技术。咱在不少行业跟发达国家有技术差距,通过到海外通过并购的方式,或者是用购买专利的方式,把这些技术引进来是有利于加快中国自己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发达国家也很欢迎,因为我们知道发达国家从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以后,经济上普遍比较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也欢迎外国的直接投资,包括中国到那边以获得技术为主的直接投资。
除此之外我还想强调一点,中国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由于国内的工资不断上涨,将会出现像六十年代时候的日本因为工资上涨,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条小龙来,帮助亚洲四条小龙实现工业化、品牌化。八十年代的时候,亚洲四条小龙同样面临工资上涨,然后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来。把中国这三十多年的时间变成世界工厂。
目前中国达到日本六十年代、亚洲四小龙在八十年代的同样情形,因为国内工资快速上涨,传统让中国变成世界工厂很多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就会出现向外转移的直接投资。
而且我要强调一下,这是一个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讲,让他们实现创造就业、增加出口、创造外汇,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窗口。
在这一点上,从整个的发展态势来讲的话,会跟日本六十年代、亚洲四条小龙八十年代的态势是一样的。但是有一个量上的不同,也就是在六十年代的时候本整个制造业雇佣的人数是970万人,八十年代的时候韩国整个制造业雇佣的人数是230万人。这一次中国制造业雇佣的人数,按照去年第三次工业经济普查所公布的数字,是1.24亿人。也就是说六十年代日本开始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外转移的时候是12倍,比亚洲四条小龙加起来是22倍。很可能在未来中国的这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往发展中国家去转移的时候,可能会带来全世界一个新的工业化的浪潮。这是有利于世界发展,解决贫困问题的,当然也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这些都是互利双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