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ZF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两化融合”不只是“机器换人”
我们可以组装iPhone,并且从中获取利润,但这些利润远远低于掌握核心技术的苹果公司。当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必须掌握核心技术、生产核心零部件,但是如果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掌握核心技术,那么中国就永远不是制造强国。
今年的ZF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两化融合”是一个大的领域,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它包括了工厂生产制造的所有环节。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智能化生产时代,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生产是可以互相融合的。举一个例子,青岛的红领服饰为客户提供定做服装的服务。用户可以从企业提供的上百种款式搭配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款式。用户确定要求后,数据将被发送到工厂。每件衣服都是个性化的产品,但生产过程却依然是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这种个性化生产的成本只比普通大规模生产高10%,但售价却比普通大规模生产服装高一倍。未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必然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这是趋势。
创新需要改革评价机制,拒绝SCI、EI导向
ZF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创造关键在人。下一步,通过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都将使创新人才分享更多成果收益,真正拓宽公众创新空间。
目前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还面临许多体制上的障碍,这些障碍还需要在磨合当中逐渐解决。比如,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从事的基础研究,不可能马上变成产品,还需要有面向产业的应用开发研究。
要解决这个问题,交棒时间必须提前。企业不能在高校科研成果完成之后才介入,而是要在研究开始时就介入。企业技术人员要加入科研团队,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一同进行研究,“接力棒”才能顺利传下去。
美国和台湾的经验值得学习,即成果的开发者创办企业或直接到企业工作。如今的评价机制还有待改进。目前很多研究人员都致力于发表SCI、EI的文章,不愿意面向产业,教育与产业脱节,这都需要在改革中破解难题、激发活力。(源于千人智库,eww150330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