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上涨与下跌是众多相当复杂的事实和市场参与者的心里作用的共同影响的结果,这里面不仅包括上市公司的盈利、亏损,还包括市场参与者对事实的理解及其映射在他们心里的贪婪与恐惧等等。
作为市场的参与者,都希望在作出交易股票的决定之前有一个清晰的逻辑。市场的参与者会尽力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上市公司股价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包括针对行业和上市公司特定事件的分析、利用统计进行分析以及使用历史经验进行比拟分析等。
正如大家所见到的那样,针对市场的见解总是百花齐放的,各路大V、各路专家更是会在媒体上面挣得面红耳赤,甚至打赌裸奔,但作为投资者的我们,可能更在乎的是他们到底谁说的对,但是怎么辨别呢?这时就要求投资者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逻辑思维体系,去检验那些大V和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的范式以及是否出现了常见的逻辑错误,小善在下文中将会跟大家讲述有哪几种常见的逻辑错误。
一、 后此谬误
所谓后此谬误,意思是说仅仅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情的前面,就认为前者是后者发生的原因。
这种逻辑错误在媒体以及身边的朋友中是非常常见的。比方说,有人说最近的大盘股的持续上涨是因为大盘股之前很便宜,所以近期大盘股就上涨了。大盘股很便宜的事实确实发生在其上涨之前,但是大盘股很便宜是否就构成了其在最近上涨的充分条件了呢?我想不是的,至少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以及降准降息都对大盘股的上涨产生了推动作用。比较有力的反驳就是:大盘股便宜了那么长时间,为啥在这之前没有大幅上涨,而是到了六七月份才愈发明朗呢?
上面就是一个典型的后此谬误。导致后此谬误的先发生的事实跟后发生的事实可能有关系,也可能一丁点关系都没有,一丁点关系都没有的例子就太多了,请各位亲自己想一个。
二、 合成谬误与拆分谬误
合成谬误的意思是说总体并不等于局部之和。如果认为对局部来说成立的东西,对总体也必然成立,那就犯了“合成谬误”的错误。拆分谬误是指把整体的某些性质强加给局部,这经常会导致更加荒谬的结论。
合成谬误的例子是比较多的,比方说,大家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公司,有一流的股东背景,有一流的政策支持,有一流的技术团队,有寡头垄断的市场……并且大家可能还会看到有人用上面的事实作为证据说这么多一流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某某公司的股票一定会成为涨幅一流的股票!事实可能不是这样的,即便是这么多一流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结果也是涨不起来,比方说家喻户晓的---中国石油(601857.SH)。
拆分谬误也不少,比方说,前年和去年的新能源汽车板块涨的是非常不错的,有的人就说,因为新能源汽车板块涨的都不错,所以你买****也是必然会大涨的……。然而,事实上,如果你经常关注概念板块股票,就会发现不少脱离板块走势的股票。
三、 隐含前提
隐含前提是指他人在下结论的时候借助了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的前提,经常是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儿,但是隐含使用的前提可能并不成立,结果导致结论错误。
举个例子,小善之前看过这样一段话“证监会:IPO发行注册制方案已上报国务院。评:注册制渐行渐近,将从根本上改变A股的供求关系…”这段话隐含的前提是:注册制施行后会有大量新股供应。这里的问题是,注册制施行后一定会有大量新股供应吗?最起码这是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如果我们再回忆一下过往证监会调节新股发行节奏的历史,那么我们很可能会认为未来不会一下子有很多新股供应,如果没有很多新股供应,那还能改变A股的供求关系吗?小善觉得这个可就未必了吧。
结 语
除了以上常见的逻辑谬误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逻辑谬误经常出现在证券市场的各种声音之中,比方说以偏概全、忽视特例以及循环论证等。虽然古语有云“兼听则明”,但这句话隐含的是要听者去听对的话,不能听那些不靠谱的论调,尤其是在证券市场中,各种类型各种目的的人都有,因此小善奉劝各位在听取他人意见的时候千万要过一遍自己的脑子,用逻辑思维这么强大的武器检查一下,相信这样做可以少吃很多亏。
(来源:上善若水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