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2986 23
2007-01-03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政府的宏观就业政策
第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现状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就业难不难,就业有多难,那要靠社会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有待加强,亟待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五,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形式多样.特别是"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实施,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也影响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引进人才工作.
第二部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能力包容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力;二是工作能力。求职择业时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己性别、年龄、身体健康、胖瘦、高矮、甚至面貌的丑俊等生理方面的因素。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人们时常把当今的世界称为竞争的时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亦是如此。
(1)敢于竞争:当今的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学习生活一开始,同学之间便开始了学习成绩的竞争,人人都希望得到好成绩.在大学阶段,竞争更为激烈,评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推荐研究生等,无一不和竞争联系在一起。但是大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在过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强化,有的大学生面对竞争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深化改革的今天对大学生强化竞争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客观环境。迎接新的挑战,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
(2)善于竞争: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在求职与择业竞争中,应注意期望值是否恰当。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在准备投出自己的简历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自我认识。 在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在面试时,要克服情绪上的焦虑和波动,如果一个人能够自始至终地以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他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女大学生求职择业比男大学生挫折更多,这是现在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女生择业难,并不是社会对女生的需求量小。女生们要顺利地择业,从根本上说,在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并以其优势去参加竞争。
三、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具体表现在:(1)没有很好地自我认知,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
四、应聘前对公司了解不够
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是否了解企业,是目前大学生求职的障碍,即便找到了工作,也会有一个不短的适应企业的过程。企业需要有价值的人,一些企业人事经理表示,现在企业评价大学生已经不完全看重学校和专业,关注的焦点是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能为企业做出成绩,带来价值。
五、大学生就业后流失率过高
大学生稳定性、忠诚度和职业化程度不高,成为部分企业拒绝大学毕业生的理由。当竞争越来越激烈,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就成了社会和媒体广泛宣扬的理念,而随之形成的毕业生忠诚度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麦当劳的代表说,他们接收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经过基层锻炼,在实习期都要安排最难的活给他干,如先到前厅去端盘子、刷厕所等;但往往是,实习三天后就有人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淘汰率高达50%。一些企业表示,每年真正招收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只占计划招工的1/5。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半数以上。
对此,一些高校大学生表示就业必须吃苦只是用人单位提出的苛刻条件,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脱离毕业生所学本质,也是导致大学生另谋职业的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大学生就业政策

1,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劳动力需求相对旺盛,而西部地区需求不足。从学历层次看,就业困难者主要集中在大专和高职毕业生,重点院校、热门专业供不应求。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入世后,社会最需要营销、管理、金融、财会等方面的人才,几年来,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有较好的去向。另外,懂得世贸组织规则的经济类、管理类和财会类人才会十分抢手。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有资料表明,一些高级技工的薪水甚至可以超过研究生。可见,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其招聘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大大提高。而这样一种环境,无疑将给专科生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当中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将来会加入“未来的高级技师”这一行列。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学校和科研机构是吸收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但从2005年民营企业需求量增长迅猛来看,其已经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新生力量,而且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继续发展,其需求岗位必将进一步增加,并且其提供的收入水平已接近外资企业,这要求广大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在大公司、大企业上。要适应形势要求,投身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中去。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国内生产总值到2010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要求今后5至10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年至少要保持7%的增长速度。专家预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至100万个就业岗位。加入WTO、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都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国企改革等的逐渐完成,也将使企业在最近几年大规模储备人才。另外,由于人才流动机制的完善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等,大学生毕业走向和就业趋势将更加呈现出多样化和自主化。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3 21:36:00

我赞同帖子中的观点,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于大学生本身的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3 22:18:00

我还是在校大学生,虽然还没有进入职场,但对就业问题已经深有体会,特别是暑假的打工经历,感觉到在学校学的只是理论知识,我们都很单纯,很难去理解,去适应社会存在的一些是是非非。

2007年,对于我们外贸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社会很需要我们,就是怕我们不适应社会。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经成为事实,但是呢社会不断的给我们提供就业机会,关键还是看自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4 09:07:00

楼上所说的是大学生本身的原因恐怕没有说到点子上去。

很多大学生素质比以前的差了,这我并不否定。但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责任应归咎于学校。

大学这些年忙扩招,学校领导们的主要精力放到了抢生源、建房子,搞硬件建设上;放到了建硕、博点上,放到了争课题、拿项目上。大学现在仍是聘任制,要有看得见的一些政绩,那么上述项目则是彰显政绩的最佳“镜头”。

所以,学生的质量差了,很大程度上与学校“不务正业”相关。当然还有其它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5 11:04:00

一部分大学生选择性较强,一些大学生预期值较高,一些大学很少选择,这都很正常。大学生就业由自己选择,没有必要过多评价。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组成一个需求层次体系: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生存需要解决的是一个人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它是基础的需要,因此大学生把物质因素放在择业的首位,追求高薪的工作,以便在短期内取得投资回报也是情理之中,势在必然。相反,绝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很强烈,因此他们关注发挥才干、个人兴趣、发展机会,这也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践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5 11:27:00

学校和学生还有教育部都有问题……

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找工作定位问题:好的学校出来的一般不会去小城市,有时候中等城市都不作为考虑对象。更别说什么小县城了,另外如果在县城也很难有发展提高的机会,因为没有什么施展才能的机会,再加上发展越不好的地方,所谓的人事关系就越重,不利于毕业后发展。所以小县城本身也要找病端出来。 学生现在的素质是不如以前了,这个是难免的,然而很大一部分比例还荒废了若干时间泡在网络游戏等,保守估计现在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平均不超过4小时/天。现在的倾向,学生在校期间实习打工的越来越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增长社会经验,但是自己的学习却耽误了很多。

学校的问题偶就不展开了,学校是在作为的,没有人愿意自己学校学生找不到工作……的

扩招其实说也是合理的,但是配套的教学资源跟不上,所以还是暂停了比较好。最根本的一个字就是“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