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874 4
2015-03-09
之前发布了《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http://user.qzone.qq.com/908961321/blog/1425396574),主要内容是指出柴静的“雾霾调查”的视频中存在的一个重大的逻辑错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其实是民众并不真的愿意支付环保的昂贵代价才导致环保部门在治理污染方面屡屡受阻、显得权力不足。

在那文章的最后,我预告了在这第二篇中指出柴静的视频中存在着以片面事实混淆真相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向性建议。

适逢开学第一周,诸事繁忙,所以这第二篇文章拖到现在才有时间写。而在此期间,网上已经有研究环保问题的专业人士写了文章详尽地指出柴静视频中存在着的数据造假的问题,地址如下: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isappinstalled=0#rd。这省了我的功夫,但我还是可以继续找出她的视频中存在着以片面事实混淆真相的其它例子,而这些例子其实并不需要普通观众具备上述专业人士才能有的专业知识,只需有一个冷静的头脑,运用众所周知的常识,就能辨别出来。所以,不要再说媒体就是要通过煽情才能引起关注,媒体是要让我们知情而不是煽情,而煽情的可怕之处恰恰在于它让人变得无知,连运用常识进行思考的能力都丧失了。

我在这里只举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视频里有一处罗列数据以示钢铁、煤炭这两个高污染行业的利润率是多么的低,以此说明仅仅是为了这么点蝇头小利就不惜破坏环境、牺牲大家的身体健康是多么的不值得。为了加强对观众的冲击力,视频将利润数据转化为一个具体的形象:茶叶蛋——钢铁、煤炭这些行业把空气污染得那么严重,居然只不过是换回一两个茶叶蛋的利润!环保不是我专业,但经济学可是我的专业,所以视频里罗列的其它数据是真是假,我乍一看是无法分辨的,只能姑且听之;可是这个数据与经济有关,我的反应就敏感得多了。钢铁、煤炭行业的利润率是不是真的那么低?具体数据未经查证我不敢说,但很低确实是事实,不过这是片面的事实!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两个行业的利润率低下只是近年来的情况,并不是一直如此。而近年来这两个行业之所以利润率如此低下,钢铁的主因是08年政府搞4万亿刺激政策造成全行严重的产能过剩,煤炭则是受到近年来经济不景气、需求下跌的拖累。用常识想想都知道,要是利润率一直如此低下,谁会那么蠢去操这个卖白粉的心只换来卖白菜的价?尤其是煤炭行业,如果真的长期只能赚到一两个茶叶蛋的利润,“煤老板”这个暴发户的代名词是怎么不胫而走、流行起来的?这可是人民群众造出来的词,并不是政府编造统计数据吹出来的呀。近来国际油价也暴跌得很厉害,除了沙特等产油成本特别低廉的中东国家之外,其它产油国都是在亏本经营,那岂不是我也可以只拿着这段时间的数据作为事实证据来证明其实石油行业的利润很低、甚至是亏损的?

第二个例子,是视频中指责中国的油气探明量的开采比率很低,并直指原因是两桶油的国企垄断地位造成的,因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有大量(6300家)的油气企业。我在上一篇《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的文章中引用过一个天涯帖子(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405347-1.shtml),那帖子一开头就已经批驳了这个数据有问题,但说得不够清楚。清楚地说,这个数据的问题是统计口径不一样。即美国那个数据是把勘探队、设备商、运输队、顾问……都算进去,中国却只算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家。如果把统计口径统一起来,如都按美国那个数据的口径来算,按天涯那帖子的说法,中国2万家的油气企业都有。天涯那帖子的说法对不对,我不是专业人士也不知道,也只能姑且听之。但我要提出的另一个疑问是:既然是要对照,为什么只对照企业的数量,却不对照油气探明量的开采比率?视频里只说了中国的开采比率,却不提美国的开采比率,这就是片面的事实。就算美国的油气企业数量真的比中国多,但如果它的开采比率比中国还低,那岂不是反而证明行业垄断性高带来的是更积极的开采?同样因为不是专业人士,我也不清楚美国的开采比率是多少。但我以前一直听到这么一个说法:美国的石油储量很丰富,却还是从国外进口石油,而不是大量开采本国石油。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美国的开采比率应该也不会很高。美国为什么这样做呢?据说,是因为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了就没有了,美国这样做是为了把资源留给子孙后代,所以先把国外别人的石油用完了再说。咦?美国的开采比率低是人家有远见、为子孙后代着想,是明智之举;中国的开采比率低却是油企搞垄断、压榨民众,是万恶之源……如此“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的论调,如此双重标准,我也是醉了……

其实客观冷静地想一下,为什么不把探明储量都开采出来呢?很容易就能想到两个更合理的原因。其一,开采的速度就是应该比探明的速度慢,因为如果一探明就立即开采,那万一接下来很长时间没能有新的探明,开采却一下子就开采完了,会造成产量大起大落的波动,那个“大落”严重起来甚至会造成断供。显然,把开采比率控制得低一些,是有助于保持产量的平稳的。其二,中国的油气开采成本很高,即使探明有储量,但一算开采成本不划算,还不如进口更便宜。前面提到过近来国际油价暴跌,除了沙特等产油成本特别低廉的中东国家之外,其它产油国都是在亏本经营。中东的石油不但是储量丰富,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开采成本低,基本上往地下一钻,石油就汩汩而出。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这是中东的“归属租值”。要是在开采成本比从国外进口还高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给自足”,那结果只能是消费者要支付更高的油价来弥补那较高的生产成本。再进一步说,在本国开采,开采所造成的污染发生在本国;从外国进口,开采所造成的污染发生在外国。如果真的是为了环境保护,岂不是更应该进口外国而不是开采本国吗?则我国的开采比率低不正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吗?

接下来才是本文的重心,即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首先要谈的是一个流行的说法“先污染后治理”。很多人指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都是先经历一个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化过程,然后再在后工业化阶段进行治理。我国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现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是必经的阶段。但也有很多人反对,说为什么一定要先污染后治理?为什么不能吸取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要重蹈覆辙?先打个容易理解的比方:小孩学走路都要经过摔跤的阶段,不摔跤是不可能学会把握身体平衡的要诀的。所以这是绕不过去的规律,不是说吸取了前车之鉴的教训就能避免的。但比喻只是有利于理解,不能直接用比喻来代替解释。下面我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先污染后治理”是只能遵循的规律而不是可以选择避开的覆辙。

先设想一个环境优美、但经济落后的地方,因为是环境优美,即优质环境这种“物品”是比较丰裕的,不稀缺;但因为是经济落后,即经济发展这种“物品”是比较稀缺的。现在有一个污染性的工业要落户此地,能给当地带来经济发展,但代价是会污染环境。当地人要不要这个污染性工业呢?这个选择的本质是以优质环境来交换经济发展,当然是划算就换,不划算就不换。既然优质环境不稀缺,即价值较低;而经济发展很稀缺,即价值较高。以价值较低之物换价值较高之物,当然是划算的。就这样,当地人的选择将会是“先污染”。

有人会说,要经济发展为什么就一定要发展污染性工业呢?难道就不能发展没有污染性的工业吗?刚好之前的“之一”文章的评论里就有类似的说法,我直接把当时的回复贴在这里:

智甫


我觉得河北可以做别的,这个世上也不是只有污染性的工业最赚钱





河北要真的能做别的更赚钱,早就做别了,你当河北是傻子?有更好的还不用受污染的罪的工业反而不做?论受污染的罪,它这就身处污染中心的城市可比北京更惨得多了。这世上最赚钱的职业是金融、IT之类的行业,你干嘛不去做而做你现在这个差得多的行业?问题就是你做得了吗,人家会收你吗?同样的道理,河北有那样的比较优势发展那些更赚钱还不污染的行业的吗?如此两全其美的无烟工业会选择落户河北吗?

一个经济落后的地方,一起步要发展经济的时候,它缺少的可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有知识、技术、资金……这些恰恰是没有污染性的工业需要大量使用的生产要素。谁都不想做扫大街、淘大粪、日晒雨淋、甚至威胁生命安全的厌恶性与高危性工作,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人在从事这些工作。难道他们是自虐狂?不是嘛,是因为以他们的条件就是只能做这种工作啊,不做就没收入活不下去啊。这在一个人身上成立的道理,在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也是成立的。人们都同情那些穷人,却对地方、国家就非但不同情反而责备、甚至骂其利欲熏心。前面说钢铁、煤炭行业为了微薄的利润就牺牲环境,这些从事厌恶性与高危性工作的穷人不更是为了蝇头小利就牺牲健康以至生命吗?问题就是他们只能这样选择啊。

又有人说,为什么不能一边发展一边治理呢?上一篇“之一”就已经分析了如果把治理成本也加进污染性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必然要通过提高价格来弥补这些成本,最终承担的并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是消费者其实不愿意支付那么高的价格去购买更环保的产品,生产者才选择生产污染性较高的产品,生产者的选择只是在传递消费者的意愿而已。而消费者不愿意支付高价,也是因为在经济不发达、收入不太高时,便宜才是硬道理,连对质量要求都不高,更不要说环保了。

然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学上的“边际收益递减定律”发挥作用,经济发展这种“物品”的稀缺性下降,优质环境则因为受到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二者的价值对比渐渐发生逆转,用越来越稀缺的优质环境去交换变得没那么稀缺的经济发展也就渐渐变得不划算了。到了某一点,优质环境的价值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的价值,那个地方的人就会选择以更环保的方式进行生产,甚至彻底取缔污染性工业,从而表现出“后治理”。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了,收入水平高了,人们负担得起、也愿意负担环保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知识、技术、资金……这些发展没有污染性的工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也积累起来了,能够对产业进行升级转型。

由此可见,“先污染后治理”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发展路径,是绕不开的。其实这个道理也是小至对个人,大至对地方、国家都成立。人们常说年青的时候以命换钱,年老的时候以钱换命,不也是一样吗?前面说到从事IT业的人收入高,但这个行业的工作强度之大也是人所共知的,一样是以透支健康为代价来换回高收入。

而且,治理污染要花费高昂的成本,没有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加,这些成本如何负担?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是只谈环保的收益,无视环保的成本,又是在痴心妄想天下可以有免费午餐,是不切实际的。

总之,不能把“环保”神化了,变成了一个神圣不可侵犯、必然正确的价值观,甚至是神祉一般的存在。以下这个帖子也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谈环保的问题: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405150-1.shtml ,分析得客观平实,是我在网上看到过的最好的评论文章。不过这文章把理性分析等同于定量分析却是我不能同意的。收集一堆数据,搞些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一个数值作为临界值(如文中说的人均5000元)来判断是否应该搞环保,连那文章作者也承认这数字和逻辑是不严密的。本质上,这是崇尚计划经济的“拜数主义者”。如果真的可以靠专家、数据再加上诸如计算机之类的协助就能计算清楚,计划经济早就成功了——话说当年苏联的经济学家为计划经济优于市场经济与哈耶克等西方经济学家争辩时,前者确实就是自称为“计算机社会主义”学派。

那怎么办?我们怎么才能知道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时,优质环境与经济发展各自的价值对比会发生逆转,人们更想要环保,需要治理环境呢?前面批评迷信定量分析的本质是崇尚计划经济就已经暗示了解决之道,那就是让市场价格来揭示与传递相关的信息!上一篇“之一”的核心就是指出其实是民众不愿意支付高昂的环保成本,这就说明他们认为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相比,他们还是宁选经济利益而不是环境利益。但是,是不是全中国的所有民众都真的不愿意多支付一些成本来换取好一些的环境呢?我倒不这样认为。

先让我举一个我相信全国各地都普遍经历过的例子。我小时候是1980年代,那时家家户户用的都是煤炉烧饭做菜,所以家家户户门口都放着一堆堆黑色的煤饼,风一吹煤粉飞扬,空气质量能有多好可想而知。而烧煤点炉的时候浓烟滚滚就不用说了,烧完之后煤灰的处理也是脏就一个字。进入1990年代之后,陆陆续续大家都改用燃气炉。燃气罐的密封程度基本是零泄漏。燃气炉开关一扭就点着,再也没有生火时浓烟滚滚的场面。烧的时候是会有些气味,但味道肯定远远低于烧煤。燃烧效率远高于煤,烧完之后也不存在要处理煤灰的问题。烧燃气对空气的污染无疑是远低于烧煤,但成本高啊。我一个亲戚在小孙子将要出生时(那时已经是2000年之后)特地重新拿出尘封已久的煤炉,并买了一批煤饼,就是因为按本地习俗婴儿出生后要煮大量的“姜醋”派给亲戚朋友作为庆生之用,烧煤的成本要低得多。由这个事实可以推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使到了那时,当地政府并没有以保护环境为由禁止人们烧煤,而烧煤的成本也确实比烧燃气要低,但几乎所有家庭都自愿地选择了成本高、对环境污染少因而对健康更有利的燃气。也就是说,即使没有任何的政府介入,人们也在自愿地改变着选择,向更有利于环保的方向变化。事实上,当地最后一批烧煤的人是小食店。到政府为了环保而出台禁止烧煤的政策时,由于只影响到这一小撮人,实施的阻力也就微乎其微,很容易就推行下去了。至于我那位亲戚呢,刚刚过去的春节我回去偶然地听说,他家现在煮食全部用电!因为现在他家的收入比以前好了很多,连烧燃气的那股味道都嫌对身体不够好。当然,电费不菲,一个月就要上千元,比以前烧燃气的成本高多了。

这是一个珠三角三四线城市的情况,像北京那样的一线大城市,经济发达程度更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也更高,空气污染程度却也更厉害,人们理应能够、也愿意为更高的环保成本付费。那为什么他们这个意愿没能有效地呈现出来呢?在回复“之一”的文章后面的读者评论中我已经触及到这个问题:

安静的迷恋


老师说的好,虽然原因在价格管制,但这真正的深层原因是民众是否愿意为环境污染买单。考虑到成本与收益,轻微的付出只会得到轻微的回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所做的细微之事很难改变环境污染的现实状况。





愿意不愿意,不是一个主观的喜好,而是客观的成本与收益的衡量。有些地方(如河北这样经济落后的地方)是因为收入水平还低,宁要经济利益不要环境利益(即环保的成本对其经济水平而言太高了),还有一些地方(如北京)不是收入水平低的问题,而是长期的价格管制带来的高福利把他们娇惯成只要利益不要付相应代价。所以要能真正解决环保的问题,对前者只能是继续发展经济让他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之后改变对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偏好;对后者则是要逐步破除价格管制,让人们认识到享受好处就得付相应代价,承担环保的成本。环保的成本有人负担,才能真正有效地约束生产者在投入端使用环保的生产方式。

是的,中国有些地区在经济方面已经相当发达,民众完全有能力与意愿去负担较高的环保成本,但在这些地区治理污染的关键不能光是严格执法,更重要的是破除价格管制!人们长期享受不正常的低价,就误导了他们对于成本与收益的认识。如果没有价格管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政府应民众的要求施行更严格的环保条例,环保成本上升,物品的价格随之上升,而人们仍然愿意购买就表达了他们确实认为环境利益比经济利益重要。生产者更环保的生产过程所带来的额外成本有消费者的承担来支持,严格的环保执法才坚持得下去。如果一地因为环保执法而导致生活成本上升得太厉害,民众不愿负担,以至于纷纷离开。这就说明环保要求是偏高了,需要适当降低。这样,由市场价格与民众自愿的选择行为来揭示什么程度的环保最适合一地的需要,比起那些所谓的定量分析要可靠得多,正如市场经济下形成的价格要比计划经济下人为制定的价格要合理得多。但这要建立在那个市场价格没有受到价格管制的干扰而扭曲的基础上。事实上,我早在2013年的时候就已经写过一篇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文章,说明放开价格管制、取消政府补贴才是真正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正道(见《光伏之殇》(http://user.qzone.qq.com/908961321/blog/1371178741)。发展新能源是治理污染的途径之一,所以那篇文章在逻辑上其实是本文的一个“子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3-10 06:57:49
mark沙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10 07:27:36
你看哈,你的问题在这里。在批评柴静时,那些人是计算过成本收益的;那么可以说,在新能源方面限价或者补贴,也是充分计算后的选择,是合理的,不是傻子。
如你所说,应该要放开价格管制什么的,说明他们没有充分计算过,是傻子。
他们到底是傻子还是不是傻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11 18:25:53
borain 发表于 2015-3-10 07:27
你看哈,你的问题在这里。在批评柴静时,那些人是计算过成本收益的;那么可以说,在新能源方面限价或者补贴 ...
老兄,我不是李俊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11 18:27:38
borain 发表于 2015-3-10 07:27
你看哈,你的问题在这里。在批评柴静时,那些人是计算过成本收益的;那么可以说,在新能源方面限价或者补贴 ...
其实可以试着回答一下,您说的两种价格不是一回事,ZF定价并不是真正的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