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理论与实践100个谬误及其原因
第一章 商品价值理论10个谬误谬误9:商品价值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说:“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资本论》第一卷,53页)
这句话是马克思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经典表述,早已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视为颠覆不破的真理。人们都视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世界的伟大思想,这是正确的和毫无疑问的。但是,这种劳动思想却不能由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来诠释。因为马克思这里的“劳动”并非一般意义上抽象的劳动,这里的“劳动时间”绝非指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劳动时间。按照《资本论》理论,我们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过劳动(包括马克思),或者说很多人的劳动时间是不创造价值的与创造世界毫无关系。马克思所指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仅仅是产业工人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时间”而已。虽然马克思将“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监工”等纳入产业企业“生产工人”的范畴。并且,这种劳动理论将生产精神商品价值和知识商品价值的劳动排斥在外,它是不能够对精神商品和知识商品价值做出合理解释的。
现在,我们对商品价值是一定的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的观点批判如下:
首先,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构成商品价值的“一定量的劳动时间”是指具体劳动?还是指抽象劳动?根据劳动二重性原理,商品价值与抽象劳动相联系,那么,这里的“一定量的劳动时间”应是指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但是,“一定量的劳动时间”在语义逻辑上必定是指具体劳动,而不可能是抽象劳动。比如,在下文的表格中生产“杯子”的劳动时间一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马克思“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这种表述与他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规定的内涵上,存在逻辑矛盾,比如,我们在谬误2和6中已经论及,马克思将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即商品价值是完全分割开来的,他认为商品交换价值与商品使用价值无关,商品交换价值中不含有一个商品使用价值的原子等。在这里,马克思又用具体劳动时间来证明抽象劳动创造的商品价值,岂不是自相矛盾。
其次,把商品价值的本质与价值的形成要素等同。
中央财经大学冯春安教授认为,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要素之一,但并不是商品价值本身。把价值归为劳动的凝固,价值又由劳动创造,这样出现劳动创造劳动的同义反复。因为,与使用价值相对的那个“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本身就是劳动,怎么还可能被劳动所创造?这不等于说是劳动创造了劳动吗?劳动作为创造性活动,它所创造的一定是一个非劳动性的东西,不可能还是劳动或劳动时间的积累。商品价值的本质不是劳动,而是商品满足交换者需要的“使用价值”即效用性,简言之,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双方当事人不是为了交换劳动或劳动时间,而是为了获得商品的效用性。
假设:一个猎人用猎枪打到一只山羊,若把山羊用来直接消费,山羊无论是对猎人本人还是对他人的价值,就是山羊能满足人的消费需要的效用。若猎人把山羊用来交换别的商品,山羊就成为商品,对需求者来说,山羊的价值仍然是山羊满足他的消费的效用属性,山羊能交换到别种商品数量的多少,尽管与获得山羊的成本耗费有关,但由于获得山羊的成本除了猎人本人外别人很难搞楚,不同部落、行业之间的交换更是如此。所以,山羊的交换价值量主要取决于它的效用性满足他人消费的程度。山羊对需求者的价值与它满足需求者的边际效用成正比。对于交换的另一方来说,山羊的价值在于它能交换到的他种商品的效用满足猎人消费的程度,获得山羊的成本耗费产不是它对猎人的最终价值,尽管这种耗费是猎人交换商品时用来讨价还价的砝码,其大小也影响着交换到的其他商品数量的多少,但成本的这种作用,只能说是对猎人的直接价值,是获得山羊最终价值的手段。此外,把商品价值归结为商品中凝结的劳动,与哲学上规定的价值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不符,与商品交换的实际也不符合,而且还会出现同义反复。由此可见,商品价值对供给者和需求者来说,都是取决于商品的效用。成本或劳动耗费,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手段,劳动只是创造商品价值的要素之一,并不是商品价值的本质。
价值或商品价值的本质或性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与物、自然满足需要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价值实体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物即劳动产生的对象物,而不是劳动或劳动时间的本身,如果劳动不产生对象物,那么这种劳动本身就毫无意义或价值可言。对于商品价值和价值量的大小来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考量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或唯一的因素。商品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有用性或效用性的大小,才是决定商品价值和价值量大小的因素。因此,价值论是人性论的重要内容。因为一切价值都离不开人的生理和心理对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离开了人对物的需要,任何物体和科学知识即无价值可言;离开了人的精神享有和人生目的的向度的需要,任何艺术、思想、信仰就无价值可言。人性是人的能力属性,价值认识、价值生成、价值评判、价值选择、价值取向、价值创造等,无一不是以人的能力属性即人性为依据和归宿的。比如,价值创造包括物质价值创造、精神价值创造、制度价值创造和人的价值创造,都体现了人的本能、智能和意能属性。精神价值创造表现为精神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精神生产的主要成果是创造出大量的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精神产品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粮食,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精神产品如文字作品和艺术品作为社会的精神财富,构成精神价值的载体。由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需要,人们可将各种物质产品、知识产品和精神产品在经济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使用货币购买消费它们,商品都是具有满足人性生物性(本能)和精神性(意能)需求的功用属性即价值。
第三,一切商品价值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的观点,是一种简单商品生产价值构成理论。比如,一部手机的价值决不仅仅包含着劳动时间。采取简单商品生产模型来论证高科技商品的价值,是不足取的,也行不通。高科技商品包含的知识力创造的价值、价值量是不能、也无法用劳动时间来衡量。手机无线通讯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综合功能,它包括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无线通讯技术、软件程序等知识力内涵,它们既不能用劳动来代替,也不能由劳动时间来证明。
第四,一切商品价值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的观点,排斥了自然力是创造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劳动并不是商品价值形成唯一的因素。所谓劳动是劳动力改变对象物形成商品的运动,如果没有劳动对象物的存在,劳动力不可能单方面形成劳动,也不可能生产商品物体出现,劳动力必须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出商品。比如,一个工作日生产24个水杯,杯子可能是竹子、木材、铝材、铜材、塑料等原材料,但无论是什么材料,它们都包含有自然力创造价值在内。
在工业企业方面,生产商品的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价值几乎都是自然力创造的,或是包含有自然力创造的成分,所以,每一种商品、每一件商品的价值都包含有自然力创造价值的成分,如果把商品价值仅仅归功于劳动、劳动时间是一种极其片面的错误的理论和观点。比如,在市场上销售的煤炭,它是价值实体,煤炭这个价值实体效用和交换价值完全是自然力创造作用形成,黄泥土是不能作为能源商品成为工业生产资料进行交换的,工人劳动只不过是开采、运输的作用,然而马克思将煤炭的价值全部归属于开采、运输的劳动时间,是荒唐的价值思想。还有,现代化学工业生产有数百万种商品,它的原材料主要是石油和煤炭,它们的价值内涵中都包含有自然力创造价值的成分。
在农业、渔业生产方面,普通农民知道,没有土地、阳光、空气、雨水、温度等气候条件,农民无法劳动生产粮食。并且,一方面,田地肥沃与贫瘠会对粮食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在中国广大的丘陵地区,同一位农民在贫瘠的山坡地上种植小麦亩产200斤,在肥沃的低坡地上种植小麦亩产400斤,同是一位农民分别在不同肥力地块花费同样多的劳动时间即“工作日”,收入的价值相差2倍。无论马克思采取什么样的“平均理论”,经济学不应忽略自然力创造商品价值的事实。另一方面,地区性气候决定农作物一年或三熟或二熟或一熟,这些都是证明土地、气候等自然力创造粮食商品价值的证据。一切商品价值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的观点,它只承认劳动力创造价值,完全忽略了自然力在粮食生产过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粮食作为一种商品价值所包括的内涵表明,一方面劳动力与自然力共同创造了粮食商品价值;另一方面,证明劳动力离不开自然力,没有自然力作为物质条件即生产资料或劳动对象,劳动力并不具有单独创造商品价值的力量。又如,渔民在江、河、湖、海捕捞作业收获鱼到市场销售,鱼的商品价值内涵就不仅仅是渔民的劳动时间,如果将鱼的价值仅仅看成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全世界沿海地区就不会发生争夺海洋捕鱼区域的纷争了。《资本论》理论一切商品价值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的观点的错误在于,它完全脱离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情况。从理论逻辑上讲,马克思采取了学术手段将粮食、鱼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抽象掉了,我们在谬误2和谬误3中已经对它进行了批判。然而,几乎所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自然力创造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物质体和价值实体。明确指出这一点对于社会价值分配,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接下页)
第五,一切商品价值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的观点,排斥了知识力是创造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根据一切商品价值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的观点,每一种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然而,社会科技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商品价值愈少。
生产状况 | 日劳动时数 | 日制杯个数 | 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时间 | 总价 值量 | 每个茶杯价值量(元) |
手工生产 | 10 | 10 | 8 | 2 | 10 | 1 |
改进工具 | 10 | 16 | 5 | 5 | 10 | 0.625 |
机器生产 | 8 | 200 | 0.32 | 7.68 | 8 | 0.04 |
高科技生产 | 8 | 1000 | 0.064 | 7.936 | 8 | 0.008 |
从这个表中得出的结论是,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生产条件下,现代科技在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是手工业或一般机器生产数十倍、数百倍乃至数千倍地提高,使单位产品价值低至于超出货币计量单位的常规。由此可见,商品价值是一定量的凝结的劳动时间理论,不能容纳科技生产创造商品价值的事实。然而,劳动价值论这种难堪的局面,似乎难不倒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超人智慧,他们认为科学技术创造的是“财富”,而不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计量经济研究所齐建国先生说:“这就像是一种特殊劳动可以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一样。我们把这种劳动称为知识劳动。”“因此,我们认为,知识和技术是一种天然的使用价值,它们不创造价值,但它们创造财富,是‘上帝’代替人们创造的生产力的倍加器,我们只需要花费一定的知识劳动——学习、研究与开发、管理创新等,去把它们从上帝那里‘拿来’,用在生产过程之中,就可以用同样多的劳动创造更多的财富,并按照使用价值的大小在市场上化为相应量的一般劳动。”(何秉孟,2003年,346~347页。)素有唯物主义秉性著称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却不得不借助唯心主义的“上帝”来维护伟大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的尊严。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献给马克思的一个莫大的绝妙的讽刺。或许,这是一种刻意的调侃,是作者职业创造性思维对科技知识经济劳动价值论阐述的无奈选择。毫无疑问,这也是劳动价值理论日薄西山的一个缩影。
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要将一切商品价值都归属于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呢?他的目的是要解决商品交换时,各种不同商品为什么价值量的大小有别即价格不同。并由此推导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平均时间”概念,然而,所谓生产商品社会平均时间是无法确定的,详见谬误12。
最后,提出购买价值理论经济学的设想。
《资本论》否定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至少有两处,《资本论》第一卷的表述中,就有商品价值是有用性来决定的说法。虽说它也是马克思要将商品物体有用性即使用价值抽去的理论原因。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资本论》第一卷,54页)马克思这里的“没有用”之“物”,实际上就是指某些经历生产过程产出的失去“有用性”的商品。比如某保温瓶厂,产出一批不能保温的水杯,由此失去了其保温杯的价值。换句话说,这种情形表明商品的“有用性”对于商品价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与意义,劳动时间对于“价值”并没有起决定作用;相反是“有用性”决定了劳动是否存在,当某些商品失去有用性时,这“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的意思,足以表明劳动或劳动时间对于商品“价值”不起决定性作用。或者说,劳动只是商品生产过程的一个因素,还有其它构成商品价值的因素,也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或者说,商品有用性的缺损,将使商品失去价值;或者说,劳动与有用性是商品价值的两个不同方面,即劳动是商品价值产生的来源,有用性是商品具有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根本属性。然而,劳动价值论所规定的“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的价值与商品价值的概念,却与商品“有用性”几乎不粘边。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考察的角度,虽然由于应用技术机器生产的资本家获得了更多数量的商品,但任何商品价值量必须在市场出售并由购买者认可支付一定的货币数量后,才能实现这些商品价值增量即剩余价值量。换句话说,资本家最终能够获得多少剩余价值(利润)量是由市场需要即购买者决定的。这2小时剩余价值量还未最终实现,需要等待消费者购买后才能确定,如果这些剩余劳动生产商品没有人购买,剩余价值就不能实现。
因此,从剩余价值量的实现角度看,实际上也可以说被剥削者是购买者;并不一定仅仅归结于资本家剥削了生产商品的工人劳动。因为资本家本来应按10分之7的价格即每件7元出售某种商品就可以收回成本,却仍然按市场价格10元出售;实际被剥削的是购买者。或是这时同一种商品市场价格下降,资本家就实现不了那么多的剩余价值量,即购买者减少了支出。比如,在商品销售前期,美尔雅西服售价2000元/套,后期售价1000元/套,但后期生产流程并没有任何变化。这种现象也可以看成购买者减少了被剥削的程度,并不一定只有认定或规定是剥削了生产商品的工人,才是符合逻辑的、合理的。因为资本家最终获得多少剩余价值(利润)量,是由购买者决定的和承担的。购买实现价值的逻辑,还表现在某些商品成次品或废品时,劳动便成为无效劳动,其决定性因素是无人购买。在许多情形中,即便是合格商品,当其无购买者时,仍然不能实现其价值。比如,某饮料厂生产瓶装果汁,有效期六个月,由于销售市场不畅滞销1000箱,逾期后不能实现其商品价值,更不用说剩余价值了。
由此可见,人们似乎可以认为,不论商品价值来自何处,也不论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只有购买者支付货币,商品价值才能真正的实现了。这里,有关于购买价值理论经济学的实践依据4个例子:
例1:某食品厂生产合格商品,因无人购买而失去商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商业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几乎都可能遇到手中有合格商品,当其无购买者时,仍然不能实现其价值。比如,某乳制品厂生产盒装纯牛奶,有效期六个月,由于销售市场滞销1000箱,逾期后不能实现其商品价值,更不用说剩余价值了。这个例子证明商品有用性,也不能决定商品价值。
例2:某保温瓶厂生产出不合格产品,即丧失商品价值。比如,某保温瓶厂生产出一批不能保温的水杯,这些保温杯不能进入市场销售,因为在市场上不会有人购买,由此它们失去了保温杯商品价值,生产它们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即失去价值。
例3:某些商品生产者或商品经营者,尤其是商品经营者常用打折抛售的方法。商品生产者打折并不鲜见,比如,中国民航在非节假日的时段,对旅游团体机票的打折比率很高,有的4折价格出售机票。
例4:不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还是社会主义产品生产,以销定产都是普遍实行的一种工业生产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举办年度全国“订货会”都是产销(供需)双方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来确定厂方年度生产产品的种类、数量、规格;再如,在国际贸易往来中,中国在广州举办(春季、秋季)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都是生产企业“以销定产”的依据。所谓“以销定产”,实际上就是以购买方的购买商品种类、数量作为企业生产商品的依据。这些“订货会”、“交易会”就是购买价值论很好的立论依据。
假设1:某国修筑一条高速铁路线,用于客运服务,总投资1000亿元。但由于客流量达不到设计营运标准,营运收益入不敷出,只得停止营运,造成巨额亏损。这就是由于高铁客运购买者数量严重不足,使这一条高速铁路运输不仅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亏损。由此可见,购买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条件,或者说购买就是创造价值,或是购买决定某些商品的价值量。
关于购买价值理论经济学与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区分:现在,经济学界一般称劳动价值论为客观价值论,称边际效用价值论为主观价值论。购买价值论将成为超越主客两种价值论的综合性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是一种价值来源和增长的经济理论,而不是价值构成理论或价值实现理论。但仅就价值来源与增长而言,它是有严重缺陷的价值经济理论。比如,本文列举并阐明批判劳动价值论的诸多谬误。其中,最显著的谬误有价值创造来源偏窄,商业工人剥削产业工人的谬误,等等。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一种以消费者心理决定商品价格的理论,或者说效用价值理论是一种价值实现理论,而不是价值来源、价值生产和增长理论,因为效用价值论没有包括商品生产者购买商品生产商品的经济活动。
购买价值理论是一种集价值来源、价值增长、价值实现为一体的整体性价值理论。购买价值理论的购买者包括商品生产者购买商品与消费者购买商品,它主张知识力、劳动力和自然力分别或共同创造价值,并且认为,价值创造、价值增长与价值实现,都要由购买者即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购买商品和支付货币的行为最终决定。商品有用性仍然不是商品的价值或价格的最后决定者,比如上面例1、3、4和假设1,只有购买者购买行为,才能最终决定商品生产及其价值和价值量。市场需求也不是商品价值的决定者和裁判员,例如例2、3,这时的情形是,有市场需求但无人购买某些商品,一方面是商品功能或质量,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并不一定是没有市场需求而造成滞销,很大的可能性是消费者缺乏购买力造成的。所以,社会购买力决定商品生产创造价值的量的多少。
综上,商品价值只能在购买者支付货币额度购买后,才能实现商品价值。简言之,商品价值与价值量是购买者决定的,因此,我提出购买价值论。虽然,商店里商品价格都是由出售者规定的,购买者对商品价格并没有发言权和决定权,但它们仍然要由购买者购买后才能实现其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认为,任何商品价值都是购买者支付货币量实现双方利益的关系。这可以称为购买价值论。购买价值理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购买价值理论的方法论,购买价值理论的原理,购买价值理论的结构,购买价值理论与其他价值理论的区别等。
购买价值论基本思想。劳动价值论排斥科学技术、知识创造价值,排斥自然资源是价值的源泉之一,排斥资本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应当享有分得利益的原则,所以,劳动价值理论是错误的理论。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否定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要真正揭示社会价值的构成和来源问题,必须有一种新的价值理论,这就是购买价值理论。购买价值理论认为,任何商品是否有价值?或者它的价值量是多少?都只能由购买者实际支付货币的数量来决定,这似乎与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相等同或混淆,其实不然。边际效用价值论只不过是一种强调了生活资料商品终端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对商品价值的决定性影响力,它并未包括以商品生产商品的企业购买是为了实现创造利润的目的性对于价格的影响力。购买价值理论将克服劳动价值论(包括斯拉法的标准商品体系)都是抽去知识力创造价值的经济学理论和边际价值论各自的不足,成为完整的完善的经济学价值理论。它包括价值来源于知识力、劳动力、自然力分别或共同创造,也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消费者需求心理对价格的影响力。对于资本与价值的关系,资本本身不会创造价值,但资本作为创造价值的重要物质条件,它应当享有获得利益的权利,资本能够获得多少利益分成,同样是由购买决定的即贷款利率。这是购买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
购买价值理论作为一种全新价值理论经济学,将另著文论述。
谬误10:价值规律(未完稿,待后发帖)
(湖北省黄冈市陈才天)


龚民 发表于 2015-5-24 08:27
哈哈,马克思这样的神人世上不少呀!从配第、洛克、斯密、李嘉图……英法德美意,应有尽有。放下身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