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春晚已过,各界意见不断,总体来说,口碑不如从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呢?为何今年的春晚不好看?为何今年的春晚大家不认可?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一个事实,春晚是什么?
春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目的是服务于广大劳动人民,弘扬民俗,取悦百姓。但是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文娱界中更为体现,春晚已经成为一个拍卖平台,其排出的商品就是文娱圈中最稀缺的资源,知名度。没有哪个平台能像春晚一样,能够迅速为某个个体提供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提高,所以,才有“春晚效应”这个名词。说白了,春晚是一种“商品”。
既然是商品,那么谁在消费春晚?
广大观众,不全对。观众实际是间接消费者,而非直接消费者。登上春晚的全是文娱界人士,但是背后的资金支撑还是商业人士。毕竟,创作、包装、人力、物力、协调等等环节都是需要巨额费用的,而演艺圈向来是个出力不出钱的地方。
如此来看,春晚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实体经济的持续低迷,已经无法维持春晚这个“奢侈品”,不是艺人不想成名,不是导演不努力,而是没有人来为此买单了。
现在知道为啥这届春晚“莫名其妙”的弄两个舞台了吧,节约成本。双舞台可以利用节目转换的空挡重置布景,大大降低节目对舞台的机动性的需求,从而降低舞台成本。
而所谓的“反腐”噱头,也真的只是噱头了,没了这个“噱头”,真不知羊年春晚还能让人记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