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_就业还是考研_一定要考研吗_考研与就业
困扰大学生最厉害的问题,我想应该就死考研还是就业了。很多人觉得现在大学生就业现状这么差,就业压力多恐怖啊,还是考研好,可以避开这种就业大军。但如果你是以这种理由来决定考研,那你就注定失败了。你难道说两年后你读研完出来,工作形势就会好转吗,不可能。于是乎,考研还是就业,是时候该好好选择一下了。一定要考研吗,还是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无法在本科层面上呢……
先就业还是先考研
我国学生围绕就业和考研,存在三方面错误的观念:一是一味认为考研优于就业,只考虑考研,不想就业,整个大学学习就为考研准备,认为只要考上研究生就能更好就业;二是把考研当成就业的“避风港”,不愿直面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想通过考研、升学“证明”自己有实力,但由于就业能力没有随学历提升,研究生毕业之后,也前路漫漫;三是在就业后报考研究生,出发点不是通过读研,提高工作能力,而只是为提高学历层次。
学校演变为“考研基地”,在大学学习期间和毕业时,根本不考虑就业的问题,就是第一次没有考上研究生,还继续复习报考,直到考上为止,可考上研究生,学历层次提高了,真去就业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就业依旧十分困难。从学历社会看,读研是提高身份层次的必然选择,而从能力社会看,这种读研,根本上是浪费。
先就业还是先读研的困惑,不仅是学生的困惑,也是我国整个社会从学历社会转型为能力社会过程中的困惑。要处理好就业和考研的关系,一方面需要我国改革研究生入学制度,不能再用单一的统一测试成绩作为录取的标准,目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已把考研扭曲为又一次高考,把大学变为“高四”,这种考研准备是以降低大学教育质量、降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代价的。应该以大学自主招生、学生自由申请,改革目前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实行这一新制度,就把就业和升学统一在大学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规划大学生活,在大学毕业时,根据未来的学业和发展规划,选择是直接就业还是攻读研究生。
而对于学生,则不管目前的研究生入学制度如何,都应该明白,要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而不是以考上研究生、提高学历层次作为读研的重要目标。学生们要勇于抛弃学历社会陈旧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谁能早一步抛弃这些观念,谁就能获得更好的人生发展,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
讀研成就業“避風港”? 1/3考生為逃避就業壓力
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49萬。雖然考研有所降溫,但在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前,先就業還是先考研成為大四學生兩難的抉擇。
44%考生報考專業學位
12月27日11點半,2015年碩考思想政治理論考試結束,梁晨面挂愁容,走出考場。“政治考試對我來說太難了,隻能碰碰運氣。”今年大四的梁晨是美國福特海斯州立大學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父母都在濟南,所以想回國找工作,但國內很多企業都不了解我的大學,因此隻能選擇在國內考研,先讀書,再就業。”梁晨說。
“緩解就業壓力”成了很多人選擇考研的主因。據近日的一項調查顯示,選擇考研來逃避就業壓力的大學生佔了33.7%,僅25.6%的受訪者表示考研是因為對學術研究有興趣。而在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考研報名人數中,報考專業學位人數比去年增加了5萬人,佔報名總人數的44%,越來越多的學生看重讀研的“應用性”。
在齊魯師范學院讀教育學專業的齊麟今年報考了山東師范大學的教育學碩士,他認為,讀研能夠提供一個更高的就業平台。“研究生畢業后可能也是去當老師,但現在隻能去初中、小學,讀研后就能去高中甚至大學教書,起點都不一樣了。”齊麟說。
成本升高或“得不償失”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5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近萬名考生中,69%的人考研花費在1000元—5000元,10%的人花費在10000元以上。在公費研究生取消后,考研的花費成為不少考生考慮的重點。
山東交通學院會展經濟專業學生李菁說,為了准備考研,她在培訓班上花的錢就超過了2000元,加上資料費、住宿費等,總共已經花費4千多。“希望能考上,畢業后找個好工作,要不錢就白花了。”
面對高額的考研成本,山東大學外語學院德語專業的大四學生郭風華則認為應該冷靜考慮。“讀研應該是抱著對一個專業研究的熱情而去,如果純粹是為了找工作,高額的成本可能會讓讀研得不償失。”郭風華說,研究生畢業后都希望找到比本科生待遇更好的工作,但那時候同樣面臨大的就業壓力,而且現在企業更多的還是看重個人能力,“與其再讀三年,不如早入社會。”
“我們單位的職工學歷都不一樣,招聘的時候會參考一下,但工作之后要想升職漲工資主要還是看能力高低。”在一家地方性商業銀行工作的趙女士說。
現行制度下大學變“高四”?
王東震是山東大學英語專業的學生,成績名列前茅的他放棄了保研推薦,“我認為我現在具備了就業的能力,並不一定要讀研,考研還是就業應該視自己的情況而定。”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認為,就業或者考研應該是個體結合自己家庭經濟情況、學業和職業發展規劃,進行的個體選擇,把考研當成就業的“避風港”是錯誤的觀念,“考研和就業不應該是對立的,出現這種分化,主要是因為我國的研究生招生制度。”
熊丙奇介紹,以美國為例,學生不必專門准備考研,而是通過總體課程學分、學業表現申請﹔我國的研究生招生則實行統一考試、集中錄取
,以考研的成績作為研究生錄取的重要依據。
“目前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已把考研扭曲為又一次高考,把大學變為‘高四’,這種考研准備是以降低大學教育質量、降低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為代價的。”熊丙奇建議,要處理好就業和考研的關系,需要我國改革研究生入學制度,不能再用單一的統一測試成績作為錄取的標准,應該變為大學自主招生、學生自由申請。實行這一新制度,就把就業和升學統一在大學四年級的學習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規劃大學生活,在大學畢業時,根據未來的學業和發展規劃,選擇是直接就業還是攻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