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扩招之后,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事关毕业生个人的前途和学校声誉,更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有很多,汪霞教授等所著的《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便是其中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之一。
《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一书,首先描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应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演变,比较分析了各典型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及服务实践,然后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一是调查了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以了解雇主选聘毕业生的标准及其变化;二是追踪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以了解其知识能力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匹配程度;三是调查了在校生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其与能力培养关联性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综合雇主、毕业生和在校生的调查结果以及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访谈结果,结合高校课程设置与就业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有关高校课程结构调整的整体策略。阅读此书,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综合了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等多重视角,课程改革研究的相关结论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机构(高校)等多个方面。在特定的时期,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吻合程度,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会对毕业生最终的就业结果产生影响。现有相关研究,受研究视角或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只能涉及其中的一个方面。汪霞教授及其课题组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课程结构调整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10BSH038)的资助下,研究了不同角色对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结构调整的需求或建议,从而使得研究结论不仅可用于已毕业学生的能力判断,而且对如何提升在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参考价值。
二是对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演变历程和机理进行深入剖析,便于对高等院校的典型实践进行借鉴。比较研究的结论之可借鉴性,往往取决于对特定管理实践或教育政策所适用于前提条件或背景的深入分析。在分析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相关实践时,该书对政策演变的历程和内在机理进行剖析,并给出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典型实践,为我国高校依据具体政策情境和各自发展实际借鉴相关经验提供了可能性。
三是研究方法多样化,调研数据资料翔实。在研究设计中,该书系统地使用了文本分析、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并采集了大量一手的调查数据资料:在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来自14个城市27企业的253位部门主管参加了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跟踪了356位不同专业背景的企业员工,并邀请其中的20位参加结构化的深度访谈;通过对8所高校的在校生调查,获取了2723份有效问卷,并邀请8所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了座谈。
四是所提出的有关课程结构调整和就业课程开设策略可操作性强。基于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的视角,通过综合了多重角色的调研结果,该书首先给出了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即大学生亟待提高的能力以及需调整的课程种类,并且提出了包括内容取向、教学方式、开设时间和开设方式等具体的就业课程设置模式。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就业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面广的研究课题。《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有益探索,并给出了高校课程变革的可能方向。该研究拓展了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索,为我们打开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