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147 0
2015-03-12

第三节  阶级的价值分析

“阶级”的原始意义是指“尊卑上下的等级”。一个社会要想有序化发展,并且具有较高的价值效率,所有的社会成员应该有一个合理分层,并保持各个社会阶分层之间一定的流动性,从而形成社会财富在不同阶级之间的合理分配格局,使社会的价值资源形成最大的增长率,而且这种社会分层不是人为划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每个阶层都有普遍的自我认同感。

一、关于阶级的争论

传统的观点认为: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认为: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从本质上讲,阶级就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二、阶级的准确定义

传统的观点仅仅从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来定义“阶级”,这是比较片面的。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所有的价值资源可分为生产性资料价值与消费性资料价值,而生产性资料价值又可分为生理性生产资料价值、个体性生产资料价值和社会性生产资料价值,而且,各种价值资源之间存在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它们相互之间相互转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不应该孤立地从生产资料价值的拥有情况来定义阶级,而应该从所有形式的价值资源的拥有情况来定义阶级,才是完整准确的。由此得出:

阶级:人们因占有的各种价值资源(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信息资源等)不同,从而拥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而拥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以形成不同的社会层次。

人类的社会结构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社会分工、社会管理和社会意志,因此,人的社会阶级地位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社会分工阶级地位、社会管理阶级地位和社会意志阶级地位。社会分工的阶级地位(或经济地位)决定着社会管理的阶级地位(或政治地位),而社会管理的阶级地位又决定着社会意识的阶级地位(或文化地位)。通常情况下,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与文化地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不同阶级的价值特性

不同的阶级由于拥有不同数量的价值资源,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通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具有不同的价值特性。上层阶级的人通常拥有如下的价值特性:

1、拥有更强大的本质能力人的本质能力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劳动能力(生理性劳动能力、个体性劳动能力、社会性劳动能力),它通常是由消费性价值转化而来;二是生产能力(生理性生产能力、个体性生产能力、社会性生产能力,它通常是由生产性价值转化而来。劳动能力与生产能力这两种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总体上讲,一个人的阶级地位越高,他所拥有的各种消费性资料和生产性资料的价值资源越多,其劳动能力和生产能力就越强。一般来说,社会地位越高,其脑力劳动能力就越强;社会地位越低,其体力劳动能力就越强。不过,脑力劳动能力相对于体力劳动能力,通常含有更高的价值密度。

2、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一个人拥有的社会地位越高,他拥有的价值资源就更多,从而可以参与更多、更复杂、更广泛的社会事务,并与更多、更广泛的个人或社会组织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或文化关系)。“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3、拥有更多的社会权力和社会影响力一个人阶级地位越高,拥有的价值资源就更多,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分工与合作的机会就越多,并且会拥有更多的社会权力和社会影响力。

4、拥有更开阔的社会视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他将会接受更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参与更多、更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更多、更复杂的社会事物从而拥有更开阔的社会视野。

5、拥有更高层次的价值观人只有在首先满足最低层次的价值需要以后,才会追求高层次的价值需要。一个人的阶级地位越高,拥有的的价值资源越多,他就会越容易满足自己的低层次价值需要,越容易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需要,从而越容易拥有更高层次的价值观。一般来说,拥有高层次价值观的人通常更重视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精神利益,拥有低层次价值观的人通常更重视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

特别说明:以上所阐述的不同阶级的价值特性,是从整体意义和抽象意义的角度而言的,而不是从个体意义和具体意义而言的。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存在大量有财富、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他们为富不仁、养尊处优、穷奢极欲、抢男霸女、傲慢无礼。即使这样,也不能否定在整体上讲,阶级地位越高的人,往往拥有更优势的价值特性,从而可以赢得更多的社会尊重。

四、阶级产生根源的传统观点

传统的观点认为:由于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的产生导致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使不同的人拥有不同数量的生产资料,从而形成了拥有生产资料的一部分人对于没有生产资料的一部分人的剥削,而且这种剥削以不断扩展的方式强制性发展下去,并以国家机器和暴力手段作为后盾,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形成了阶级。

概括起来,这种观点认为阶级产生的逻辑过程是:剩余产品—→私有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剥削—→阶级。

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两个方面的疑问:

1、没有剩余产品,就不会产生私有制?事实上,对于劳动成果的拥有权和支配权是任何主体(包括低等动物)都会追求的基本权力,这就像生存权一样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基本权力,他就无法根据“最大价值率法则”来确定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也就无法生存下去。也就是说,无论是否有剩余产品,无论剩余产品是多少,无论剩余产品是消费资料还是生产资料,对于劳动产品的拥有权是任何主体的天然权力,公共意志对于劳动产品的所有权的规范化认定方式就是私有制,因此私有制与剩余产品无关。

2、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是否必然产生剥削?事实上,在正常的伦理标准和法律规范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通常遵循等价交换的一般原则,不存在谁剥削谁的问题。价值增值来源于信息,而不是来源于生产资料,任何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进行价值转移或价值转换,而不会产生价值增值,只有在信息的作用下,各种生产性价值或消费性才能产生价值增值。只是信息的产生、传播、存贮与运行,需要各种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来推动。剥削的本质就是人际交往或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不等价性,这种不等价性是所有社会形态都不允许的,都是非道德的、违反法律的。因此,剥削不是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恰恰相反,私有制的确立,“私有财产不容侵犯”的公共意志就能够得到有效地贯彻,人际交往或商品交换的“等价原则”就能够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剥削现象才能得到有效地制止。总之,“剥削”与“私有制”是根本对立的两类社会事物:承认私有制,就必然会反对剥削;承认了剥削,就必然会反对私有制。

五、阶级产生的社会根源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因素形成的过程,而不是人为因素形成的过程,阶级的产生同样如此。在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在权力上的差异起源于个人能力上的差异,人们总是选择“德高望重”的人作为部落的首领,并赋予较大的权力,个人劳动能力越强,其价值观越是接近部落的利益价值观,他就会被赋予越大的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就会处于越高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一般来说,人的政治地位(包括文化地位)主要是由其经济地位来决定的,而人的经济地位主要又是由其劳动能力(体力劳动能力、脑力劳动能力和生理力劳动能力)来决定的。

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人在劳动能力(体力劳动能力、脑力劳动能力和生理力劳动能力)上的差异,使人拥有不同数量的价值资源(自然资料、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而拥有了不同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阶级。

阶级产生的非根本原因(次生原因):个人在劳动能力上的差异,形成了个人对于价值资源拥有量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向周围传播,影响和制约着自己的子女、亲戚、朋友、同事等在劳动能力上和价值资源拥有量上的差异,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一是,拥有优势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人,通过利益相关性传递,其子女将会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优势,其亲戚将会拥有良好的家族环境优势,其朋友将会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优势;二是,拥有强大劳动能力的人,通过基因遗传,其子女将会形成遗传优势(健康遗传优势、智力遗传优势、外貌遗传优势、性格遗传优势等);三是,拥有较多财产和较大权力的人,通过遗产移交和世袭权力移交,其子女将会形成良好的价值资源优势。

此外,阶级的产生还有一些非正常的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战争与自然灾害是阶级加速分化的重要因素;为官者贪污腐化,为匪者强抢豪夺,为商者欺行霸市,等等,这些非道德、非法律因素也将会加速阶级的分化。

总之,阶级产生的真实逻辑过程是:劳动能力的差异—→价值资源拥有量的差异—→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的差异—→阶级。

六、阶级产生的价值动因

由于人们在劳动能力上的差异,人类形成了不同的阶级,使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又会反过来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社会如果没有阶级区分,社会的各种价值资源将会在全体成员之间实行平均分配,其结果是社会的价值资源只能产生较低的增长率。自从社会区分阶级以后,各种价值资源将会在不同阶级之间进行不同比例的分配,其中,阶级地位较高的人或劳动能力较强的人,将会分配较多的价值资源(生产资料价值和生活资料价值)。一般来说,劳动能力较强的人,其劳动的智力含量或信息含量较高,其价值率就较高,分配给他的价值资源将会产生较大的价值增长率;反之,劳动能力较弱的人,其劳动的智力含量或信息含量较低,其价值率就较低,分配给他的价值资源将会产生较小的价值增长率。总之,阶级的形成促进了社会价值资源的优化配置。

2、加强社会的稳定有序。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稳定而有序的内部环境,人类社会自阶级产生以后,就会在文化上、法律上、伦理上和行为习惯上形成了许多规矩,确立了各个阶级层次上人们的尊卑等级、礼仪顺序、信息通道、管理流程、分配方式、职责界定、利益格局等,使社会各成员能够各司其职、各行其事、各守其业、各懂其礼、各安其份、各出其力。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内耗,缓冲社会矛盾,提高社会凝聚力。

3、加速社会的优胜劣汰过程阶级形成以后,在相应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作用下,拥有较高劳动能力的人可以得到更多比例的社会资源,从而加快其价值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其生存能力;相反,拥有较低劳动能力的人只能得到更少比例的社会资源,从而进一步降低其价值增长速度,进一步降低其生存能力,这样就会加速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加速社会成员的优胜劣汰过程。为此,人总是会不断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爬上更高的阶级,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社会这种残酷的优胜劣汰机制,虽然对于个人来说是残酷的,但是对于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却是有益的。

不过,阶级的形成也会产生许多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阶级地位通常具有较高的相对稳定性和封闭性,这将不利于个人劳动能力的快速增长,使部分处于较低阶级层次但拥有较高劳动能力增长速度的人难以进入上一个阶级层次。也会使部分处于较高阶级层次但拥有很低劳动能力的人难以被淘汰至下一个阶级层次;二是,利益分配格局通常具有较高的相对稳定性和封闭性,这将不利于处理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容易发生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甚至战争。

七、阶级斗争的根本目的

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协调好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必须实现价值资源在各阶级之间的合理分配。不同阶级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矛盾利益,共同利益构成了阶级之间相互合作的价值基础,矛盾利益构成了阶级之间相互斗争的价值基础。阶级斗争的客观本质:就是各个阶级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经济、法律、伦理、军事和政治的手段,重新调节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中,军事战争和暴力革命是在阶级矛盾达到高度激化状态时才采用的最后手段。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在根本上是围绕着社会价值资源的分配或再分配进行的,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利益分配。在私有制社会里,基层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生产资料,被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劳动力。当分配给生产资料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劳动力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这时,被统治阶级就会反抗基层统治阶级的压迫;当分配给劳动力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生产资料的利益,基层统治阶级就会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利益分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在私有制社会里,中层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生产关系,被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生产力。当分配给生产力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生产关系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这时,中层统治阶级就会加强对于被统治阶级和基层统治阶级的压迫;当分配给生产关系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生产力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这时,被统治阶级(有时会联合基层统治阶级)将反抗中层统治阶级的压迫。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利益分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私有制社会里,高层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上层建筑,被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经济基础。当分配给经济基础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上层建筑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高层统治阶级将会加强对中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当分配给上层建筑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经济基础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被统治阶级(有时会联合基层统治阶级和中层统治阶级)将反抗高层统治阶级的压迫。

在统治政权建立的初期,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利益分配通常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因为这样,这种统治政权才可能建立起来并为人们所接受和拥护。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由于统治政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在不同程度上的封闭性和僵化性,导致社会价值资源的分配或再分配越来越趋于不合理,阶级矛盾日趋激化,最终导致旧统治政权的覆灭。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土地是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土地的租息与国家的赋税直接地决定着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利益分配份额,间接地决定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利益分配份额,还间接地决定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利益分配份额,因此是阶级斗争发生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当出现自然灾害和重大的社会动荡时,如果租息与赋税不变,就会相对地恶化三个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使之朝着不利于劳动力,不利于生产力,不利于经济基础的方向发展,当这种恶化程度超过被统治阶级的承受极限时,就会爆发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和暴力革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