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不创造商品价值新说——学与思(24)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创造,新说
最近网上关于机器的作用与对商品价值贡献的问题讨论得很热烈。我的观点是:1、劳动创造出来的不是商品价值[我的帖子学与思(6)讨论了这个问题],即使机器能进行“创造”,它创造出来的当然也不是商品价值;2、机器只是人体各种功能器官的延伸、拓展,不能脱离人的操控!3、机器起作用的不是制造机器的物质本身,而是它所荷载的社会性潜劳动!下面简述这一点。
学与思(21)指出,合理地解答马克思所说的没有得到正确的社会评价,没有表现为商品价值的生产科学的脑力劳动哪里去了的问题,是说清楚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的生产资料在现实生产中所起的巨大作用问题的关键。下面应用将来时态的冻结状态的社会性潜劳动的新概念以及用劳动表现为商品价值的科学说法代替劳动创造价值的不科学的说法,“找回”了马克思所说的被低估了的生产科学的脑力劳动,可以圆满说明机器人等新科技出现后产出增多了的商品在交换中表现为新价值的来源问题。
科学技术知识作为体现人类劳动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性潜劳动的载体。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科学技术知识的科学劳动只有一小部分在市场交换中得到社会评价并表现为商品价值,大部分的科学劳动是作为剩余劳动以社会性潜劳动的状态冻结在科学技术知识之中。这种表现为社会性潜劳动的剩余科学劳动在人类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积累着,其量是巨大的;作为生产资料的机器,人们常引用马克思的话:“自然界没有创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物化的知识力量。”[46(下),219]机器是“物化的知识力量”的含义就是说机器荷载着知识力量。知识力量是智力的构成要素,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能力,就是社会性潜劳动,因此机器等生产资料也是科学技术知识所冻结的社会性潜劳动的载体。实际上生产资料所包含的劳动应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是已经实现的劳动,这才是所谓的物化劳动(死劳动);还有一大部分是未在市场交换中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这就是以生产资料为载体的科学技术知识中所冻结的社会性潜劳动。生产资料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改进发展,其荷载的社会性潜劳动的含量也是巨大的。
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时,其所荷载的巨量的社会性潜劳动也就进入了生产过程。这部分社会性潜劳动与活劳动相结合或在活劳动的激活下就可以复活并发挥作用。马克思有过类似的描述:“劳动作为这种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只要同生产资料接触,就使它们复活,赋予它们活力,……。”[23,226]只是因为当年马克思远还没有形成生产资料荷载着科学技术知识中冻结有大量的社会性潜劳动的概念,所以他还无法进一步阐明生产资料被复活的活力的来源为何物,但他毕竟感觉到了生产资料并非只是死的物化劳动。劳动者正是借助于先进生产资料所荷载的巨量的社会性潜劳动的复活在表观上加强了自己的劳动能力,才发展成为“较高级的劳动”,成为生产出的更多的商品在市场交换中表现为新价值的来源。
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资本家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恰恰相反,是来源于资本家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23,446]这是马克思高估了直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的劳动作为商品价值来源的作用,抹杀了机器所荷载的巨量的社会性潜劳动的作用。马克思的上述说法和他在另一处的说法是不协调的。马克思承认,随着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25,212]可是这“微不足道的”“从属的要素”的直接劳动竟能成为数量更多的商品在市场交换中表现为新价值的唯一来源,这能让人信服吗?
现在我们可以正确的说,并不是机器设备等等这些所谓的“物化劳动”可以“创造”价值,而是科技成果所荷载的以社会性潜劳动状态冻结的巨量的创造性科学劳动的复活与活劳动一起共同成为生产出的更多的商品在市场交换中表现为新价值的来源,即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制造机器的物质本身,而是它所荷载的社会性潜劳动!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