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优缺点,河南人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好客热情,当然或许也存在治安不好问题,但我觉得有有些些问题并不完全由当地人自己来决定,而是交通区位、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郑州人的好客热情就像它的烩面与素鸡。烩面与素鸡可是当地一绝,烩面香而脆嫩,素鸡爽和可口,每每辘辘饥肠之时,这两种东西一搭配,绝对是美味佳肴。在河南我结识了很多人,他们的性格和为人也正如烩面与素鸡一样,待人筋斗、亲切。这里有老师、同事、我的学生等,也有我在工作闲暇之余结识的各方朋友。
首先要说说我们系主任,他个子高高的,看起来很帅气,虽然比我年长差不多20岁,但看起来很年轻,而且很有人缘。他对我也很好,刚开始只要他有外出聚餐的机会就总是带上我。在我正式工作之后,我发现他很忙,在一起聚餐的机会就比较少了。他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虽然不大和人正面沟通问题,但心里总是心知肚明。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喜欢上我,大概是因为我比较老实可靠吧。其实我们之间的教学理念还是有蛮大差距的,他比较注重实操和经验,尤其是河南文化他在课堂上总是信手拈来,而在他面前我显然属于理论派,我甚至觉得文化这东西,倘若没有框架和方法,而只是讲事实的话,则就没有成为一门课程的必要。我印象中最深的还是他的笑脸,他总是爱笑,笑的时候眼睛很有神,大大的鼻子下面会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虽然自始至终我和他都没有深交,尤其是当我下决心要离开这个学校的时候,我和他还为此有了疏远,但我心底里其实也是很敬爱他的。我很感谢他招聘我来到这个学校,很感谢他为我创造过的诸多发展机会,包括和校长一起到外地出差,与人事处长一道三下乡,为此还拿到了河南省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称号等。当然有必要补充一点的是:后来随着我对企业及管理者了解的增多,虽然我对大学教学的基本判断没有改变,但还是有些微调的,在实业界,经验和人际关系都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一个老师只注重理论素养的培养,那么学生以后进入到企业后适应过程可能会更加痛苦。
我还要特别一提的是有次爬山洞遇到的一个和尚。在中国的文化里,和尚一直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佛学无边,上善若水,或者武功盖世,劫富济贫,而有时又迂腐不化,憨态可掬。此外,在老百姓的心中,和尚还有一丝丝的神秘。对我而言,我从小喜欢武术,也喜欢看武侠小说,武侠中的和尚,尤其是金庸笔下的和尚都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只是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与和尚有过什么接触和交往。我们此次遇到的这个和尚,正独自一个人云游。我便邀他一同爬山洞,但是洞里有蝙蝠,有水,而且深不可测,据当地人讲,没有一个人走到过尽头,只是听说洞深处有石笋。遇到这样探险的机会,我自然是不舍得错过,如果能邀请到这位和尚一起探幽,那自然是趣上加趣的事情。我没想到的这位和尚竟然不敢,我当时就哈哈笑了起来,但他很够意思,说为我们在山洞外念经保平安,直到我们回来为止。我作为读书人,当然不信这个,但没有勉强他。这件事本身或许不值一提,但对我而言,却着实是一不吐不快的难得经历。
另外,像我的同事张老师,一双眼睛总透着机灵劲,话里间总让人觉得舒服,又不失诚恳。我办公室的李老师,为人聪慧、有学生缘。我们校长,属ZF官员平调,但会试图以理服人,很喜欢谈他的研究,他一讲话就总让我想起毛主席,虽然我认为他更像ZF官员,对于大学视野及大学老师的价值观还不是很了解,但我认为他本人还是很有特点,所以我对他本人并没有反感之处。我们人事处长,虽然不是本地人,但多年的工作已经使得他完全与地方融为一体了。我们学生会主席,做事沉稳、负责,我不但对他印象深,我还要特别感谢他,替我主持会议、负责报刊发行和编排、人员组织等,为我承担了很多老师应该负担的职责。还有我班上的团支部书记,能歌善舞、美丽大方,总是在班上的各个活动组织和安排中有条不紊。此外,还有我的室友、楼管张大爷等等,有些人暂且在这里卖个关子,留在以后叙述。
遗憾的是,我总是不能适应郑州的饮食习惯。食堂里的主食是面食,而我是南方人,面食偶尔吃吃还是可以,当作主食就不行了,如果一日三餐吃面食,就像肚子总没填饱,或者就是觉得难以消化。好在也有米饭,但食堂的饭很硬,咬在嘴里,就像吃米一样,吃到肚子里就更难消化了。这也许是为什么河南人把吃饭说成吃米的原因吧!其实河南也有很多地方盛产好大米,比如信阳,米粒大而饱满,饭煮出来又香又甜,但不知道为什么食堂每天总是吃那些像生大米一样的米饭,难道是为了节省成本?这不得而知了。总之,半年下来,我的肚子明显出现不适感,好像有一个部位总是硬硬的,而且出现了胃寒症状,多年后我为此到医院查过一次,不过也没有查出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