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篇第六章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说:
“一种物品通常应可购换或支配的劳动量,只由取得或生产这物品一般所需要的劳动量来决定。”
首先,这一句中的
决定是什么意思?
斯密闪烁其词,我们只好对“决定”是何意进行符合斯密意思的猜测了。
仿照他在前面举的例子,假定“一种物品”是指海狸,那么,斯密所说的“一种物品通常可换购或支配的劳动量”,就具体化为“海狸通常可换购或支配的猎取鹿的劳动量”;“取得或生产这物品一般所需要的劳动量”,就具体化为“猎取海狸一般所需要的劳动量”。
这样,斯密那句话就具体化为
“海狸通常可换购或支配的猎取鹿的劳动量,只由猎取海狸一般所需要的劳动量决定。”
这里就清楚了,斯密所说的“决定”,就是
相等的意思,否则就很荒谬。
其次,如果没有一个中介,斯密是无法直接断定可换购或支配的猎取鹿的劳动量与猎取海狸所需要的劳动量相等。
所以,斯密隐含地假定了海狸的猎取者假如去猎取鹿时的生产率与他人猎取鹿时的生产率相等,也就是猎海狸者以等量劳动猎取的鹿的数量同他人猎取鹿的数量相等,否则他的断言是无效的。把斯密的隐含假定表达为以下表格
| 捕海狸生产率(只/天)
| 猎鹿生产率(只/天)
|
野蛮人A
| 0.5
| 1
|
野蛮人B
| 0.5
| 1
|
这样,斯密才能根据传递律得出他的结论。
这个传递过程是:某A用两天的劳动量猎取一只海狸,与其自己用两天劳动量猎取两只鹿,是“劳动等量”的;再,某A与某B猎取等量的鹿也是“劳动等量”的;因此,某A用一只海狸换取的某B的两只鹿劳动量,就只由某A猎取一只海狸的劳动量决定了。
三,于是我们面临着不同抉择。
如果同意斯密隐含的假定,也即同意猎海狸者A以等量劳动猎取的鹿的数量同他人B猎取鹿的数量相等,那么,问题是,某A根本没必要去同某B进行交换,想吃鹿的时候,就放弃猎取海狸而去猎鹿好了。
如果不同意斯密的隐含假定,比如猎海狸者去猎鹿时的生产率低于某B,那么,交换是对于某A有利的,但,斯密说的话就不成立了,因为传递律失败了。
四,现实是,购买比自制更有利,人们才购买的,因此所谓等量劳动交换的原则是不成立的,进而说明劳动价值论根本无法解释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