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货行业的参于者是有需要买卖期货或衍生公具来保证未来货物的买价、卖价或是利率。所以才有衍生公具出现。
2) 有一些人(个人)有余钱,能承担风险,在公平、公开的情况底下,也是会愿意投资在金融衍生工具上。他门可以直接在市场上买一些比较间单的衍生公具,如期货、期权等。如果 margin(押金?)要求足够大,他门是能独立于金融体制外保障衍生公具理行合约的一群。
3) 也有银行、保险公司或投资者,他门买进不同的衍生工和现货,但组合起来就可以成为几乎是有固定回报的资产。手段有比较直观的一次性买卖固定组合,也有比较高深的 dynamic hedge 要时常微调投资组合。这些基本上是套戥行为,赚取的差价百分比应是很小的。但这种套戥行为要假设 i) 市场有流动性可买卖大量而不会价格大变, ii) 对方能理行合约。这在今融危机时是存疑的。而如果 margin 要求太大,金融机构在衍生公具的活动空间又可能会消失。
4) 已发生的情况是,有些大金融机构把不同的合约(劣质债卷、按揭、担保、保险)混成复杂的组合,所谓‘复杂结构性产品’。表面上看成是低风险投资,并当成是‘保本基金/债卷’之类 i)售卖给一般大众,或 ii)金融机构自己投资,为CEO做就好业绩。虽知道衍生公具和保本基金之间的利率差是巨大的,银行可凴此赚取巨大利润。
5) 之前有人形容这是等同毒犯分销毒品给吸毒者,而金融推销员所利用的,就是很多人想置业的希望。
6) 当这风气漫延,很多没有还款能力的人都被银行鼓励去抵押资产(物业、应收帐、等)来贷款。在景气时,那些合约背后的资产价值都没变坏,所以短期看来也的确是优质资产。而且,因为有这(金融界故意)不审慎的融资渠道,资产价值被推高了一段时期,而在被推高的这一段时期,更多这类资产融资的需求,在更高的价格水平产生,就这样开始吹大了泡沫。
7) 当市场景气停下来的时,资产价格下降,而那些‘复杂结构性产品’是贷了给还款能力存疑的人,他门很多在景气时也没有钱供款,这样银行要把很多资产买掉,也就更推底资产价值,把泡沫刺破。
8) 说到这里,好象跟衍生公具没太大的关系。所以要补充的是,次按危机的钱是贷了给一般银行不愿贷宽的人,而且是在他门已有的银行按揭上,再贷款给他。当资产价值下跌,买掉房子之后,钱会优先还给首按银行,次按银行是几乎什么都收不到的。那就是说,这种‘债卷’可以在经济逆转时血本无归,风险跟衍生公具类似。
9) 更可悲的是,存户和投保人一般不希望冒风险。但如果银行和保险公司把(存户的)钱投资在‘复杂结构性产品’上,亏本后,i)要么金融机构亏到负资本然后倒闭,ii)要么银行先前误导存户,骗了他门买‘保本基金/债卷’之类的投资,变成是存户血本无归。
9) 在经济逆转前,资产足以抵债,当时应有很多人用过统计方法分析历史数据,科学证明风险是稳定的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2 13:08:4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