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3日斯蒂格利茨教授清华大学演讲观点
关于不公平:市场使得不公平加剧,目前无解。
关于环境: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关于经济增长:标准的经济模型是失败的,它未能正确预测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国躲过了这场危机,是因为中国没有听从世界银行和IMF。标准模型存在着有限竞争、不完全巿场、创新激励等问题。中国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不应以标准经济模型为指导。
关于教育:建议中国十三五计划中建立公平共享、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应努力避免教育的不公平,教育不能只为富人服务。
关于需求:目前中国需求缺乏,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所面临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不应仅着眼在于个人消费增长,而应该加大公共支出、消费和投资,以及对环境、城市建设的公共投资,包括公共交通、房屋、医疗、教育等。
关于ZF和市场:不应该是仅仅是“两只手”在起作用,而是社会、ZF、市场这“三只手”都应该参与进来,应通过发展公民社会制约ZF与市场的权力,并且ZF应更致力于透明化、信息公开化。
P.S.不太全面,也不知道是否准确,欢迎听过这样讲座的坛友补充更正。
(以下主要选自中青在线的相关报道,有适当改动。)
3月23日,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始一场以《中国下一阶段发展战略》为主题的演讲。
斯蒂格利茨在2015年1月号的《名利场》杂志中提出“中国世纪”的说法,他对中国问题的解读备受瞩目。加上近期经济领域热点事件、话题密集发生,如中国亚投行筹备设立、经济发展形势前景讨论、即将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这些话题都使得这一演讲热度爆棚,人们希望听到昔日诺贝尔奖得主眼中的中国下一步发展前景。
斯蒂格利茨说中国制定十三五规划面临几大挑战:不公平、环境恶化、经济不稳定、信任萎缩腐蚀等,这些需要平衡改革开放中速度与秩序问题。
提到经济增长质量时,斯蒂格利茨反思了标准经济模型的缺陷,说它未能预测2008年经济危机,是经济模型的失败。中国之所以成功,是没有听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话。因为标准模型存在着有限竞争、不完全巿场、创新激励等问题。他认为中国十三五规划不应以标准模型为考虑。
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应致力于建立一个公平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性。他以美国教育为例,认为不公平性更多使教育服务于富人子弟,而不是穷人子弟,这是中国教育应着力避免的。中国应更多解决收入与财富均衡问题。
斯蒂格利茨说目前中国面临着缺乏需求的挑战,这也是全球经济的问题。而他提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不仅在于个人消费增长,而应该加大公共支出、消费和投资,以及对环境、城市建设的公共投资,包括公共交通、房屋、医疗、教育等。“私人汽车是个灾难”这位诺奖得主如是评价。
斯蒂格利茨评价说,亚投行和金砖银行标志着一种新的体制和机构的开端。对于美国的态度,斯蒂格利茨认为如果美决定不加入并没什么大的关系,中国会与其他国家把亚投行做起来,他建议应注重建立国务公务员体系,让专业的人做好专业的事情。他提醒专注于基础设施的亚投行同样应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方面的影响,相信这一新的机构能够创立良好框架做好这些事情,为世界带来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