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股份制企业的价值机理
在现代社会,股份制企业普遍实行“按股融资、按股分红、按股配权”的基本原则。然而,这到底有何科学道理呢?有何内在机理呢?“按股融资”和“按股分红”很容易被人理解,但为何要实行“按股配权”呢?这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为此,必须进行价值理论上的科学分析。
一、“按股融资”表达了社会分工的客观趋势。
企业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充分利用各种价值资源,以集股经营的方式自愿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对分离,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这形成了股份制企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不同社会团体分别具有不同的资金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社会关系优势等,这些不同形式的价值优势根据它们对于企业在价值增值过程的不同贡献程度,均可折算成统一的价值量,并用货币形式准确地表现出来或计算出来。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社会一切形式的价值可以进行统一度量,“按股融资”就是根据每位股东的各种价值优势所折算出来的价值量在企业总价值量之中所占有的比例,来确定每个股东所占有的股份比例(或股份数)。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价值形式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每个人、每个团体所拥有的价值优势也日趋明显,“按股融资”就是把每个股东在社会分工过程中占有的不同价值资源集合起来,构成企业发展的价值基础,因此它充分表达了社会分工的发展趋势。
二、“按股分红”反映了合作公平的基本要求。
股东所拥有的各种价值资源以何种方式折算成多大的股本金,取决于这种价值资源对于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度,贡献度越大的价值资源将会折算成越多的股本金,相同贡献度的价值资源将会折算成相同数量的股本金。
反过来,股东的股本金越多,它对于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度就越大;相同的股本金对于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度必然相同。也就是说,股东所占有的股份比例决定着他对于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率。
如果股东所得到的分红比例小于他的股份比例,那么,他对于企业的收益率就小于他对于企业的贡献率;反之,如果股东所得到的分红比例大于他的股份比例,那么,他对于企业的收益率就大于他对于企业的贡献率。这两种情况都体现了股东之间分工与合作方面的不公平。只有当股东所得到的分红比例等于他的股份比例,他对于企业的收益率才等于他对于企业的贡献率,才能充分体现合作公平的基本要求。“按股分红”就是按照股东所占有的股份比例来确定他在企业中所得到的分红比例(或收益比例),也就是股东所占有的股份比例等于他在企业中所得到的分红比例。
三、“按股配权”体现了利益平衡的必然结果。
权力是指对于集体赋予个人支配公共价值资源的份额,其大小取决于集体赋予个人的制约权数Si与集体的价值流量之乘积。股份制企业的权力有许多表现形式,例如人事权、生产权、销售权、采购权等,但表决权是所有权力的核心内容,因此所有权力的分配都将集中表现为表决权(或决策权)的分配。
权力本身不能产生直接的价值收益,但权力的使用可以使当权者产生间接的价值收益。统一价值论认为:一方面,基于集体的利益要求,个人在行使集体权力时所持有的价值观(即职务价值观),将在“公心力”的作用下不断地趋近于集体的价值观,从而可以充分维护集体的利益,而公心力的大小取决于集体对于当权者各种约束机制的价值约束力度;另一方面,基于个人的利益要求,个人在行使集体权力时所持有的价值观(即职务价值观),将在“私心力”的作用下不断地趋近于个人的价值观,从而不断为当权者自己谋取私利,私心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当权者价值观的层次或道德品质的高低。
因此,当权者在“公心力”和“私心力”的双重作用下,他在支配集体的价值资源时所表现出来的“职务价值观”WZi总是介于集体价值观WC与个人价值观Wi之间,即
Wi ≤Wzi≤WC (5-47)
如果企业赋予某股东对于企业价值观的影响权数为Si,则根据“价值观的合成法则”,企业在经营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实际价值观为:
WC=∑(WZi×Si) (5-48)
也就是说,企业的实际价值观WC等于各股东的职务价值观WZi的加权代数和(以影响权数为权重)。影响权数Si取决于制约权数Kpi(或表决权数)。
显然,某股东赋予的权力越大,其制约权数Kpi(或表决权数)就越大,企业的实际价值观就越容易接近于该股东的职务价值观,也就越容易接近该股东的个人价值观Wi,从而使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越容易维护该股东的切身利益。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某股东在企业中所赋予的表决权数小于其占有的股权数时,他在企业中的切身利益就会比其它股东承担更多的经济风险;如果某股东在企业中所赋予的表决权数大于其占有的股权数时,他在企业中的切身利益就会比其他股东承担更少的经济风险;只有当让所有股东所赋予的表决权数与其在企业中占有的股权数相等时,各位股东才能承担相等的经济风险,才能保持各位股东在企业中的利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