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的本质
“经济”是一个看似很浅显、其实很深奥的名词,如何准确地定义经济的真实内涵,是价值理念和许多社会科学理论的重要课题。
一、“经济”名词的演变
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唯物主义代表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的结合理解为经济。严复曾将“经济”一词翻译为“生计”。日本人将其正式翻译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指出:经济就是一种谋生术,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也有观点认为,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显然,以上各种对于“经济”内涵的理解,均没有触及到经济的真实本质。
二、什么是经济
经济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不断趋于明确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归纳起来,经济就是社会分工不断趋于规范化的结果。
社会分工可分为规范化社会分工活动和非规范化社会分工两大类。其中,规范化的社会分工就是经济,由此可得:
经济的本质:经济就是规范化的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的这种“规范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经营主体的明确化。经营主体的明确化包括:有唯一的主体称谓,有确定的法人代表,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确定的联系方式,有确定的主体类型,有明确的内部股份配置比例等内容。
2、经营内容的清晰化。经营内容的清晰化包括:有明确的经营项目,有明确的产品名称,有明确的技术参数等内容。
3、经营产量的规模化。经营产量的规模化包括:有先进的生产设备,有专业化的生产技术等内容。
4、价值计算的精确化。价值计算的精确化包括成本核算的精确化、销售价格的精确化、付款方式的精确化、利益分配的精确化等内容。
5、经营质量的标准化。经营质量的标准化包括:质量参数的标准化、质量检测方式的标准化、质量检测体系的标准化等内容。
6、经营过程的程序化。经营过程的程序化包括:有明确的财务流程,有明确的产品及原材料的进销存流程,有明确的行政管理流程,有明确的生产流程等内容。
之所以要对社会分工进行“规范化”,主要是基于如下目的:明确化的经营主体主要是为了降低交往的风险性,消除交往的盲目性,提高交往的可预测性;清晰化的经营内容是为了寻找明确的分工与合作的对象;规模化的经营产量是为了形成社会分工的规模效益;精确化的价值计算是为了准确地实现等价交换和合理分配价值资源的目的;标准化的经营质量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质量要求;程序化的经营过程是为了避免社会分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与漏洞。
三、经济的发展趋势
人类机体的形成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渐进化过程,人类的社会分工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渐发展过程。经济是一种规范化的社会分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内容、形式、程序和规模都在不断发展,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的内容不断趋于丰富。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不断更新,劳动产品不断丰富;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增加了对于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的需要,逐渐由人的生理需要向心理需要的深入发展。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推动着经济内容不断趋于丰富。
2、经济的规模水平和专业化水平不断趋于扩展。随着人的劳动能力不断增强、劳动工具的不断完善以及专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能够借助于更多的自然力量,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生活资料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从而推动了经济的规模水平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扩展。
3、经济的运行程序不断趋于严谨而细致。为了确保经济运行的有序进行,人们需要对经济运行的程序进行越来越严谨、细致而明晚的规定,以确保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准确性、及时性和效率性。
4、经济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趋于严格。随着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制作工艺越来越要求进行严格控制,经济产品的质量控制越来越要求有比较严格的检测标准。
5、经济运行的价值计算不断趋于精确。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必须遵循“等价原则”,人与人之间社会合作必须依据各自的价值投入比例来分配劳动成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运行过程中价值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不断提高,从而给价值计算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对各种价值资源的价值进行准确地计算,并进行准确、便利而及时的价值贮存、价值流通和价值支付,这就要求有一种特殊的价值中介物(即货币)来完成这一功能。
6、经济主体不断趋于清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运行日趋细致化、动态化和复杂化,人与人的利益相关性越来越趋于复杂化和动态化,经济的形式和内容不断趋于复杂化,从而导致经济的行为主体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和动态化。为了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进行准确的价值计算和合理的价值分配,就必须首先明确真实的、清晰的行为主体,全面了解其基本资质和风险承担能力。
7、经济的内容条款不断趋于条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形式和内容不断趋于复杂化和动态化,经济的程序不断细化,经济的质量要求不断趋于严格,经济的行为主体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和动态化。这就要求采用相应的条文形式(如合同、协议、备忘录、会议纪要、业务联系函、技术规范、工作流程等)对于经济所涉及的内容条款予以明确。
四、经济的基本形式
经济可分为如下几大基本形式:
1、农业。通过植物种植或动物养殖手段等,改变植物或动物的品质特性,达到价值增长的目的。
2、工业。通过物理手段或化学手段等,改变物质的品质特性(形状特性、运动特性、能量特性、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等),从而达到价值增长的目的。
3、交通运输业。通过运输手段等,改变物质的空间位置或相对距离,从而达到价值增长的目的。
4、商业。通过物质的交换手段等,改变物质的归属特性,从而达到价值增长的目的。
5、金融业。通过货币的交换手段等,改变交换媒介(货币)的品质特性、空间特性、随机特性、时间特性或归属特性,从而达到价值增长的目的。
6、服务业。主要是综合性手段,改变主体、客体或介体的品质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环境特性、随机特性等,从而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例如,餐饮业主要是改变食物的品质特性、消费过程的自然环境特性和以及人文环境特性。
7、信息业。为了更有效地、更迅速地改变事物的品质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环境特性、随机特性、主体特性等,就需要对各种变量因素进行科学的和系统的观察、分析、归纳、判断与处理,这就形成了一种更为复杂而精细的社会产业,即信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