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而治之的思想也体现在国家政权的控制者为保住政权而采取的行动上。
历史剧《大脚马皇后》中有一段情节,说的是——朱元璋初定天下,根基尚浅,而朝中已分化成以刘伯温和马皇后为代表的江浙派,以及以李善长和胡惟庸为代表的淮西派。马皇后建议朱元璋亲刘伯温而疏胡惟庸,而朱元璋的回答是:他当然知道两人不和,而且他也知道胡惟庸只擅长溜须拍马,但是他之所以不疏远胡惟庸是因为胡可以牵制刘伯温,否则以刘伯温之盖世高功,没有制肘恐将来不易管理。所以,他就是要利用两人不和来控制局面。
这是一种典型的分而治之的思想。在历史上,我们曾看到许多的昏君,他们亲小人、远贤臣。他们真的是非常昏庸吗?也许,其中确有一些傻瓜型的昏庸者,比如刘阿斗。但是,大多数的昏君也许都是理性的昏君。贤臣往往建功立业,深得人心。然而一个深得人心的人,在缺乏民主基础的社会中,很可能成为王权的挑战者,甚至是皇帝的替代者。因此,在位的皇帝不得不亲小人,一小人之力量制肘贤臣。除非,皇帝本人就是功高盖世、深孚众望之辈,他就不必惧怕任何贤臣的挑战,因此他也就可以少去亲小人。如果皇帝本人并无太大功绩,那么他就可能压不住功臣的光环,为了平衡力量他不得不亲小人。所以,我们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可以发现,开国皇帝或者扩疆辟土而武功显赫的皇帝一般认为是比较英明的,那是因为他本人就是最大功臣,无所畏惧来自臣子的挑战,因此也少亲小人;而不少仅仅依靠继承王位获得政权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难有作为的皇帝,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昏庸一面,那是因为他时时面临竞争者的挑战,而不得不随时平衡忠奸的力量以确保自己的位置。他有时甚至会有意让朝廷分裂成几个派系,让派系斗争来消耗各方的力量,以降低王位所受到挑战的压力。
笔者相信,这样的解释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复旦大学一篇博士论文[1]中写道:“当我们告诉君主某个大臣有异心或有很大的私人军事力量,或者某个地方有什么刁民聚集了数千信徒时,我们可以发现君主从来都是做出最快的反应,没有任何的昏君迹象。”这篇论文甚至还指出,皇帝一般更担心官僚和功臣造反,反而不大担心老百姓造反。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信息的原因——官僚人数少,比较容易监控谁更可能造反,而老百姓人数众多,不太容易监控谁会造反;但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官僚往往有更多的造反的初始财富——他们有更多的钱来作为谋反的基金,有声望的官僚更能集合起造反的队伍,经过沙场的将军更知道如何打仗——而老百姓在造反的初始财富方面显然要低得多,即使他们想集合一支队伍也不是易事
朱元璋显然深知上述道理。他很清楚自己稳坐江山是因为自己威震海内,而他的儿子孙子们可就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和威严。因此,为了防止自己的儿子孙子的帝位受到挑战,他曾洪武13年和洪武26年两次大开杀戒,开国功臣几乎无一幸免,被杀者超过三万人。他这一招,奠定了明朝朝廷的安全。不过,他仍然没法避免老百姓揭竿而起,最终断送了明王朝。如今的明孝陵,芳草萋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