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7577 0
2015-01-25

第十三节  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的相互作用

社会分工使所有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分工的个人的劳动能力得到了加强与延伸,劳动价值得到放大。虽然,社会分工主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但是,人与人之间往往并不是直接发生相互作用,而是首先由两个或更多的人共同组成一个具有特定社会功能的团体,并以这个集体为媒介与场所,全面展开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具体表现为人与集体的相互作用。

根据“价值观最佳化法则”,个人总是按照个人价值观对自己的每一个价值目标、每一个复杂行为、每一个简单行为、每一个具体事物的价值率进行精确计算,并按照“最大价值率法则”进行选择,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样,根据“集体价值观最佳化法则”,集体总是按照集体价值观对自己的每一个价值目标、每一个集体决策与集体行为进行精确计算,并按照“最大价值率法则”进行选择,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由此可见,个人与集体的相互作用(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本质上就是个人的价值观与集体的价值观相互作用。

一、职务价值观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代表集体的利益来履行职务时,将会受到两个方面的作用力:一是由于个人利益的驱动,自己在履行职务时将会自觉不自觉地维护和发展个人的利益,从而使自己实际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不断趋近于个人的实际价值观;二是由于集体利益的制约,自己在履行职务时将会自觉或不自觉0地维护和发展集体的利益,从而使自己实际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不断趋近于集体价值观。由此提出“职务价值观”的概念:

职务价值观:个人在行使集体赋予的权力时,同时受到个人利益的驱动和集体利益的制约两个方面的作用力以后,所实际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称为职务价值观,用Wsi来表示。

集体的价值资源一般不会由集体各个成员均匀地支配,而是推举少数人来重点支配集体的主要公共价值资源,并赋予特定的职务,享有特定的权力,其余大多数人并没有支配公共价值资源的权力。集体通常设有多个职务,每个职务都享有一定的权力,都会对集体一定比例的价值资源进行支配。职务通常是有层次的,职务越高,对于集体的价值资源支配的比例越高,这样才能使价值资源的支配具有较高的流畅性和价值效率性。

权力可分为决策权、行为权、评判权,职务价值观也可相应地分为决策价值观、行为价值观与评判价值观,它们分别是当权者在决策过程中、行为过程中和评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职务价值观。

显然,当权者的职务价值观越是趋近于集体价值观,就越是有利于维护和发展集体的利益;当权者的职务价值观越是趋近于个人价值观,就越是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当权者的个人利益。

二、职务价值观的合成

为了集体的利益平衡,以及避免权力的滥用,集体的权力往往需要进行合理分割和适度制衡,为此,把集体的权力(或制约权数)在集体成员中进行分配。

设集体中各个成员的职务价值观为WZi,各个集体成员的影响权数为Si,根据“价值观合成定理”,集体的价值观等于等于各个集体成员的职务价值观与影响权数之乘积,即

WC=∑(WZi×Si)            (5-47

影响权数Si取决于制约权数Kpi(或表决权数),并围绕制约权数为中心而上下波动,即

Si∝Kpi                            (5-48

WC∝∑(WZi×Kpi)         (5-49

显然,某一集体成员的权力越大,其制约权数Kpi(或表决权数)就越大,集体价值观的变化就越容易受其职务价值观的变化的制约,集体价值观就越是趋近于其职务价值观。当制约权数为1时,集体价值观完全取决于当权者的职务价值观,并与其职务价值观完全一致。

三、利益相关系数、制约权数与影响权数

集体的价值观Wc是集体对事物的价值率Pc所产生的主观反映,个人的价值观Wi是个人对事物的价值率Pi所产生的主观反映,那么,影响权数Si 是集体对于制约权数Gi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主观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值是人脑对于客观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主观值围绕客观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因此,可得

Wc∝Pc

Wi∝Pi

Si∝Gi

则集体价值观围绕集体的利益价值观(即事物相对于集体的价值率)上下波动;个人价值观围绕个人的利益价值观(即事物相对于个人的价值率)上下波动;影响权数围绕制约权数上下波动。

制约权数反映了个人对于集体价值资源进行支配的比例,利益相关系数(或股权数)反映了个人对于集体价值资源拥有所有权的比例。当制约权数大于利益相关系数时,个人所支配的公共价值资源比例大于个人所投入的价值量比例;当制约权数等于利益相关系数时,个人所支配的公共价值资源比例等于个人所投入的价值量比例。

人们使用权力的本质就是经营与管理,把公共价值资源进行支配,按照集体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投入到具有最大价值率的事物之中,并产生最大的价值效率。利益相关系数(或股权数)体现了股权所有者对于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大小;制约权数体现了当权者对于公共价值资源的支配能力。因此,制约权数与股权数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的关系。

四、职权行使过程中的两种制约力

一个拥有公权力的人通常会同时受到两种价值观的作用,一种是当权者的个人价值观,另一种是当权者所代表(或代理)的集体价值观。其中,个人价值观将会引导当权者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尽可能地体现个人的意志与愿望,直接或间接地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尽可能地满足个人的利益要求(即私心);集体价值观将会引导当权者在行使权力过程中要求充分体现集体的意志与愿望,要求充分地满足集体的利益要求(即公心)。其结果是,这个拥有权力的人在其权力行使过程中实际所表现出的职务价值观通常介于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之间,即“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同时对“职务价值观”产生两种引力。第一种引力就是“私心力,即当权者的个人价值观对于其职务价值观的引力;第二种引力就是“公心力”,即当权者所代表的集体价值观对于其职务价值观的引力。

1、私心力。私心力来自于被授权者,当权者(即被授权者)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在个人价值观的吸引下,在权力制约因素(制度因素、伦理因素等)允许的范围内,将会自发地使自己的职务价值观不断趋近于与个人价值观,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为自身谋取利益。

私心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职务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差异度:当权者的职务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差异度越大,就越容易被人们识别出来,就越容易受到集体成员的欢迎;当权者的职务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差异度越小,就越难以被人们识别出来。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品德越高尚,他所追求的价值层次就越高,由于较高层次的价值往往具有较高的共享性和利他性,可以较多地兼容他人的价值和集体的价值,较多地重视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和高层次利益,其个人价值观与职务价值观的一致性就越高,私心力就越小。反之,一个人的品德越低俗,他所追求的价值层次就越低,由于较低层次的价值往往具有较高的独享性和排他性,从而较少地兼容他人的价值和集体的价值,较多地考虑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低层次利益,其个人价值观与职务权价值观的差异性就越高,私心力就越大。

2、公心力:公心力来自于授权者,集体(即授权者)通过采用任免机制、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等手段对当权者价值观进行调整和控制,使当权者的职务价值观不断趋近于其集体价值观,从而确保集体的利益不受损害。

公心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权者与集体价值观的差异度:当权者的职务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的差异度越大,就越容易被人们识别出来,公心力对于当权者的约束力就越大,当权者由此所遭受价值损失(或处罚)的可能性就越大;当权者的职务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的差异度越小,就越难以被人们识别出来,公心力对于当权者的约束力就越小,当权者所得到价值收益(或奖励)的可能性就越大。

由此可见,在公心力和私心力的双重作用下,当权者的职务价值观总是介于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之间。如果这个人的私欲较重,集体对于他的制度约束力又较小,那么他的职务价值观就会更偏近于个人价值观,从而可以为个人谋取更多的利益;如果这个人的公心较重,集体对于他的制度约束力又较大,那么他的职务价值观就会更偏近于集体价值观,从而可以为集体谋取更多的利益。

显然,当私心力非常强大且没有受到任何监督和制约时,职务价值观将必然会与个人价值观趋于一致,此时的集体完全成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当公心力非常强大且监督和制约机制非常完善时,当权者的职务价值观将会逐渐与集体价值观趋于一致,此时的个人完全成为集体的“真正公仆”。

五、集体的两种利益损失及应对措施

集体的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将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利益损失:权力无能型损失,二是权力腐败型损失。

1、权力无能型损失:是指权力行使者由于领导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因素,产生了客观上的领导失误(决策失误、行为失误和评判失误),致使集体的利益造成了损失。

2、权力腐败型损失:是指权力行使者由于其职务价值观偏离了集体的利益价值观,使领导者的决策、行为和评判结果有利于维护和增长权力行使者的个人利益,没有充分体现集体的利益要求,致使集体的利益造成了损失。

为了减少权力在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两个类型的利益损失,一般可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一是“量才录用”原则。选拔有领导才能的人担任领导职务,从而减少权力弱智型的利益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二是“量德录用”原则。选拔价值观与集体的利益价值观最为接近的人担任领导职务,即选拔道德水平较高且对于集体有较高认同度的人担任领导职务,并赋予较大的权力。

三是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制订科学合理的权力制约机制,加大权力制约力度,使领导者的决策价值观、行为价值观和评判价值观最大限度地接近集体的利益价值观。不过,如果权力制约权力度过大,一方面加大了权力制约成本,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权力的僵化,降低集体的工作效率、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四是加强利益相关性。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方案,加大奖惩力度,提高当权者与集体的利益相关性(如进行股权奖励),使当权者的个人价值观与集体的价值观更趋一致。

六、个人加入集体的客观动机

人的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价值动因,一个人要加盟另一个集体也必然有着一定的价值动因。例如,员工应聘到某一个企业,个人加入某一政党组织,文艺爱好者参加某一业余文艺团体等,他们都有着一定的价值目的或利益诉求。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最大价值率。那么,个人加入集体的客观动机在于:某一个事物或若干事物的客观价值率得到了增长,或者个人的平均价值率得到了增长。具体的价值运行方式是:如果个人加盟该集体后的平均价值率大于自己加盟以前的平均价值率,这个人就会逐渐追求对于该集体的价值投入规模,直至把自己的全部价值资源投入该集体;如果个人加盟该集体后的平均价值率小于自己加盟以前的平均价值率,这个人就会逐渐缩减对于该集体的价值投入规模,直至完全退出该集体。

总之,个人加盟集体的客观动机是:个人在加盟以后的利益价值观(或事物的客观价值率)大于加盟前的利益价值观。

同样,集体加盟集体的客观动机是:集体在加盟以后的利益价值观(或事物的客观价值率)大于加盟前的利益价值观。

无论是个人加盟集体,还是集体加盟集体,所有加盟者所形成的利益增长主要来源于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可以使加盟的各方参与社会分工,并共享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利益增长。其次,加盟集体的领导层如果具有较高的领导才能,可以使集体的公共价值资源产生较高的价值率,从而间接地增长了加盟各方的利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