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春节过后渐渐苏醒的车市,奇瑞汽车旗下新E3宣告上市。尽管这是一款消费者最低仅需4.99万元就能开回家的改款车,但奇瑞并没有在质量上“降格以求”,针对整车进行的品质升级有33项之多。
壮士断腕的主动“转身”
“品质”,是奇瑞这两年实施新一轮战略转型以来,几乎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的关键词。以品质提升驱动可持续发展,使经历了多年沉潜的奇瑞,在2014年迎来业绩上的“翻身年”。统计数据显示,在去年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环比连续下滑的背景下,奇瑞业绩逆势上扬。“大奇瑞”汽车板块,全年实现销售51.4万辆,排名全国第九位;出口11万辆,占全国乘用车出口的27%,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
“奇瑞是在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主动选择战略转型的。经历了规模扩张的初期积累,奇瑞有了一定的规模基础,到了依靠品质和品牌再上新台阶的时候。”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所说的“主动选择”,是指自2013年起实施的“回归一个奇瑞”的重大调整。这个过程曾被尹同跃形容为“壮士断腕”,甚至不惜牺牲市场排名和销量。
主动选择不好走的路,看起来是自找麻烦,往往却是开辟了一条更有希望的新出路。在这一轮调整中,奇瑞汽车发生着四大深刻变化:从追求“经营规模”变为追求“稳定规模、提升经营质量”;从单纯追求“技术突破”变为“建设技术体系、提升品质”;从“产品驱动”变为“精品模式、品牌驱动”;从“自主国际化”变为“多元国际化”。在尹同跃看来,自主品牌到了做品质、做品牌的时候,只有提升与合资品牌同台竞技的能力,才能迈上打造百年老店和国际名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减法”的取舍
有人曾用“加减法”形象地概括奇瑞汽车的转型目标,即通过做“减法”实现资源整合,最终带来品牌溢价能力提升的“加法”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奇瑞公司整个体系,包括组织架构、流程和机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正向体系。
从山寨、模仿热销车型,依葫芦画瓢推出新车的“逆向开发”,到摸清消费者需求、想好产品要卖给谁、要传达推广的是哪一种生活方式,再来设计生产的“正向开发”。许多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用100多年时间走出的路,奇瑞只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就来到了这个路口。
“如今奇瑞推出一款新车型会从市场调研开始,分析得出产品的特点和研发方向,接下来是工程分析,要在质量、性能、成本等方面的大量‘对标’研究,其中仅性能目标就有1100多项指标,随后再进入设计、试制、样车、试验验证、生产等环节。”奇瑞汽车副总陈安宁表示,从“逆向”到“正向”,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身”。奇瑞的任务,就是把多年的积累、投入的技术实力,转化成客户能够体验的生活方式和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