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tusjtu 发表于 2015-3-20 11:34 
哎,对于这种教授所谓的研究结果实在是不知道让纳税人怎么去想,我不是经济学专业的,我对文章提出以下疑问 ...
你不是经济学专业的,但我觉得你说的这三点都很好,我很想和你一起分析下。
关于第一点。马克思分析的交换等式适用于商品经济,没有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商品经济,更不用说有资本主义的情况。并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等式同样成立。交换等式只不过是商品经济的理论反映,它和商品经济是同一的,没有商品经济了,这个等式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阶段,还是它的发达阶段,也无论是其中的生产力低下阶段还是发展的阶段,交换等式都成立,因为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要构成。
《资本论》的论述方式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细胞到由细胞构成的有机整体,也好比论述一颗种子是如何长成大树的。所以我们读《资本论》的开始部分必然觉得他有很多问题没有考虑到,但是越读到后面你会发现他考虑的问题就越来越多,除了你说的第三因素外,还有第四因素、第五因素等等。读《资本论》应该把头脑中已有的各种具体认识和观念先暂放一边,跟着作者思路展开的过程走。
关于第二点你思考得很细心。作者考虑到了“动态性”:绵羊转化为石斧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矛盾来理解各种运动过程,在这个交换等式中绵羊的价值不能通过自己表现出来(一个养殖者不用自己的绵羊交换自己的绵羊),但是价值又必须要表现出来,这里产生了矛盾。矛盾产生了就解决矛盾:绵羊的价值在与其不同使用价值的对象上表现出来。这个等式不是静态的,而是表现过程,我觉得用箭头符号“→”表示比等号更好。
你举出的这个例子是考虑A=B和B=A,而作者考虑的是A=B或B=A,和作者不是在分析同一个问题。你考虑了更加具体的情况,这种理解《资本论》的方式我在关于第一点中说明了。A=B和B=A不能说明A能同时具有两种形式,只能说明A在A=B中具有一种形式,而在B=A中具有另一种形式。如果A=B和B=A同时成立则说明A和B都是货币,发生的交换是货币和货币的交换,这是资本家想的事:用钱生钱。
商品经济下物具有主动性,人的主动性被物剥夺了。对你的第三因素同样也可以说:商品经济下物有心理,人没有。
关于第三点。作者确实很辛苦,我要为他在如此高龄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这样的事情点赞。作者没有“变出”任何公式,说变出我觉得还有个创新的含义在里面,但是我没有发现作者在数学反映马经方面有什么创新,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你说到的微积分。微积分只能反映量变,但马克思主义理论除了考虑量变外还考虑质变,并且不是分开地抽象考虑,而是看质量统一体,还有质和量的相互转化。这些情况微积分都无法反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建立自己的数学。
也许吴老学习微积分不深,但是作者中有个沈鸣民,计量经济学研究得深。任何一个数学公式都有现实根源,不是编出来的,用得不切实际才让人觉得是编的。该书中的公式我也是感到不好,更别说连劳动、劳动创造价值的数学反映都没有。
我们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才有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没有马克思主义我们这一代人不可能存在。马克思主义到底在讲一些什么呢?讲生产,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中的共产就是共同生产。生产创造衣食住行,创造人本身,可以认为生产具有父母性质。所以,任何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人都值得尊重,而任何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让人生厌。这本书薄且贵,内容我也不是很满意,但是因为理解吴老的工作而买了,算是一个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