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特急 署加函〔2014〕 44号
海关总署关于印发《屮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服务模式改革方案》的通知
上海海关:
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切实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推进试点改革,安全有效实施监管,经总署党组同意,现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服务模式改革方案 》(见附件 )印发你关,请认真组织学习,并按照该方案明确的时间进度和改革项目要求迅速组织实施,抓好推进落实,边实践边探索、边实施边完善,加强与总署有关部门沟通联系,重大事项要及时向总署请示报告,认真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制度设计。
特此通知。
中国(上海 )自由贸易诚验区海关监管服务模式改革方案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以下简称“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以下简称《总体方案》 )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服务、加强监管、有效管住,切实建设好、管理好试验区,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结合《海关总署关于安全有效监管支持和促进中国(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措施》和海关工作实际,研究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按照《总体方案》部署,解决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使两者有机统一。充分尊重企业经济运行规律,加快转变职能,坚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海关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推动试验区形成符合国际化、法制化要求的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二) 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信息化、智能化、便利化、法治化和安全化”改革以及机构人员、科技装备和信息化系统的配套改革 (简称“五化三配套”),形成以信息化为基础、智能化为关鍵、便利化为方向、法治化为保障、安全化为要求,“简政集约、智能驱动、风险可控、
便利高效”的试验区新型海关监管服务机制体制和管理模式,实现管理职能转变和监管高效便捷,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更好地为国家深化改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
(三)基本原则。
1.瘦上强下。适应试验区建立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的要求,通过“瘦上强下、重心下移 ”,改革试验区现有海关行政管理体制和业务管理机制,重组机构人员、整合岗位职能和作业流程,加强基层管理、充实一线监管力量,把人力资源配到最优,并通过科学评估不断完善,实现职能管理模块化、集约化。
2.简政放权。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同步推进加强监管和简政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海关作为政府部门的作用。优化海关管理职能实现方式,把经济回归给市场,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运行规律的干预。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自主经营权,提高海关管理的行政效率和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海关监管服务新模式推动试验区健康发展。
3.便捷高效。满足试验区“一线 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 “二线监管模式与一线监管模式相衔接”等基本要求,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加大风险分析,实施分类管理,减少人工干预,做到便捷高效。加大科技设备投入,实现作业流程的信息化和风险防控的智能化,便利企业通关,降低通关成本,促进试验区内各类要素自由流动。
4.加强监管。始终将“把好国门”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管得住”、“通得快”与“放得开”的有机统一,在大力实施试验区贸易便利化的同时,着力加强实际监管,按照监管有效的目标,切实提升试验区海关监管效能。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海关通行做法,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手段,从提升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的高度,努力构建先进的、有世界竞争力的海关监管模式。
5.公平公正。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试验区海关集中统一的执法体系,增强海关执法透明度,根据企业信用等级,结合企业贸易行为风险高低,合理设置随机 查验范围和比例,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释放海关改革创新的红利,使海关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企业,体现人民海关为人民的要求。
6.统筹兼顾。既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相结合,做到上层统一部署,基层积极探索,汇聚各方力量,通过实施海关管理的改革创新,推动试验区改革全面深化;又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符合顶层设计的要求,科学设计改革路径,充分考虑各方承受能力,按照试验区建设实际需求,稳步推进海关改革与发展。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 信息化。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试验区海关信息化监管平台,在海关监管的每个业务节点上有效获取、处理和利用监管数据,实现系统统一、互联互通、无纸作业、电子围网,为智能化处理、便利化运作、规范化执法、安全化保障奠定基础。
1.建立统一的试验区海关监管信息化系统。将现有上海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海关监管信息化系统,整合升级为试验区海关监管信息化系统 (以下简称试验区信息化系统 )。针对试验区运行特点及海关监管新要求,优化完善试验区信息化系统中海关监管功能模块,增设“先进区、后报关”、“选择性征税”等新型业务管理模块,以及适应服务业扩大开放需求的其他新兴业态管理模块,实现海关作业全程信息化、监管信息系统全禝盖。
2.实现内外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一是拓展试验区信息化系统内引外联、数据采集功能,实现其与海关内部管理系统对接联通和信息共享,实现舱单、提货单、报关单证“三类单证”的信息相互验证等功能;二是依托中国电子口岸、上海电子口岸,连接试验区信息化系统与试验区内企业运营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规范化的电子数据格式文本,实现相关数据的动态采集、批量导入、全区共享;三是在总署和上海海关两个层级与税务、工商、质检等其他管理部门系统对接,逐步实现海关对试验区内企业经营信息的全面掌控,提升海关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推进H2010海关情报系统与试验区信息化系统的对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强化正面监管信息与缉私业务信息、公安信息与社会信息资源的关联应用,丰富情报系统的综合研判工具,为试验区海关监管工作提供情报保障和支持。
3. 推行海关作业全程无纸化。以规范企业申报数据和优化海关作业流程为基础,充分发挥试验区信息化系统覆盖全区、贯穿全程、集成联动的综合效能,推进实现企业随附单证和账册备案数据的格式化自动传输以及海关内部作业单证无纸化;推进监管证件联网校验;取消通关作业事后交单,实行报关单证电子归档;全面实施备案审批、通关管理、卡口核放、账册核销、后续查缉等所有作业环节的无纸化。
4.探索试验区电子围网管理。依托试验区信息化系统和中央监控平台,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化技术提升海关管理效能,实现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一体化运作,初步建立海关电子围网管理模式。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