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698 1
2015-01-25
上肢部奇穴



1.一扇门 yī shàn mén  
【别名】
【穴名解】穴列中指本节两侧如门,分称一扇门和二扇门,合称两扇门。
【标准定位】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的桡侧。
【取穴法】位于食指与中指之指蹼缘,当赤白肉下0.5寸处。
【穴位解剖】
【功用】疏风清热,解毒镇痉。
【主治】目疾,疥疮,热病汗不出,壮热,急惊风,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用手掐(qiā)揉;可灸。掐此可出汗退热。



2.二扇门 èr shàn mén
【别名】
【穴名解】穴列中指本节两侧如门,分称一扇门和二扇门,合称两扇门。
【标准定位】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尺侧。
【取穴法】位于中指与无名指之指蹼缘,当赤白肉下0.5寸处。
【穴位解剖】
【功用】散风清热,解毒镇痉。
【主治】目疾,疥疮,热病汗不出,壮热,急惊风,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用手掐(qiā)揉;可灸。掐此可出汗退热。


3.二白 èr bái
【别名】
【穴名解】
【标准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在手腕上能摸到两根有点硬像筋一样的长条状,靠近大拇指的那根就是)的两侧,一侧各1穴;一臂两穴,左右两臂共4穴;伸臂仰掌取穴。
【取穴法】
【穴位解剖】在指浅屈肌中。有桡动,静脉和骨间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
【功用】清热利湿,升阳举陷。
【主治】痔核,痔漏,痔疮,肛裂下血,脱肛;里急后重;前臂痛;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录】
1)《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痔漏之疾亦可针,里急后重最难禁;或痒或痛或下血,二白穴从掌后寻。二白在掌后横纹上四寸,两穴对并,一穴在筋中间,一穴在大筋外。....灸二七壮。泻之,禁灸。
2)《医学纲目》
痔漏下血,里急后重,或痒或疼。二白在掌后纵纹上四寸,手厥阴脉两穴相并,一穴在两筋中,一穴在大筋外。针入三分,泻两吸。





4.十宣  Shí xuān
【别名】鬼城,手十指头,手十指端。
【穴名解】宣,显露,疏通。两手十穴,能宣散风热,通关开窍,故名十宣。
【标准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十穴。
【取穴法】仰掌。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处,一侧5穴,左右共10穴。
【穴位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和丰富的痛觉感受器。
【功用】开窍苏厥,清热止痉。
【主治】昏迷,晕厥,中暑,热病,小儿惊厥,咽喉肿痛,指端麻木。
【配伍】晕厥、高热、惊痫配人中、涌泉穴;咽喉肿痛配少商穴。
【刺灸法】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5.八邪  bāxié
【别名】手十指间,八关大刺,八关。
【穴名解】穴居手指本节间,一手四穴,两手共八穴。邪通斜,握拳定穴时此穴成斜面状,故称八邪;穴近掌指关节,所以又名八关。
【标准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
【取穴法】俯掌。
【穴位解剖】当骨间肌处;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布有尺、桡神经的手背支。
【功用】清热通络,解毒消肿。
【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烦热,毒蛇咬伤。
【刺灸法】向上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6.大骨空 dà gǔ kōng
【别名】大骨孔
【穴名解】骨空,骨节间空隙。穴当拇指指间关节间空隙处,故名大骨空。
【标准定位】在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取穴法】患者手掌向心,于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第二节)横纹中点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拇长伸肌腱。分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指背神经。
【功用】活血明目。
【主治】目痛,目翳,内障,风眩烂眼,鼻衄,吐泻。
【配伍】以上诸疾配小骨空穴。
【刺灸法】一般不用针刺,可灸。



7.小骨空 xiǎo gǔ kōng
【别名】小骨孔。
【穴名解】骨空,骨节间空隙。穴当小指指间关节间空隙处,故名小骨空。
【标准定位】在小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取穴法】俯掌。在小指背侧,近端指间关节(第二节)横纹中点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指背腱膜和小指伸肌腱。分布有尺神经的指背神经。
【功用】活血明目。
【主治】目痛,目翳,内障,风眩烂眼,鼻衄,吐泻。
【配伍】以上诸疾配小骨空穴。
【刺灸法】一般不用针刺,可灸。



8.中泉  zhōnɡ quán
【别名】池泉
【穴名解】穴居阳溪与阳池的中间,泉与溪相类,故名中泉。
【标准定位】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取穴法】俯掌。在手背腕横纹上,当阳溪穴与阳池穴连线的中点,指总伸肌腱(指总伸肌腱是示、中、环、小指四个手指的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穴位解剖】在伸指总肌腱桡侧;有腕背静脉网、桡动脉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功用】宽胸理气,调和气血。
【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胃脘疼痛,心痛,唾血,目翳,掌中热,腹胀腹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9.中魁  zhōng kuí
【别名】
【穴名解】魁,小丘。屈指握拳时,穴当中指指节高突处如丘凸起,故名中魁。
【标准定位】手中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取穴法】俯掌。在中指背侧,近端指间关节(第二节)横纹中点处,屈指取之。
【穴位解剖】
【功用】和胃降逆
【主治】呕吐、噎嗝、反胃、呃逆、鼻出血、牙痛、白癜风。
【配伍】以上诸疾配内关穴。
【刺灸法】浅刺0.2~0.3寸;可灸。
【临床应用】当晕机、晕车的时候,这个穴位就成了特效药,只需按压这一个点就能止呕了。在恶心想呕吐的时候,双手握拳,用中指第二关节去顶其他物体,或者干脆让这两个关节互相顶着,不到10分钟,您就会感觉胃里不那么难受,想呕吐的感觉也消失了。



10.手逆注 shǒu nì zhù
【别名】臂中。
【穴名解】原为手阳明大肠经穴温溜穴别名,因位置相近后用以命名此穴。以其正当前臂屈侧面正中,所以又称臂中。
【标准定位】在前臂屈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当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线的中点,伸臂仰掌取之。
【取穴法】伸臂仰掌。在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线的中点,约距腕横纹6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两筋)之间.
【穴位解剖】
【功用】疏通经络。
【主治】癫狂,癔症,上肢麻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5 14:47:30

11.外劳宫  wài láo ɡōnɡ
【别名】叉气,项强,落零五,落枕。
【穴名解】穴居掌背(外)中心,与掌心内劳宫(手厥阴心包经穴,单手握拳,中指尖所指的位置。)相对。故名外劳宫。
【标准定位】位于手背侧,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处。
【取穴法】俯掌。
【穴位解剖】有骨间背侧肌;有掌背动脉,手背静脉网;布有桡神经分支。
【功用】舒筋通络,健脾助运。
【主治】手背红肿,手指麻木,落枕,五指不能屈伸,小儿消化不良,脐风,以及颈椎综合征。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12.四缝  sì fènɡ
【别名】四中缝。
【穴名解】穴居手指掌面指缝间,一手四穴,故名四缝。
【标准定位】位于两手第2~第5指的掌面,近端指间关节(第二节)横纹之中点处,每侧四穴。
【取穴法】仰掌伸指。在第2、3、4、5掌面,第1、2节之间的横纹中央点取之。
【穴位解剖】入皮后有指纤维鞘、指滑液鞘、屈指深肌腱、深部为指关节腔;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分支;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
【功用】健脾助运,消积清热。
【主治】小儿疳积,羸瘦虚弱,食少腹胀,便溏气秽,百日咳,肠虫症,小儿腹泄,咳嗽气喘。
【刺灸法】用三棱针点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出血。
操作:为缓解疼痛,在穴位上下用绳捆紧,用安尔碘消毒后,押手扶住手指,刺手快速点刺。点刺深浅根据年龄、体质决定,刺后用双手挤出少许血液或淋巴液即可。如遇高热者可多挤出些血液直至血液变红为止。一般1周2次,重者可每日1~2次。治疗5~7次为一疗程。


13.夺命  duó mìnɡ
【别名】虾蟆,惺惺。
【穴名解】夺,强行争得;命,生命意识。本穴古人常用以抢救晕厥者,含夺回生命之意,故名。
【标准定位】在上臂外侧,当肩峰与肘横纹桡侧端连线中点;正坐垂臂取之。
【取穴法】正坐垂臂。在肩髃穴与尺泽穴连线的中点处,即上臂屈侧面肱二头肌正中央处。
【穴位解剖】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有旋后动,静脉的分支,肱深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部有桡神经的本干。
【功用】清头苏厥,通经活络。
【主治】晕厥,上臂疼痛或瘫痪,丹毒,腹膜炎,白癜风。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4.肘尖  zhǒu jiān
【别名】斗肘,大肘尖。
【穴名解】穴居肘关节尖端尺骨鹰嘴突部,故名肘尖。肘关节屈曲时,肘尖部其形似斗,又名斗肘。
【标准定位】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
【取穴法】正坐,屈肘约90度角,在肘后部,当尺骨膺嘴突起之尖端取穴。
【穴位解剖】有浅筋膜;肘关节动脉网;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
【功用】软坚散结,清热解毒。
【主治】瘰疬,痈疽,疔疮,肠痈。
【刺灸法】直刺0.1寸,向上沿皮刺0.5寸。一般多用灸法。
【文献摘录】《备急灸法》:葛仙翁治霍乱已死,诸般符药不效者,云此法特异。起死回生,不在方药。大抵理趣精玄,非凡俗所知。急灸两肘尖各十四炷,炷如绿豆大。




15.虎口 hú kǒu
【别名】
【穴名解】穴居拇、食指之间,此处俗称虎口,故名之。
【标准定位】两虎口白肉际。
【取穴法】侧掌。拇、食指分开,在指蹼中点上方赤白肉际处。
【穴位解剖】
【功用】清热宁神。
【主治】烦热,头痛,眩晕,心痛,失眠,盗汗,牙痛,咽痛,肩胛手背痛,小儿唇紧。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16.肩前  jiān qián
【别名】肩内陵。
【穴名解】穴居肩前部,当肩关节前方隆起部。
【标准定位】在肩部,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
【取穴法】垂臂合腋。在腋前皱襞(腋前横纹)尽端直上1.5寸,肩前皱襞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
【穴位解剖】在三角肌中,穴区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皮神经和胸肩峰动脉分布。
【功用】舒筋通络。
【主治】肩痛不举,上肢瘫痪。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17.拳尖  quán jiān
【别名】
【穴名解】穴居手背,握拳时第三掌骨小头最高处,高突如尖,故名拳尖。
【标准定位】手中指本节头。
【取穴法】俯掌握拳。在手背第三掌骨小头高点处。
【穴位解剖】
【功用】活血明目
【主治】目痛,目翳。
【刺灸法】艾柱灸3~5壮,左病灸右,右病灸左。
【文献摘录】《千金要方》:“风翳患右目,灸右手中指本节头骨上五壮,如小麦大。左手亦如之。”



18.腰痛点  yāo tònɡ diǎn
【别名】威灵
【穴名解】本穴为治疗外伤腰痛及腰腿痛的特定穴,故名腰痛点。
【标准定位】在手背侧,当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手二穴。
【取穴法】俯掌。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指伸肌腱和桡侧腕短伸肌腱。另一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腱与第四指伸肌腱之间。分布有桡神经的浅支和尺神经的手背支。
【功用】舒筋通络,化瘀止痛。
【主治】急性腰扭伤。
【刺灸法】由两侧向掌中斜刺0.5~0.8寸,可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