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yongxia 发表于 2015-2-11 15:19 
我是这么理解的,交换的关系或比例
已经很明确,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吧?他就是一个苹果能够换到两个梨 ...
但更为确定的是,交换关系或比例既不是指换回的几个梨、几颗枣还是几元人民币,而是指这种关系,一个苹果能够换到两个梨,四个枣,一元人民币;二个苹果能够换到四个梨,八个枣而已。
----好吧,可能是我表达得不够清楚还是怎样,我阐述的对象一直都没离开这种关系或比例,我们不是一直在思考其“源”吗?
如上所述,不确定换来什么,就不可能确定是关系或比例
----我之所以提出它能换来什么,主要是想引起对于凭什么能换来另外东西的思考,很明显,当然是要有交换的东西这个交换才有意义,才能确定关系或比例啊。。。。。
但这不是交换价值,而只是交换价值的一端。因为,此时不存在关系,也不存在比例
----如上,我觉得这个是必然的。
其实,所谓的参照物只是人的臆造,我用人民币换上衣,我参照什么了。你用人民币购买电脑,你参照什么了?
----人的臆造,我能理解臆造是人的主观意识吗?还是那句话,我参考什么了?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就要我们要讨论问题之一不是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不是交换价值的东东,而是内在价值的东西。显然,你对交换价值的理解有故弄玄虚之嫌,很明确的东西,为什么还要东绕西拐呢?
看你的需求,就是看物品的使用价值,而马克思说的是看商品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我有东绕西拐?其实我只是想问句为什么,寻个因果。为什么马克思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何而来。你提出的观点中和马克思的有何差异,为什么这么说,然后我也在想啊。。。。
最后用个例子我再尝试表达下,看能不能让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我手上有一个电脑(8000元),A同学有一部手机(6000元),B同学有一个打印机(10000元)。
这时人类把它们都用货币来衡量。
三者间的交换比例是:4:3:5
因此,1.为什么三者间会有这样的交换比例,我觉得我一直在尝试去思考理解的就是这个问题。
问题延伸:2.比例源于货币的数字,那这些数字怎么来的?它们衡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3.我愿不愿意换的问题,只是一个延伸。假设条件【问题一的结论是,他们取决于臆造物A,即每种东西能换来多少个臆造物A,或者体现臆造物A,这个是我所处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规则】此时,假如我手头上不需要打印机,但我真的非常需要一部手机,可能我还真的愿意去换一部手机,这个是特殊的。因此,此时的交换比例是4=3,很明显,这个是不等的。但由于我的主观因素我让其成立了。因此,这个关系并不真实体现出电脑和手机对于臆造物A的关系。所以,这只是一个冰山一角的问题,根本对于我想探讨的问题来说,其实你也可以忽略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