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52 1
2015-02-12
在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海外投资在方向选择上需要注意优选项目、发展加工贸易、开展国际并购和互联互通。海外投资的战术则要注意经济效益、多元化投资、内部协调,同时国内应抓住这一机遇进行农业现代化改革。

一、海外投资在方向选择上应把握好的四个重点

  在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海外投资在方向选择上有以下四个重点。


  第一,为了获取更多能源资源的勘探权、开发权(包括农产品海外供给基地),优选项目进行投资。


  在海外很多地区,特别是中南半岛地区,资源勘探程度很低,例如老挝、柬埔寨、缅甸,没有经过认真的地质普查,至今不清楚本国有什么矿藏。我们应围绕打破中国未来发展所面临的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寻找国内短缺的能源资源来进行海外投资。


  我曾到老挝、柬埔寨、泰国做过考察,湄公河流域光、热、水、土资源非常丰富,特别适合水稻等农业种植,但是由于缺乏市场需求,水稻本来可以一年种三季,现在只种一季。将来该地区可以成为我国水稻等农产品的供给基地。中国西南的云贵川地区地形并不适合种植水稻,将来这些地区的大字报田可以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


  我们可以输出工业品来换取农产品,这是一笔合算的生意。比如,英国一年出口6000辆汽车换回的粮食就能满足全国的需要。将来我们要使中南半岛成为我们矿产、能源、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现在,我们同他们之间是垂直分工,开展投资和贸易,可以把他们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互利双赢。将来,再帮助他们逐步发展资源的加工业,我们再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换回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


  第二,发展加工贸易,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劳务输出,创造出口需求。


  现在我国不仅是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具备了海外投资能力,家电、汽车、钢铁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也都具备了海外投资能力。这些产业到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投资,可以起到一箭三雕之效果:一是可以带动零部件、原材料和劳务出口;二是可以转移消化国内过剩产能;三是可以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变为海外投资,提高外汇使用效益。


  第三,开展国际并购,提高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


  这主要是针对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市场和管理等因素,很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还有一些家族式企业,由于后代不愿意接班,急于转让出去。这些企业拥有较好的技术资源和国际营销网络,给我们带来并购的机会。


  通过国际并购,能够迅速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前年,国内的国宇集团收购了德国的威尔博特公司,后者是全世界最有名的生产塔吊的专业公司,拥有80多年历史。过去三一重工想以8000万欧元收购,人家不卖。后来,该公司遇到经营困难,国宇集团以300万欧元就完成了收购,第二年开始盈利。


  第四,到海外进行工程承包,带动劳务、建材和施工机械的出口。

在实施互联互通战略中,应当让较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来。


二、开展海外投资在战术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开展海外投资,对我国企业来说,尚缺乏经验。在战术上,我认为有四点需要注意:


  第一,选择投资项目,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中应以经济效益为主。要对投资项目进行深入的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选择效益最好、投资回收最快的项目进行投资。包括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项目,也要选择经济效益最好的。


  比如现在从西哈努克港到金边修一条高速公路,只有200公里,肯定盈利。再比如现在泰国军政府积极推动的克拉运河项目,最短的地方才80公里,如果把这条运河修通了,我国远洋船舶就不需要再绕经马六甲海峡,航程可缩短1600公里。像这样短平快、效益好的项目,不一定局限在“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上。总之,海外投资必须首先考虑投资回报率和投资回收年限。


  第二,投资股权要多元化,尽量不要单干。要注意拉一些有影响的外国公司联合投资,经验证明,这是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比如在缅甸建密松电站,对于带动缅北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来是一件无可挑剔的好事,但是由于外国敌对势力挑拨,鼓动当地人闹事,工程刚刚展开,不得不停下来了,损失巨大。


  还有一个铜矿,由中国企业开采,敌对势力鼓动一些和尚闹事,使项目难以顺利进行。但是,缅甸皎漂港的港口和天然气开发项目进展顺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与韩国、印度,以及当地的公司联合投资。刚才李若谷同志讲在澳大利亚中铝注资力拓交易失败。但在此之前,由中铝与美铝联合注资力拓就成功了。这次之所以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听从力拓意见,不再与美铝合作。所以,与外国跨国公司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更容易规避风险。


  第三,要加强内部协调。现在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竞相压价,肥水流入外人田的现象很多。这方面要向日本学习,日本通过行业协会和驻外使领馆进行协调。


  日本驻外使领馆有一种权力,一旦发现日本企业在海外打内战,可以命令日本企业全都撤回去,内部协调好了再出来。在中国,协调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企业,应该比日本企业间的协调更容易,要把这个权力交给我们的大使馆、行业协会,光靠南车、北车合并避免内部竞争是不行的。必须强化我国驻外使领馆和行业协会在海外投资中的协调职能。


  第四,再次聚焦农村改革,缩小以致消除城乡发展差距。随着海外投资的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海外转移。要抓住机遇,加快农村改革,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工的市民化结合起来,尽快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达到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使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赶上城市人均收入水平。


  这样到2022年,我国人均GDP有可能达到12000美元,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30年,达到17000美元。在人均GDP达到17000美元之前,在国际上都属于快速增长期。所以,如果再次聚焦农村改革,加快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使中国农业建立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提高户籍的城市化率,使城市化率达到70%,就可以支持中国经济以7.5%以上的速度保持到2030年。否则,如果等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都转移出去了,农村仍然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的自然经济模式,那就只能长久地依靠财政补贴。


  我们长期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甚至有可能被拖入中等收入陷阱。以日本为例,前年日本农业增加值是5万亿日元,财政对农业补贴也是5万亿日元。日本200多万个农业经营主体一年创造了一个零。中国现在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包括水利投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而农业增加值也不过5万多亿元,农业增加值与财政投入总额已经接近。这种低效率的农业注定是没有出路的。


  有一件事让我很纠结:现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东南亚、南亚转移,而我国农村还有2.4亿农业劳动力亟待向非农产业转移。如果等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转移到了海外,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将窝在农村,失去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前年我随曾培炎同志到孟加拉的达卡考察,在一次中资企业座谈会上,一位福建的服装企业老板讲,他把工厂从泉州搬到达卡,劳动力成本从每月三千元降到了八百元;由于孟加拉是最不发达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对其纺织品进口无配额限制,并实行零关税;此外,当地税收比较低,只交一种税,税率为20%。这位老板说,在这里办厂,想不赚钱都难。


  所以,我们要抓住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机遇,再次聚焦农村改革,把农业富余劳动力吸引到第二、三产业就业,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如果这个政策落实到位的话,完全有可能通过10-15年的努力,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使农民收入和城市人口收入持平,基本消除城乡差距。这件事应当与鼓励海外投资同步进行。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本文为作者近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第114期双周圆桌内部研讨会上所做的主题演讲,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整理,经作者审核)


=========================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2-12 14:39:21
很有方向性实用性的好文,赞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