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正直言行”的来源
2015-4-11
秉公执法、仗义执言,似乎一直是人们公认的美德。那么,产生人的“正直言行”的因缘是什么呢?下面是我的一时的悟思。
我认为,每一个人都会亲自发出正直的言行,也会常常面对别人正直的言行。当然,正直品格的形成是长期锤炼的结果,这里不涉及。
一个人发出正直的言行,其心理动机无非有三种:
第一,嫉妒心。人家有错、我及时纠偏,可以显示我的力量,好好表现一下自己;人家有机可乘,而我参与不了,则直言警告,无非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做好事得到大家认可和拥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第二,信念机制。相信因果报应,相信上帝的教条,如果见义不为会遭报应,如果做义人死后必上天堂或末日获救;再如,儒家“以道为最高”的士大夫精神。
第三,理性利己。例如,因为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弱者,因此,今天你不帮弱者获得法律保护,明天将没有法律来帮助你---以此逻辑:越是弱势群体越需要正直品质。助人者短期吃亏、长期来看不吃亏,毕竟人人心中有杆秤---对人性善的信任。你不警示别人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则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家都可能堵死在高速公路上动弹不得;你不制止别人乱排放,先被污染死的人可能就是你自己;---不是为了显示我正义、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即使眼下人人看不到你的正确,但你能提前听到来自未来的掌声---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以此对应,建立一个正义良知的社会,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权力要互相制衡。例如,立规矩、行规矩、查规矩要实现权力分工与制衡,信息提供、信息保存、信息使用、信息发布等实现权力分工与制衡,管人、管财、管物、管事等要实现权力分工与制衡。
第二,教化。一是领导、家长等先知先觉者要率先垂范;二是影视媒体书本要大力宣扬消除愚昧的文化,“士欲喧其义,必先读其书”,三是完善正规教育,“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第三,信息公开与科学素养的提高。这二者的结合就可以提高人的理性力量,从而每个人能从长远利益出发自动达成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人们能自动地彼此扶持、共同监督、彼此提醒、一起进步,真正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良性互动优质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