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 发表于 2015-3-23 09:49 
马克思的研究是从商品开始,而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1只绵羊=2把石斧,作为商品, ...
商品是平等派,这是从商品具有价值角度说的,而不是从使用价值角度说的。当然马克思这里等号用得不合适!等号要求同质同量,因此只能表示为:1只绵羊=1只绵羊和2把石斧=2把石斧。马克思的等号虽不好,可他分析的过程表明他的等号反映矛盾的存在和矛盾的解决这样一个过程,区别于数学中的。以下我借助数学来说。
交换等式中的矛盾是:从使用价值看1只绵羊≠2把石斧,从价值看1只绵羊=2把石斧,二式不能同时成立(交换等式实际上说的是这两个式子的统一,我因此说要把交换等式中的等号加上箭头,因为它只反映相等的一面,没有反映不等的一面,容易让人误解)。这个数学上的矛盾说白了就是我们怎么证明或发现商品(绵羊)除了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价值这个性质。
那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和证明呢?交换过程:1只绵羊→2把石斧。该式反映交换过程,也表达马克思的交换等式,箭头既有等号含义又有不等号含义,是运动。交换过程赋予了一方相对价值形式的身份,赋予了另一方等价物的身份,证明出绵羊有价值。这个证明有个特点,它不是直接证明,而是间接证明,即通过绵羊和石斧使用价值的不同来证明,通过不相等来证明相等。
如果“交换过程”为“1只绵羊→1只绵羊”时能不能证明绵羊有价值呢?这个式子只让我们看到1只绵羊,没有让我们发现有1只绵羊之外的什么存在。此时箭头要退化为等号了,没有不等号的关系了,于是有:1只绵羊=1只绵羊。该等式和“1只绵羊→2把石斧”相比较的话,后者能让我们发现1只绵羊还包含除绵羊之外的另一种存在:1只绵羊里面好像还包含2把石斧或与其有关的。要不然没法解释1只绵羊会变成2把石斧。但是,使用价值的绵羊里面又怎么可能有使用价值的石斧呢?这个矛盾使我们就不能把石斧当作使用价值看了,而是要当作非使用价值或其它使用价值的存在看(但石斧就是石斧,不是其它使用价值,石斧只能当作非使用价值看)。于是交换“1只绵羊→2把石斧”就能证明商品绵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物了:使用价值是绵羊本身,而绵羊的价值由2把石斧通过与绵羊不同的使用价值形态来表现。
交换不仅证明了商品二重性,而且也使这种二重性发生分离。因为“1只绵羊→2把石斧”使绵羊不能自我表达出有个价值(这里不要误解,价值本来就不是个能进行自我表达的对象,更何况它的背后还有个劳动来表达它),而只能依靠外界或异己的对象来表达,即它是个“相对”价值形式。该式也使石斧的价值得不到表现,更不把石斧当石斧看,而是让石斧去扮演绵羊的价值形态,即等价物。于是,绵羊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发生了分离。更可怜的是石斧,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被抹杀,不过我们都喜欢石斧,因为它是钱。交换等式颠倒黑白,将万事万物的角色都搞错位了。
另外,“1只绵羊→1只绵羊”或“1只绵羊=1只绵羊”也谈不上直接证明价值存在。
马克思的价值等式是以一个结果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达到这个结果要经过一个过程,等号和不等号所反映的矛盾是这个过程的推动力。如果我们以结果形态去理解过程中发生的矛盾肯定想不通(特别是马克思自己就写个等号),而如果我们以过程中的矛盾去理解结果也是想不通(结果是个静止物,没有矛盾)。读马克思要先暂时放弃自己的想法,跟着他的过程走,然后达到结果,不能颠倒秩序。另外,你的看法中没有解决矛盾的一环,更没有认识到不相等在解决矛盾中的作用。你怎么理解相对价值形式中的相对?相对是对等价物而言的,如果双方都是相对价值形式,那又怎么理解这两个相对呢?他们各自相对谁而言呢?
商品是平等派,但不是天生的平等派,它的平等离不开不平等(没有不相等了,相等也就不存在),这就是你说的“矛盾”。理解马克思的理论要依靠辩证逻辑,用形式逻辑来理解只能说他“矛盾”。现在我国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从生产开始,而不是商品,只有生产才和我国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创新这些动词主题匹配。马克思论证货币起源的方式在目前来看是最好的,超边际理论用分工和交易费用来说明货币起源的方式比不上马克思的。另外你说的起点,其实很难找到什么逻辑起点,起点之前还有起点,前提之前还有前提。起点和前提不仅是个有限,还是个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