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资本生产力造成的生产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的探讨(4)
我们面对的各种生产的分工,社会各行各业的分工,城乡的分离。绝不是人为的或者说政策的原因造成的,而是资本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的生产力是劳动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因此,资本的生产力发展了,就表示劳动生产力发展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唯一的作用就是提高了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生产的效率,从而增加了产品的数量。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可供养的人口的数量随之就增加了。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品数量的增加,为生产的内部分工提供了物质条件。人口数量的增加,为生产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提供了物质的前提。在社会内部,随着分工越来越细,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城市越来越扩大,人口越来越集中到城市,随着生产型城市变成消费型城市,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人就越来越多! “人类家畜化”将导致人类的退化和灭亡!
我们知道资本的生产力也有它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劳动生产力越发展,资本家的相对剩余价值就越增加。因为,价值或者它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以及它的发展形形式——货币、资本,不像使用价值那样有质的区别,而只量的区别,并且,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所以,如果说,商品的使用价值或者产品的数量的增加,是分工的前提,那么。交换价值或者相对剩余价值或者货币、资本的数量的增加,则是生产关系以及由它决定的分配关系、交换关系的前提。
现在,我们首先要弄清产品即使用价值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生产内部分工和社会内部分工的大概情形。
社会内部的分工以及个人被相应地限制在特殊职业范围内的现象,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一样,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一个是在纯生理基础上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分工。另一个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社会全部经济史,都可以概括为城乡分离的对立的运动。随着资本生产力的发展,城乡分离的对立运动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一定量同时使用的工人,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同样,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在社会内部的分工中,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代替了工人在同一个工场内的密集。
因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前提,所以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相反地,工场手工业分工又会发生反作用,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随着劳动工具的分化,生产这些工具的行业也日益分化。一旦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扩展到这样一种行业,即以前作为主要行业或辅助行业和其他行业联系在一起、并由同一生产着经营的行业,分离和互相独立的现象就会立即发生。一旦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扩展到某种商品的一个特殊的生产阶段,该商品的各个生产阶段就变成各种独立的行业。在制品是一个由局部产品纯粹机械地组合成整体的地方,局部劳动又可以独立化为特殊的手工业。为了使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完善,同一个生产部门,根据其原料的不同,根据同一种原料可能具有的不同形式,而分成不同的有时是崭新的工场手工业。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由于利用各种特点的工厂手工业生产的出现,获得了新的推动力。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殖民地制度,为社会内部的分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社会分工除了扩展到经济领域以外,也扩展到社会的其他一切领域,到处为专业化、专门化的发展,为人的细分奠定了基础。
社会内部的分工和工场内部的分工,尽管有许多相似点和联系,但二者不仅在程度上有差别,而且有本质的差别。在一种内在联系把不同的生产部门连结起来的地方,这种相似点无可争辩地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牧人生产皮毛,皮匠把皮毛变成皮革,鞋匠把皮革变成皮靴。在这里每个人所生产的只是一种中间制品,而最后的完成形态是他们的特殊劳动的结合产品。此外,还有供给牧人、皮匠和鞋匠以生产资料的各种劳动部门。亚当·斯密认为这种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区别只是主观的,也就是说只是对观察者才存在的。但是,使牧人、皮匠和鞋匠的独立劳动发生联系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他们各自的产品都是作为商品而存在,反过来,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局部工人不生产商品。变成商品的只是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由此可见,社会内部的分工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为媒介;工场手工业内部格局不劳动之间的联系,以不同的劳动力出卖给同一个资本家,而这个资本家把它们作为一个结合劳动力来使用为媒介。工场手工业分工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社会分工则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在工场手工业中,保持比例数或比例的铁的规律使一定量的工人从事一定的职能;而在商品生产者及其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的分配上,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的杂乱无章的作用。诚然,不同的生产领域经常力求保持平衡,一方面因为,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生产一种使用价值,即满足一种特殊的社会需要,而这种需要的范围在量上是不同的,一种内在联系把各种不同的需要量连结成一个自然的体系;另一方面因为,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产领域的这种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只不过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一种反作用。在工场内部的分工中预先地、有计划地起作用的规则,在社会内部的分工中只是在事后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起着作用,这种自然必然性可以在市场价格的晴雨表的变动中觉察出来,并克服着商品生产者的无规则的任意行动。工场手工业分工以资本家对人的绝对权威为前提,人只是资本家所占有的总机构的部分;社会分工则使独立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正如在动物界中一切反对一切的战争多少是一切物种的生存条件一样。因此,资产阶级意识一方面把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把工人终生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把局部工人绝对服从资本,歌颂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劳动组织,同时又同样高声地责骂对社会生产过程的任何有意识的社会监督和调节,把这说成是侵犯资本家个人的不可侵犯的财产权、自由和自觉的“独创性”。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中,社会分工的无ZF状态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专制是互相制约的。
整个社会内部的分工,不论是否以商品交换为媒介,是各种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而工场手工业分工却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的独特创造。分工在工场手工业工人身上打上了他们是资本的财产的烙印。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产物,就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别人的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这个分离过程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在简单协作中,资本家在单个工人面前代表社会劳动体的统一和意志,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变成局部工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它为资本服务。在工场手工业中,总体工人从而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或者工场手工业,最初是自发地形成的。一旦它得到一定的巩固和发扩展,它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
以上就是,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并且表现为资本生产力的形式的发展,产生的分工的大概情形。到此,我们就基本上认识了决定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社会制度的生产力的概念以及它的运动情况。
劳动者2012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