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一、什么是社会分工?
人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分工?这是由于人与人的分工与合作,将使合作整体的作用力度得以合成而增强,将使合作整体的行为功能得以互补而扩展,将使合作整体的运动速度得以叠加而增长,将使合作整体的活动空间与时间范围得以合并而延伸,将使合作整体的感知能力和反应速度得以合成而放大,将使合作整体的劳动智慧得以集合而提高,这在客观目的上就完全等同于延伸和扩展了人的劳动器官(如手、脚、五官、身体、大脑)的劳动能力。
前面已经指出,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的根本目的在于延伸、拓展和加强人的社会性劳动器官(包括手、脚、身体与大脑等)的劳动功能。显然,“分工与合作”与“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的基本特性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可以认为,“分工与合作”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由此,对社会分工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社会分工:人与人通过分工与合作,各自承担价值投入,并共同分享价值收益,从而促进劳动的独立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使每个参与分工与合作的个体劳动能力能够产生替代、加强、放大和扩展作用,这种分工与合作的社会关系就称之为社会分工。
二、社会分工的方式
社会分工可以有多种具体方式,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1、社会合作。社会合作就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投入价值资源(人力、财力、物力或信息),共同组成一个价值循环与转化系统,所生产的价值量在双方或多方之间进行分配。例如,两位或多位股东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各自投入一定的资本(如资金、设备、土地、技术、信息等)共同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即人与人各自提供不同的价值(如劳动力,资金、生产设备、土地、厂房、生产技术与市场信息等),从而组成一个新的主体,生产出来的价值在通常情况下将按投资比例进行分割。由于人的一切行为可以分为三大类:消费行为、劳动行为和生产行为,其中,消费行为是将消费性价值转化过渡价值(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和劳动价值)的过程,劳动行为是一种过渡价值转化为另一种过渡价值的过程,生产行为是将生产价值(生理性生产价值、个体性生产价值和社会性生产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因此,社会合作可分为消费合作、劳动合作和生产合作三种具体形式。
2、社会交换。社会交换就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各自把自己所拥有的产品、服务与信息相互进行交换,并遵循等价交换的一般规律。如果把参与社会交换的双方或多方各自的价值循环与转化系统合并起来,并组合成一个大的价值循环与转化系统,这个社会交换系统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合作系统,他们所投入的价值资源就是自己所拥有的产品、服务或信息,他们所分配的价值资源是对方的产品、服务或信息,因此社会交换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合作。社会交换包括国家交往、集体交换及人际交往等。
3、社会竞争。双方或多方通过某种形式的竞争,对于某一种能力、素质、价值要素、产品、资格、信用等进行排序、选择与认定,并使双方或多方所拥有的价值资源按照竞争的结果进行重新配置,从而使这些价值资源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率。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竞争以后,双方或多方的价值资源按照社会竞争的结果进行了重新配置:当社会竞争属于良性的社会竞争时,双方或多方的价值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从而产生更高的价值率,最终使参与竞争的双方或多方得到更多的价值;当社会竞争属于恶性的社会竞争时,双方或多方的价值资源配置趋于不合理,从而产生更低的价值率,最终使参与竞争的双方或多方得到更少的价值。一般意义的社会竞争遵循着公认的规则体系,属于良性的社会竞争,可以使参与竞争的双方或多方得到更多的价值,因此社会竞争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合作。
三、社会分工的基本层次
社会分工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或民族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它可归纳为两个基本层次:行业分工与岗位分工。
1、行业分工。社会的行业分工与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基本一致。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A类,农、林、牧、渔业; B类,采矿业;C类,制造业; D类,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类,建筑业;F类,批发和零售业;G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H类,住宿和餐饮业;I类,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J类,金融业; K类,房地产业; L类,租赁和商务服务业;M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N类,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O类,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P类,教育;Q类,卫生和社会工作;R类,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类,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T类,国际组织。社会的行业分工主体体现为国家与国家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2、岗位分工(或职业分工)。一般把岗位职员分为白领人员和蓝领人员两大类,其中,白领人员包括: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人、农场以外的经理和行政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办公室人员;蓝领人员包括:手工艺及类似的工人、非运输性的技工、运输装置机工人、农场以外的工人、服务性行业工人。社会的岗位分工主体体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四、社会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基本阶段: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的形成。人类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这是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些部落学会驯养动物以取得乳、肉等生活资料,随着较大规模畜群的形成,这些部落就主要从事畜牧业,使自己从原始农业的人群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牧部落。于是发生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的形成。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开始学会了制造和使用铁制工具,开始掌握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使手工业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用于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商品交换快速发展,交换发展的需要产生了金属货币,货币借贷、利息和高利贷也相继出现,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于是发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4、第四次社会大分工:大工业的形成。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大机器开始出现,从而爆发了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劳动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于是发生了第四次社会大分工,大工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5、第五次社会大分工:信息业的形成。随着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开始出现,从而爆发了以电脑取代人脑,以大规模信息化生产取代个体脑力劳动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于是发生了第五次社会大分工,信息业从大工业中分离出来。
五、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构成的基石
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构成的基石,主要表现在:
1、一切社会关系都来源于社会分工。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都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的产物,都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中,规范化的社会分工就是经济;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就是社会管理,它是一种特殊的、高级形式的社会分工,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就是政治;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就是社会意志,它是一种特殊的、高级形式的社会管理,也是一种特殊的、更高级形式的社会分工,规范化的社会意志就是文化。
2、一切社会组织都体现于社会分工。人类社会的一切组织都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和特定的利益诉求,它们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分别在承担社会分工过程中的不同职责,并分享社会分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收益。任何社会翥都不存在没有任何职责担当的社会组织,也不存在没有任何利益诉求的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