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科学已经为宇宙的演化绘制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多数人都相信生命是从无机物质演化而来的,人类及其社会的形成是生命进化的结果。因此,许多人认为,应该存在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统一理论,从这个大统一理论出发,便可以解释物质、生命和社会的一切运动及其现象。
然而,虽然有许多人推崇“科学理论大统一”,但是,究竟如何统一或者说统一在什么样的科学旗帜下,人们仍然存在着分歧,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统一目标或愿望。物理学家认定诠释只有指向力学才是最可靠的,因此实现大统一的包罗万象的理论理所当然是建立在规范场上的力学理论;系统论学者认为,宇宙是由大大小小的复杂系统构成的,因此只有建立在系统论上的复杂科学,才能实现科学的大统一;生物学家则确信,生物学是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它的一只脚踏在自然科学的领地上,另一只脚则踏在社会科学的版图上,因此只有生物学才能把各个学科联系起来并最终实现统一……
现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或统一问题的讨论,已经成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只要您经常去图书馆转悠或者上网逗留,总能发现一些有关科学理论大统一的文章和专著。但是,与此同时,科学似乎也在快速“裂变”:科学大树的枝丫越分越多,越分越细,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孕育和创生新的分支学科。这两种倾向,乍看似乎相互矛盾,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在为科学理论的归一寻找粘合剂。统一是众多学科的联合和交融,新学科的创生则是各个学科的碰撞与交流。所以,科学的每一次大统一都会造就一批新的学科,而每一个新学科的创生同时也会使各个科学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就在这种统一中出现裂变,裂变后又趋向统一的摇摆中不断地携手前进。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科学既没有分家,也无所谓统一。那时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既没有统一的理论模式,也没有严格区分的范式。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便开始与社会科学分道扬镳。第一个实现自然科学理论大统一的是牛顿。他首先用力学解释了包括天体运行在内的众多自然现象。然而,牛顿力学的诞生,不仅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彻底决裂,而且也使自然科学本身出现了进一步分化——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从那时起便进一步独立和完善起来。另一个实现自然科学理论大统一的重要人物是爱因斯坦。但是,他的相对论在实现质量与能量、时间与空间统一的同时,也催生出了相对论力学和现代宇宙学等一系列新学科。在20世纪产生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自组织理论等新理论,虽然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进一步融合,但由它们衍生的新学科、新理论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
一方面,“研究已经表明,物理学、生物学、行为科学,甚至艺术和人类学,都可以用一种新的途径将它们联系到一起来。有些事实和想法初看起来彼此风马牛不相关,但新的方法却很容易使它们发生关联”[1];另一方面,我们也明显地感觉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或者说一切理论要完全统一,似乎不大可能,当我们把原有的理论全部统一起来后,我们又会发现一些新的天地,需要新的理论去统领。这正如我们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去学习知识一样,当我们学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知识时,我们又发现所学的新知识中又有新的问题我们不理解。所以,统一只是某一层面上的统一,一切理论的统一都是相对的,要建立一个包罗一切的终极的大统一理论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探索是无止境的,科学也不会定格在某一理论上不再发展。
然而,所有这些并未打消探索者寻找大统一理论的兴趣和热情,相反,这种“统而不一”的现状进一步增添了“探索大统一理论”的魅力,使众多的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到它的怀抱。
笔者就是为这种魅力所吸引而穷尽一切业余时间去思考、探索“大统一理论”的人之一。这本书就是笔者近十年来探索的结晶。虽然流下了不少汗水,失去了许多东西,但由此获得的乐趣也无法形容。
在这本书中,笔者用经济学和生物学的观点来考察无机界,用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等物理定律的综合研究、改造,导出了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引力定律,并用一个统一的力学模型解释了无机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许多运动现象,从而实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种相对统一。
如果要给经济力学找出几个关键词,那么我就会选择:经济人(或经济体)、引力(或聚财力)、财富(或荷)、信息、自然选择、进化。在书中,这些概念不仅适用于整个宇宙及星系团、星系、恒星、行星,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分子团,也适用于植物、动物和人类,还适用于社会及其各种组织甚至文化艺术。同时,无论是“引力”用于生物界,还是“自然选择”、“进化”和“经济”用于无机界,这些概念并不需要做出特别的新的界定和说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所提出的理论只不过是对现有科学理论的综合归纳、提炼和拓展,算不上一个真正全新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印证了自古以来人们的一种思想:“支配自然现象进化的动力学过程,与支配人类和社会进化的动力学过程,从根本上说来并没有两样。”[2]
当然,它可能不是我们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系统论专家和哲学家所期望的那种包罗万象的理论。因为它的范式与当代科学所崇尚的范式不大相同。虽然作者无意也不敢宣称本书所提出的理论就是人们要寻找的“大统一理论”,但是笔者确信,本理论为理解宇宙的演化、生物的进化和社会的进步,解释一些物理、生命和经济现象,寻找物质、生物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不过,我还是想说,科学的发展常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些时候,我们所期盼的东西很可能会以出人意料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也许当我们初次见到它的时候会否认它就是我们所苦苦追求的东西,甚至会感到它十分丑陋。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慢慢地琢磨和品味它时,我们就会陡然发现它的美丽、它的价值,最终认定它正是我们要寻找的东西。
作者深知,本研究是一种不合(时下的)科学理论范式的尝试。它有可能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虽然用本书的思想去考察现有的一些理论,会感觉到它们存在着某些问题,需要作一些修正,但是,为了读者能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理解本书的思想,在不关弘旨和不影响本书的基本思想的前提下,本书引用了一些(笔者认为是)错误的理论(当然,现在人们还是把它当作科学理论),作了某些不太确切的叙述。希望读者注意甄别,并予以谅解。由于本书是在尝试建立一种新理论,且涉及到的学科范围很广,再加上作者的知识和精力也有限,所以不完善或错误的地方肯定不少,笔者之所以匆匆推出此不太完善的理论,为的是抛砖引玉,以引起广大读者的思索、探讨和争鸣,从而激发出新的理论火花。希望各个方面的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作者通讯地址:武汉市珞狮南路318号区人民政府 邮政编码:430070 电话:027-62909570 E—mail: mengke130@sohu.com.)
本章注释:
[1][美]M.盖尔曼著,杨建邺 李湘莲等译.《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
[2][法]勒内·托姆著,周仲良译.《突变论:思想和应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