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099 4
2015-03-25

   对于创新来说,关键的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文化。

  中国大陆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急功近利。ZF把大学看作是就业的引擎,这一点对上述专业化的高校也许是适用的,但绝不适用于顶尖高校。在父母和整个社会的压力下,中国顶尖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为了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而烦恼。在这种氛围下,几乎没有人真正对创新感兴趣。在顶尖高校,金融是很多大学生首选的主修专业。我的实验室就有一名优秀的学生放弃攻读博士学位,选择在一家私募基金工作。理由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

  对于创新来说,关键的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文化。中国有太多寻求短期利益的文化氛围,这对创新没有任何益处。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合作极为有限,这些也阻止了创新。此外,中国科学家往往受限于拥有狭窄的视角,仅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但是近来的创新经常产生于多学科研究中。

  确实如此。研究文化应该在大学里播下健康的种子。但是要指出,所谓创新分不同种类。比如说,就连如何开好一家快餐店其实都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高等教育来说,创新基本原则都是一样的,无论说的是名校还是职业学院。

  名校的目标应该是为未来社会培育领袖人才,而不只是让学生得到一份高薪工作。

  在中国,舆论经常把高等教育和就业联系在一起,认为就业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这一观点在媒体上经常被放大,给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顶尖大学造成巨大压力。我认为过于强调就业前景偏离了高等教育的重心。

  确实如此,每年中国大陆的大学毕业生达到700万人。ZF在扩大就业方面的压力传递给大学。比如,南开大学从201411月起就被要求提交一份月度报告,汇报成功签订工作协议的学生比例。

  中国已经有一种趋势认为,只要学生就业好,大学工作就做得好。大学,包括那些最优秀的大学,都在忙着完成各类任务,比如就业率、获奖和发表论文数量以及影响因子等等,反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导致本末倒置。

  当然,所有大学都应该关心学生的就业前景,但这绝不应当是顶尖大学的培养目标。名校的目标应该是为未来社会培养领袖人才,而不只是让学生得到一份高薪工作。当你用更高的目标来治学、用更高的标准来培养学生,就业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学生们上大学希望随后找到好工作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大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提高就业率,就业率是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因素更密切相关的。

  过于强调就业及类似的指标表明,中国教育部对于高等教育是什么以及它对于塑造国家未来的作用,还没有形成一幅清晰的图像。导致高等教育变成了一堆统计数字游戏。这是中国目前面临的危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3-25 16:21:58
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5 16:24:35
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5 19:50:35
好帖要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5 22:26:52
来看看!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