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史评论(第五章)
第五章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机构变化的规律性)
常用的是三次产业划分法。第一次产业(primary industry)包括农林渔业。该产业都是取自于自然。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industry)是指工业(主要是制造业),包括矿业、采石业、建筑业。第三次产业(tertiary industry)指的是服务业为主体,核心是劳务。例如煤气的产值核算列入第二产业增加值(value added,就是GDP)。
标准产业分类法。分为农业、狩猎业、渔业、林业;矿业和采石业;制造业;电力、煤气、供水;建筑业;批发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金融业,不动产业,房地产,保险业,商业性服务业;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服务业;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学者分类法。例如库兹涅兹的A.I.S.分类; 德国霍夫曼的霍氏定理,把产业分为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品工业。
其他分类法。例如把产业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往往没有具体标准。
- 含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同产业部分在整体中的比例关系及内在联系。
- 分析产业结构的目的:一是揭示产业结构的现状,二是分析影响因素,三是运用钱
纳里标准,四是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对策。
产业(产出)结构,output, 一般不用总产值计量,因为存在重复计算。总产值=流动费用+物质+GDP, GDP=净产值+折旧。国民收入是指各部门净产值之和,比较准确。
比较相对国民收入的劳动生产率,采用E=产值率/人口比率。
总投入结构需要考虑劳动力结构,资本和面积结构。以农业为例,农业产值占GNP的25%,劳动力占55%,表明农业得不到平均利润。产业结构不协调,需要转移农业劳动力。
- 影响因素
- 需求因素:市场上的需求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需要考虑市场导向,一般供给>需求
的市场都是买方市场,因此需求结构很重要。
- 技术因素:主要是指生产能力。
- 投资因素:代表新的生产能力。投资主体多元化,需要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投资。
- 产业结构变化规律
- 配第定理:美国的威廉.配第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提出该定理。
认为工业收益>农业收益,商业收益>工业收益。产业不同,收入也不同,这种产业之间相对收入差距推动劳动力从低收入产业流入高收入产业,劳动力就业层次提高,从而GNP提高,农业份额下降,这一产业相对收入差推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在经济史上被称为配第定理。这个定律对于人口转移学说极有影响。
- 斯密顺序:斯密在《国富论》中从投资角度论述了经济科学的诞生。认为按照事物
自然趋势,进步社会资本首先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国际贸易上,极自然的,我相信在所有社会,资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按照该顺序投资。
- 克拉克定律: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得出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
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GDP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总趋势是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分布减少,在第二、三产业分布增加。随着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均GDP会不断提高,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会提高劳动生产率。
- 库茨涅兹趋势:其代表作是《各国的经济增长》。他把国民收入与劳动力结构相结合。
随着经济增长,在国民生产总额不断增长,人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情况下,社会产业结构从产值到劳动力结构不断变化。农业部门产值和劳动力份额趋于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部门产值及劳动力份额趋于上升,但是二者变化趋势有差异。工业部门在产值份额持续上升的同时,劳动力份额趋于不变或者略有上升趋势,服务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在处于大体不变或者略有上升情况下,劳动力份额上升趋势较大。
- 钱纳里标准:见《发展的类型》,《发展的模式》等文(当代经济科学2009-3)。经济
发展的主线是结构变动,结构变革的主旋律是农业份额下降,产值份额下降是持续的过程,份额下降与农业失业率上升相伴而生。
| 大国结构
| | | 标准结构
| | |
$/person
| 100
| 200
| 300
| 100
| 200
| 300
|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 0.458
| 0.32
| 0.254
| 0.452
| 0.328
| 0.266
|
一产劳动力
| 0.596
| 0.493
| 0.404
| 0.658
| 0.557
| 0.489
|
制造业劳动力
| 0.215
| 0.252
| 0.348
| 0.091
| 0.164
| 0.206
|
S/GDP
| 0.14
| 0.182
| 0.199
| 0.135
| 0.171
| 0.19
|
I/GDP
| 0.157
| 0.199
| 0.216
| 0.158
| 0.188
| 0.203
|
LS(Labor of service/GDP
| 0.19
| 0.244
| 0.308
| 0.251
| 0.279
| 0.305
|
结构偏差:人均GNP=300$
| 中国
| 标准平均情况
|
农业产值%
| 42
| 45
|
农业劳动力%
| 72
| 65
|
工业产值%
| 26
| 15
|
工人数%
| 13
| 9
|
城市人口率%
| 20
| 22
|
中国人均GNP与产业结构关系
| 100$
| 200$
| 300$
| 400$
| 600$
| 1000$
| 2000$
| 3000$
| 趋势
|
一产/GNP
| 46.4
| 36
| 30.4
| 26.7
| 21.8
| 18.6
| 19.3
| 9.8
| 下降
|
二产/GNP
| 13.5
| 19.6
| 23.1
| 25.5
| 29
| 31.4
| 33.2
| 38.9
| 上升
|
三产/GNP
| 40.1
| 44.4
| 46.5
| 42.8
| 49.2
| 50
| 50.5
| 51.3
| 上升
|
L1/总劳动力
| 68.1
| 58.7
| 49.9
| 43.6
| 34.8
| 28.6
| 23.7
| 9.3
| 比较劳动生产率>1
|
L2/总劳动力
| 9.6
| 16.6
| 20.5
| 23.4
| 27.6
| 30.7
| 33.2
| 40.1
| |
L3/总劳动力
| 22.3
| 24.7
| 29.6
| 33
| 37.6
| 40.7
| 43.1
| 51.6
| |
第一产业劳动力份额下降与总量增加并存,变化没有达到质变。二产劳动力下降与总量减少并存,变化达到质变。
第一阶段,5(±1) (4~6),消费品工业占绝对比重,属于市场进化型。
第二阶段,2.5(±1) (1.5~3.5),消费品工业比重明显下降,但仍占优势。
第三阶段:1(±0.5),资本品与消费品平分秋色。
第四阶段:<1,以资本品工业为主。
以上是重工业化规律。ZF推动的工业化要好于单纯的重工业化。
新的主导产业包括信息电子业,装备制造业,城镇住宅建设,农村市场开发等。
-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经济成长阶段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部门
称为主导产业。这些部门不仅有很高的增长率,而且能够带动其他部门增长。因此有两个特征,一是自己的增长率高,二是广泛联系其他部门,有联动效应和带动作用。
选择主导产业的罗斯托标准,要把握三个效应基准。回顾效应,主导部门对想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有影响。旁侧效应,主导部门对其他地区有影响,有连带开发效应。前瞻效应,主导产业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出现的诱导作用。
主导产业的例子。这个过程是更替的,详见下图:

主导产业的演变,需要适时调整。
筱原两基础:这是二战后日本重建过程中出现的主导产业理论。当时日本产业规划厅提出,选择的主导产业要同时具备两个基础。收入弹性EI=(dQ/dI)*(I/Q)。一是收入弹性基础,EI越大越好,说明发展的市场潜力大。二是生产率上升基础,生产率上升较快,促进技术进步,从供给角度提高技术水平。七十年代进一步补充了两条:防止过度密集的基础建设和丰富的劳动内容基础。日本出现了特大城市化现象。
- 区域经济发展与结构
- 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性的判别方法(均匀>差异的价值判断)
1、地理联系率法。两种现象在地理分布的联系情况,A=人口,B=人均收入(产值),A=100-1/2
∑|Ai-Bi|,A现象一般为人口在全国总量中占的份额,B现象在全国总量中占的份额。可以采用省、县等数据。
例:农村工业化的地区差异情况。判定与区域经济差异程度成反向关系,A大,则差异越小(越一致),A小则差异越大。
A90>A91,差异变大。A90
2、集中化指数:表示某种现象在地域分布上的集中程度。Z=(1-H/T)×100,H表示占全国某种经济现象或者经济活动50%的地区的人口数,T=全国人口,也可以采用省、市、县的数据。Z大,表明差异大,Z小表明差异小。如果涉及农村工业化,就采用农村人口。C农工=1-15566.4/91195.4)×100%=83,表明差异大。
3、洛伦兹曲线法
计算不同人口的累计GNP比例。如下图:纵轴表示农业GNP所占比例,横轴表示人口比例。

G=A/(A+B), A+B=1/2,00.5表示差异过大,G<0.2则太过公平。
- 新古典学派的理论:认为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力量会自动推动区域间经济发展走向平衡。
- 但经济发展总体效率与空间平等不一致。于是有缪尔达尔模型(新古典的反论)。缪尔
达尔于1957年提出,仅凭市场不仅不能走向平衡,反而会使差异扩大。
- 美国威廉姆斯的观点:于1965年提出威廉姆斯定理,提出了倒U形说法,对上述两个
观点进行了折衷,认为经济发展初期,区域间的差异会扩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趋于稳定。当经济发展成熟时,区域间的差异会缩小或者收敛。
详见下图:
- 弗里德曼的观点:提出了弗里德曼模型,核心是边缘模型,分为四个阶段。
- 工业化进程前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存在着若干经济中心,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很少
甚至没有联系。
(2)核心边缘区阶段,具有区位优势(包括自然或者政治禀赋)的经济中心优先发展,由于规模报酬递增而规模扩大。引起极化效应,吸收周围地区的资源。经济中心称为核心区,其他地区成为边缘区,发展差异扩大,这是一个极化期。
(3)经济活动向边缘地区扩散,又称为扩散期。差异开始缩小。
(4)空间经济一体化时期。美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实现,这是经济成熟以后的结果。
这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5年提出的。要点是:(1)经济增长不可能在每个地区同速进行,增长势头往往集中在某些地区,首先发展成为发展极。(2)发展极对周边地区有辐射扩散效应,凭此效应,发展极可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3)发展极有向心力,可是整个发展极的主导部门周围日益聚集增多的其他部门,且发展极也可以日益发展。(4)发展极把增长和发展效应通过技术、组织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等渠道向周边地区扩散并带动其发展。(5)发展极有两类,一类是吸引中心,可以吧周边地区居民吸引到发展极来,减少周边地区的人口压力,使农户可以扩大其规模,也为其改进农业技术提供了条件,从而提高周边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另一类是扩散中心,增加发展极周围地区的投资,从而提高周边地区的生产能力。扩散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技术创新扩散,资本集中输出,规模效益和形成凝聚经济效应。(6)发展极的吸引作用。(7)发展极形成需要有三个条件: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具备规模经济效益;有适当的周边环境。(8)政策主张: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应该建立发展极,并通过极自身的发展,及其对地区其他部门的影响,带动经济发展。(9)极的形成有两个途径,一是市场机制作用自发形成,二是ZF有计划的重点投资。
这是对发展极理论的改造,要点是:由于厂商行业间存在亲和力,会使得厂商和行业在一个点(地理位置)上集聚发展,产生一种外部的经济效果,包括正的效果和增加征税和转移支付的负的效果。产权合并可以解决环境问题,是该理论的运用。集聚点扩大,可以形成增长点,使得厂商间的网络关系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