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337 1
2015-01-29

第七章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一、资本形成的一般问题

(一)含义

1、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通过人们对自然物的加工所形成的。包括劳动、土地、资本等。资本是人工生产的要素,再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狭义的资本仅包括物质资本,广义的资本还含有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

2、资本的来源:主要是储蓄,S=Y-C,转化为储蓄。私人储蓄是每个消费者的储蓄。储蓄水平由收入水平决定,收入必须提高到一定水平才能储蓄。利率上升,储蓄会增加,利率下降,储蓄会减少。消费的机会成本就是利率。

分配状况有公平和不公平的状态,刘易斯认为储蓄来源于富人。


企业储蓄源于利润,包括直接储蓄和间接储蓄。ZF储蓄源于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差额。

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经济学理论对资本重要性的认识,参见亚当.斯密的有关论述。

(二)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参见麦迪逊1956年,65年对22个发展中国家资料的研究,发现资本贡献率高达55%

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                   资本                   配置效率

5.55                             1.94                             3.06                    0.55

资本贡献率=3.06*100%/5.55=55%,人力资本占35%。发展中国家资本贡献率<发达国家资本贡献率

(一)   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反证了资本的作用。障碍表现在:

1、美国纳克斯发现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早期著作为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与资本形成》。

主要思想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是因为存在一系列恶性循环,称为贫困的恶性循环。供给角度的循环是:低的资本形成导致低的生产能力,从而有较低的生产率,导致较低的产出,收入水平相应的降低,导致有较低的储蓄能力,最终导致低的资本形成,如此恶性循环。

类似的,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如下图:


主要思想: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会产生恶性循环,主要原因是资本稀缺,而其根源又是由于收入低,资本稀缺是资本落后的根本原因,发展突破口,可以增加投资形成。

政策主张:增加资本形成,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出恶性循环。

2、美国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

1)背景:1956年前后

2)内容

如下图:


do/o表示国民收入增长率,dp/p表示人口增长率。

a点之前,人口增加快于国民收入增加,从而人均收入下降,实现自然均衡,这是低水平均衡陷阱。经济发展停滞。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人均国民收入下降,遇到发展阻力,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水平徘徊。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就是要摆脱这一过程。

3)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是阻碍人均收入提高的陷阱,要走出这一陷阱,需要进行大规模投资,使经济增长快于人口增长,实现人均GDP(国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

4)意义: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是资本形成不足,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障碍。大规模投资可以提高资本形成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三、促进资本形成的战略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唯资本论者)

Big push。本是波兰人,加入英国籍,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任教授,在工业化方面建树颇多。

1、背景:投资有分散投资也有集中投资模式,应该加强集中投资。

2、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少量的投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全面大规模在各部门(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资本。

3、依据:有三个不可分。

一是资本供给的不可分性,基础设施资本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

二是储蓄的不可分性。储蓄与收入有关,一定收入之前,S有限,Y达到一定水平后S才会大规模增加。

三是需求的不可分性。如果投资集中于一个部门或者行业,则不能形成有效的群体。

4、这里强调了引进外资,增加集中投资的必要性。好处是能够促进外部经济的形成;孤立小规模投资,因为小规模投资经济增长缓慢,差距缩小也缓慢。

5、意义:强调了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中心目标;大规模资本形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6、缺陷(评论或争议)

过分强调工业化和资本形成作用,会导致唯工业论或者唯资本论。

社会分摊资本并非都不可分。

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投资,资本从何而来?可能要依赖外资,是否完全可靠?

全面发展工业受到生产的配合要素稀缺的限制。

大推进理论忽视农业。

(二)利本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美国)

背景:50年代,1957年左右。著作是Economic Backwardand economic growth

内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要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需要在初始阶段就大规模进行投资,保持一个最低限度水平(临界最小努力),是提高收入水平的力量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

依据:克服不可分性,解决单个企业独立存在时产生的外部不经济,通过临界最小努力方式克服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2-1 20:57:20
【资本的来源:主要是储蓄,S=Y-C,转化为储蓄。私人储蓄是每个消费者的储蓄。储蓄水平由收入水平决定,收入必须提高到一定水平才能储蓄。利率上升,储蓄会增加,利率下降,储蓄会减少。消费的机会成本就是利率。】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根本的缺陷就是回避所有制问题。以上楼主贴出的以上内容文字当中也表现出来。
在私有制度下,收入Y、消费C和储蓄S,都是有归属性的,把归属于不同私人所有的这些变量加和起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甲的消费可能是乙的收入和储蓄。在这里,部门分析法才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
按照两部门分析法(厂商和居民),经济的本质可以归纳为厂商的资本与居民劳务的交易。如果用货币作为核算对象,由于厂商和居民都不具有货币发行权(被货币当局垄断),两部门构成的经济体内的货币量完全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注入,货币一旦由央行注入到经济体(暂且不谈如何注入),就归于厂商或者居民所有,并以储蓄的形态存在,即,由货币当局注入到经济体内的货币,不为厂商部门所储蓄就必为居民部门所储蓄,(在此,不在银行系统的货币漏出,可以视为零利率储蓄),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终结》里给出的结论——货币守恒——货币发行M=经济体总储蓄S=厂商储蓄S1+居民储蓄S2。无论如何交易(销售和消费)都改变不了这一等式。
对于一个货币拜物教社会而言,如果没有央行的货币发行,由没有货币发行权的厂商和居民构成的经济体是无法实现任何以货币增殖为指标的经济增长的。

把利率当作成本是一个幼稚的会计学笑话。借贷量m,利率r,则资本使用的成本是m(1+r),而不是r!使用资本的人是需要还本付息的,而不仅仅是付息而无须还本。
而且也不存在利率和储蓄的正相关关系,因为经济体内的货币总是处于储蓄状态而且等于货币发行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