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部奇穴
1.一扇门 yī shàn mén
【别名】
【穴名解】穴列中指本节两侧如门,分称一扇门和二扇门,合称两扇门。
【标准定位】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的桡侧。
【取穴法】位于食指与中指之指蹼缘,当赤白肉下0.5寸处。
【穴位解剖】
【功用】疏风清热,解毒镇痉。
【主治】目疾,疥疮,热病汗不出,壮热,急惊风,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用手掐(qiā)揉;可灸。掐此可出汗退热。
2.二扇门 èr shàn mén
【别名】
【穴名解】穴列中指本节两侧如门,分称一扇门和二扇门,合称两扇门。
【标准定位】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尺侧。
【取穴法】位于中指与无名指之指蹼缘,当赤白肉下0.5寸处。
【穴位解剖】
【功用】散风清热,解毒镇痉。
【主治】目疾,疥疮,热病汗不出,壮热,急惊风,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用手掐(qiā)揉;可灸。掐此可出汗退热。
3.二白 èr bái
【别名】
【穴名解】
【标准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在手腕上能摸到两根有点硬像筋一样的长条状,靠近大拇指的那根就是)的两侧,一侧各1穴;一臂两穴,左右两臂共4穴;伸臂仰掌取穴。
【取穴法】
【穴位解剖】在指浅屈肌中。有桡动,静脉和骨间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
【功用】清热利湿,升阳举陷。
【主治】痔核,痔漏,痔疮,肛裂下血,脱肛;里急后重;前臂痛;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录】
1)《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痔漏之疾亦可针,里急后重最难禁;或痒或痛或下血,二白穴从掌后寻。二白在掌后横纹上四寸,两穴对并,一穴在筋中间,一穴在大筋外。....灸二七壮。泻之,禁灸。
2)《医学纲目》
痔漏下血,里急后重,或痒或疼。二白在掌后纵纹上四寸,手厥阴脉两穴相并,一穴在两筋中,一穴在大筋外。针入三分,泻两吸。
4.十宣 Shí xuān
【别名】鬼城,手十指头,手十指端。
【穴名解】宣,显露,疏通。两手十穴,能宣散风热,通关开窍,故名十宣。
【标准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十穴。
【取穴法】仰掌。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处,一侧5穴,左右共10穴。
【穴位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和丰富的痛觉感受器。
【功用】开窍苏厥,清热止痉。
【主治】昏迷,晕厥,中暑,热病,小儿惊厥,咽喉肿痛,指端麻木。
【配伍】晕厥、高热、惊痫配人中、涌泉穴;咽喉肿痛配少商穴。
【刺灸法】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5.八邪 bāxié
【别名】手十指间,八关大刺,八关。
【穴名解】穴居手指本节间,一手四穴,两手共八穴。邪通斜,握拳定穴时此穴成斜面状,故称八邪;穴近掌指关节,所以又名八关。
【标准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
【取穴法】俯掌。
【穴位解剖】当骨间肌处;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布有尺、桡神经的手背支。
【功用】清热通络,解毒消肿。
【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烦热,毒蛇咬伤。
【刺灸法】向上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6.大骨空 dà gǔ kōng
【别名】大骨孔
【穴名解】骨空,骨节间空隙。穴当拇指指间关节间空隙处,故名大骨空。
【标准定位】在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取穴法】患者手掌向心,于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第二节)横纹中点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拇长伸肌腱。分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指背神经。
【功用】活血明目。
【主治】目痛,目翳,内障,风眩烂眼,鼻衄,吐泻。
【配伍】以上诸疾配小骨空穴。
【刺灸法】一般不用针刺,可灸。
7.小骨空 xiǎo gǔ kōng
【别名】小骨孔。
【穴名解】骨空,骨节间空隙。穴当小指指间关节间空隙处,故名小骨空。
【标准定位】在小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取穴法】俯掌。在小指背侧,近端指间关节(第二节)横纹中点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指背腱膜和小指伸肌腱。分布有尺神经的指背神经。
【功用】活血明目。
【主治】目痛,目翳,内障,风眩烂眼,鼻衄,吐泻。
【配伍】以上诸疾配小骨空穴。
【刺灸法】一般不用针刺,可灸。
8.中泉 zhōnɡ quán
【别名】池泉
【穴名解】穴居阳溪与阳池的中间,泉与溪相类,故名中泉。
【标准定位】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取穴法】俯掌。在手背腕横纹上,当阳溪穴与阳池穴连线的中点,指总伸肌腱(指总伸肌腱是示、中、环、小指四个手指的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穴位解剖】在伸指总肌腱桡侧;有腕背静脉网、桡动脉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功用】宽胸理气,调和气血。
【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胃脘疼痛,心痛,唾血,目翳,掌中热,腹胀腹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9.中魁 zhōng kuí
【别名】
【穴名解】魁,小丘。屈指握拳时,穴当中指指节高突处如丘凸起,故名中魁。
【标准定位】手中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取穴法】俯掌。在中指背侧,近端指间关节(第二节)横纹中点处,屈指取之。
【穴位解剖】
【功用】和胃降逆
【主治】呕吐、噎嗝、反胃、呃逆、鼻出血、牙痛、白癜风。
【配伍】以上诸疾配内关穴。
【刺灸法】浅刺0.2~0.3寸;可灸。
【临床应用】当晕机、晕车的时候,这个穴位就成了特效药,只需按压这一个点就能止呕了。在恶心想呕吐的时候,双手握拳,用中指第二关节去顶其他物体,或者干脆让这两个关节互相顶着,不到10分钟,您就会感觉胃里不那么难受,想呕吐的感觉也消失了。
10.手逆注 shǒu nì zhù
【别名】臂中。
【穴名解】原为手阳明大肠经穴温溜穴别名,因位置相近后用以命名此穴。以其正当前臂屈侧面正中,所以又称臂中。
【标准定位】在前臂屈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当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线的中点,伸臂仰掌取之。
【取穴法】伸臂仰掌。在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线的中点,约距腕横纹6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两筋)之间.
【穴位解剖】
【功用】疏通经络。
【主治】癫狂,癔症,上肢麻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