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716 4
2008-09-27
洪永淼教授谈经济学学习 2008-04-11 
 
 
  
问:现代经济学大量运用数学工具,但国外的中级经济学教材(如VARIAN的微观现代观点
和MANKIW的中级宏观)似乎并没用很多的数学工具,甚至还尽量避免使用繁琐的数学推导
,给人的感觉是国外的本科生似乎数学也不是很好,那么他们在研究生阶段是如何掌握高
深的数学工具的? 

洪永淼教授:是的。以美国为例,美国绝大部分经济学本科教材确实没有很多繁琐的数学
推导,这一方面与美国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数学水平有关,也与经济学专业本科教
育的主要目的有关。在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阶段),经济学课程大多使用很多
高深的数学工具与数学模型。这是因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
高素质学术研究人才,而严谨的研究方法训练是一个最关键的环节,这与美国大学经济学
本科教育有很大反差。但是,美国很多高校经济学研究生(博士生)的主体并不是美国经
济学本科生,而是外国留学生。一般地说,他们与美国学生相比,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就
是美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如果他们早有志愿攻读经济学博士,他们不少人在本科阶段也
会到数学系修读一些数学课程。一部分美国本科生有经济学和数学(或计算机等)专业双学
位。 

大多数美国高校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第一年都要在本系修读一门数理经济学(或经济数学)
,博士生资格考试通过后,不少学生根据自己研究方向的特点,会去数学系选修一些研究
生数学课程,充实数学基础。 

问:面对大量现代的经济学文献,许多青年学生(本科、硕士甚至博士)都还还难以读懂
,使人感到研究的道路太漫长,这里请您介绍相关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让我们能更快
的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 

洪永淼教授:现代经济学研究强调数量分析方法,因此国外经济学期刊的论文对很多中国
青年学生来说,还不好理解。记得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培训中心研究生班学习时,读
不懂斯坦福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指定的参考文献,因此问教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读懂经济
学专业论文,他回答说需要5年的时间。后来我才慢慢悟出来,他指的大概是需要经过类似
美国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那样的系统训练。 

每个人情况不同,因此学习研究方法也不一样,但我想,首先应该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
论基础,然后,针对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读一些相关的学术专著(特别是读该领域权威
学者的专著)以及综述文章,对整个领域或方向的历史、发展及最新前沿均有一个大概的
了解,然后仔细读相关的期刊论文。期刊论文暂时看不太懂没有关系,多读几遍,或者先
看其他文章,一段时间后再重读。随着知识的积累,一段时间后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种感觉在学术研究中是常出现的。 

问:尽管经济学不像物理等理论学科那么的高深晦涩,但现代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似乎越来
越艰深,令许多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感到经济学研究没有太大的用处。请您谈谈经济学研
究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学理论研究是如何实践活动的。 

洪永淼教授:现代经济学研究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这主要是经济学家想让经济学成为一
门类似物理学那样严谨的科学。但是,经济学的解释和预测能力远远没有达到物理学那样
精确的境界,而且很有可能永远达不到。但是经济学还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加深我们对经
济现象和经济体制的理解,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比如,Black和Scholes(1973)关于期
权定价的经典性论文,里头有很多高深的数学推导,但这篇文章开辟了现代金融学研究的
一个新领域,为后来兴起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现代经济学期刊上的不少论文,看上去充满数学假设、推导和定理,但是其实研究的对象
大多是与当时经济现实紧密相关的。例如: Engle(1982)的ARCH波动模型产生的背景是
上个世纪70年代后石油危机,浮动汇率制度、高利率政策等造成世界经济充满风险和不确
定性,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需要预测和量化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 

问:最后请您谈谈国内经济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您在办WISE过程中的感想。谢谢。

洪永淼教授:我很多时间不在国内,对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了解还不是很全面。根据我个人
过去几年在国内一些高校讲学以及在WISE工作的经验,有几点比较深的感受:一是中国经
济学教育与研究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很多方面尚未定型,尚未成熟,比如大多数中国高校
经济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重视经济学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
学)的教学,但比较忽视专业前沿课程的教学,造成中国经济学研究生在从事博士论文写
作时缺乏应有的循序渐进的指导,目前两阶段研究生培养模式(即二至三年硕士研究生,
三年博士研究生)不利于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科研训练;二是学术氛围上比较浮
躁,急功近利的诱因与土壤(包括高校管理评价体制)相当普遍,缺少使人潜心做学问的
环境;三是很多教师对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经济院
系还缺少经常性的、专业化的、前沿性的、以教师和博士生为主体的学术讲座。大多数学
术讲座的听众主体是研究生(甚至高年级本科生)而不是教师;四是中国高校有不少的学
者“官本位”思想与现象相当普遍,这不利于学术进步和学科发展。  

sfhsky  金钱 +30  经验 +30  好文章 2008-11-22 8:59:0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0-7 16:59:00
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9 21:46:00

深有感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1 23:32:00

感觉收益匪浅  谢谢楼主了


sfhsky  金钱 +20  经验 +20  好文章 2008-11-22 8:40:0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2 08:54:00

    洪老师说得好,不过个人在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中感觉到,我们并没有忽视前沿课程的教学(个人观点),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研究生非常浮躁,没有潜下心来做学问的耐心。也许外面的世界远比经济学的殿堂有意思的多。所以实践中,感觉他们能把三门重点课程在三年的时间里学好就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也是原因之一,但这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了。

    还有一点,当然老师要负起责任,很多导师上课成了漫谈,俺当时读书时就是这样。后来化了很大的功夫感觉都很难弥补。

    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只要能戒除浮躁,潜下心来,只要是个正常人,加上勤奋努力。总是能做出点东西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