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
前一个多月时间一直登陆不上论坛,在管理员的帮助下才得以进来。
今天不打算写什么,谈相关的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针对前面我有个贴子谈报复的。其实今年获得诺奖的谢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报复能力比攻击重要”。有报复能力和报复是不同的,因为有报复能力,而进攻者也知道这个报复能力,他就不会选择进攻,而报复也不会真的发生。谢林有句话“20世纪后半页最大伟大的事件是有一件事没有发生”,这没发生的事件就是核战争——核战争之所以没有爆发,因为美苏任何一方都知道,既然不能一击使对方毙命,那么自己就会在对方的报复中损失惨重。报复能力,是对对手的一种巨大的震慑力量。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博弈论的用途。因为有人在帖子中提到,日常的行为并不充满谋略算计,质疑博弈论的实用价值。对此有一个比较好的回答来自Dixit和Skesth的“Game of Strategy"一书,我把它译出来,如下:
博弈论的用处
本书开篇即已宣称博弈无处不在——无论私人生活或工作场合;经济运行、社会和政治活动;体育比赛与其他比较严肃的活动;战争,以及和平等。因此博弈确实值得系统地学习。不过那只是泛泛之谈,若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博弈论的实际用处,那么学习起来方向就更明确。我们在此提出三种用处。
用处之一是解释。许多的事件极其结果促使我们探询其发生的原因。在许多目标不同的决策者进行互动的情况下,博弈论为理解其局势提供了钥匙。举例来说,商战中的割喉式竞争(cutthroat competition)常常是对立双方陷入囚徒困境的结果。本书有几个地方将提供一些实例,用博弈论了解这些事件的发展过程和成因。这中间包括从博弈论角度对古巴导弹危机进行的案例研究。
博弈论的后两个用处与第一个用处密不可分。用处之二是预测(prediction)。在观察多决策者策略互动时,可用博弈预测其将采取的行动以及结果。当然,对特定背景下的推测还有赖于细节信息,而我们将通过对类型广泛的博弈进行分析,让读者培养这种预测能力。
用处之三是提出建议:我们可以辅助参与人,告诉他们哪些策略可能获得良好的结果,哪些可能带来糟糕的结果。这类工作仍然是要依实际状况而定的,但我们可以传授给读者一些普遍的原则与技巧,并教他们如何将这些原则和技巧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情形之中。比如第7章和第8章会说明如何混合采取不同的行动,第10章讨论如何使你的保证、威胁和承诺更令人信服,第11章将讨论克服囚徒困境的可选方式。
当然,理论本身并不能完美地发挥这三种功能。要解释一个结果,人们必须先正确理解参与人的行为和动机。如前所述,博弈论大多时候都采用一套特殊的方法——即个体参与人理性选择和互动均衡的框架。现实中的参与人与互动性质不见得完全符合这种研究框架。但是,布丁的味道只有自己吃了才知道,理论的好坏惟有自己试了之后才明白。博弈理论分析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诸多现象的理解,读者阅读本书后应能相信这一点。而今研究仍在深入,理论仍在改良,从本书学习到的基本概念将有助于你在新理论问世时更轻松地把握它们并从中受益。
在解释历史事件时,我们常常可以用历史资料更清楚地了解参与人的动机与行为。而在试图预测或提出建议的时候,则需要猜测参与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可能获得信息以及面临的限制、甚至必须猜测到底有哪些参与人入局。更重要的是,若其他参与人缺乏算计能力,或其行踪根本就是随机化的无踪可寻,在建立在理性的极大化个人利益者假设之上的博弈理论分析结果可能就是错误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认识到策略互动的重要,越来越多地使用策略思维或向专家请教,这些错误的风险会日益降低,但有些风险仍然存在。即便如此,博弈论框架带来的系统性分析可以纠正思考策略互动时的逻辑错误,有助于将这些错误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此外,博弈论也可将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包括策略的可能性与对手的理性)纳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