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1203 0
2015-04-13

    书摘:压力的特征

  压力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如愤怒、急躁、紧张和厌倦。这四种情绪的变化强弱,往往能反映出压力的大小。

  力来自比较

  压力与我们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它并不是一个绝对客观的标准。当我们习惯同他人比较的时候,比较的结果如果是我们不行,就往往会产生压力。如果比较之后产生压力的话,我们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来了解自身与比较对象的真实差距,因为压力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东西,沟通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可以调整压力状态。

  压力是可以积累的

  一个人骂你两分钟与骂你二十分钟,你的愤怒程度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刺激源相同,愤怒的程度却不同呢?在刺激过程中什么发生了改变呢?其实是持续的时间发生了改变。一个刺激如果时间很短、强度不大,我们的大脑还处于冷静状态,这个刺激对我们影响不大;而当刺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到了可忍受的临界点的时候,就会令我们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压力是可以积累的,积累的力量是巨大的。

  压力实验

  在压力管理的培训中,培训师拿起一杯水,然后问台下的听众:“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有人说是半斤,有人说是一斤,培训师则说:“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钟,谁都能够;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可能就得进医院了。其实这杯水的重量是一样的,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越觉得沉重。这就像我们承担着的压力一样,如果我们一直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时间长短,到最后就会觉得压力越来越沉重而无法承担。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这杯水,如此我们才能拿得更久。”

  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通过训练工人适时地停止工作而休息,便将工人的绩效提高了几乎四倍。这提醒管理者:不要让自己的压力持续积累,压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寻求方法释放,否则,积累的压力强度越大,带来的影响也越大。专家们也指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对健康是有害的,因此,要学会在感到疲劳之前休息。正如在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每天穿同一双皮鞋一样,要给皮鞋以恢复“物理疲劳”的机会,否则,超过了“物理疲劳极限”的皮鞋坏得最快。

  压力是可以被管理的

  过度压力可以影响情感(见表),但是压力和情绪是可以被管理的。可被管理是指它会改变,或者更好,或者更糟。任何一个看起来被压力严重影响的人,包括抑郁症、恐惧症患者,当他突然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观念的时候,他的生活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甚至所有困扰他的外部问题都会统统消失。因此,当我们每次面对压力的时候,要去思考,只有善于思考,我们才能获得一些思想和体会,并沉淀下来。时间久了,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从而获得良好情绪。

表过度压力对情感的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身体和心理的紧张增加

无法放松,感觉不好,烦恼、焦虑产生。

身体健康受到破坏

幻想并加大压力带来的病痛,健康快乐的感觉消失殆尽。

性格发生变化

爱清洁、很仔细的人会变得邋遢,热心人变得冷漠。

已经存在的性格问题增加

已经存在的焦躁忧郁、神经过敏、充满敌意的性格更加恶化。

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

变得暴跳如雷,感情爆发次数增加。

出现悲观失望和求助无望的心理

精神萎靡不振,一种不能对外界事物或内心世界产生影响的感觉油然而生。

自我评价迅速下降

无能力、无价值的感觉增加。

                      (资料来源:刘芳,《情绪管理学》,37页,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

  压力对情绪的影响与认知有关

  很多人并不怕压力,只是不喜欢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比如在压力很大的过程当中,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悲伤、无助、沮丧和愤怒,甚至会冷漠、无聊。假如我们有能力去处理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感受和一系列生理的改变,我们是可以接受压力的。

  情绪性是指个体有心理压力时总带有明显紧张的情绪的特性。紧张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心理压力的情绪性表现是十分复杂的,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心理压力的情绪性往往是消极的,这是因为压力事件往往是不符合我们需要的。心理压力的情绪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键要看个体的需要和认知,如果个体认为压力事件能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便可能产生积极的情绪。

  压力强度与心理承受力有关

  压力产生的负面作用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受压力的大小制约;二是受个体心理承受力大小制约。所谓心理承受力,一般是指个体对挫折、苦难、威胁等非自我表现性环境信息的处理理性程度。

  当心理承受力相同时,压力越大,形成的负面情绪越强烈,心理越紧张,越易出现忧郁、痛苦、惊慌、愤怒等情绪;反之,若压力小时,只会出现短暂的、微弱的负面情绪,如不悦、冷淡等,心理紧张程度较低。

  压力源相同,若心理承受力越小,则心理越紧张,负面情绪越大;反之,心理承受力大时,负面情绪也小,心理不紧张。当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当或略大于心理承受力时,这种压力也被称为“适度压力”或“轻度压力”。适度压力下个体情绪虽有些紧张,但在良好的教育和积极的引导下,往往能精神振奋,产生热情,有利于意志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强了。

  压力可变为动力

  压力之所以能变为动力,是由于个体有心理压力时,不会无动于衷,而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处理所处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

  心理压力的动力性,表现为对适应行为的积极增力作用和消极减力作用两个方面。有研究表明,当个体心理压力过大时,人的理智一般难以控制,个体常表现出极端的行为反应。中度心理压力一般会使人的行为能力降低,产生重复和刻板的动作。

  在适度压力或轻度压力状况下,个体可能在理智的控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压力事件妥善处理,使个体正向的适应性行为增多,动力性随之增长。但在适度压力或轻度压力状况下,个体若不能理智控制或失去理智,不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而对压力事件漠然置之,不及时妥善处理,只会减弱心理承受力和行为动力。

  总之,管理者在工作当中如果没有一定的压力,其心理承受力就难以增强,人的正向适应性行为就没有机会得到学习和提高,一旦面临较大压力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压力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被感知

  前面我们提到,有的时候我们没有感觉到压力,但并不意味着压力不存在。因此,对压力的感知和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压力就会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严重地伤害我们。

  错误归因——未感知压力的影响

  某企业部门主管小王,工作十分敬业,也做出了一定的业绩。后来公司给了他读在职MBA的机会,这样本来工作就繁忙的小王又多了读书的任务,白天要忙工作,晚上还要去听课或处理工作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尤其在写毕业论文阶段,敬业的他不愿意让工作受到影响,产生了巨大的压力,随之产生了失眠、爱发脾气、焦虑等症状。但他不知道这是学业、工作、家庭的多重压力造成的,总是把他的心情不好、爱发脾气的症状归因在刚刚发生的事情和相关的人身上。这就是未感知到的压力对我们造成的严重影响。后来,小王终于熬过苦海,顺利毕业,又恢复了原来愉快、高效的工作状态了。

  适度压力能抗衰老

  英国隆格维提社区的医疗主任摩尔斯·科莱兹斯博士同时也是一个私人抗衰老医生。他在给他的病人安排了一系列有压力的任务后,病人看起来更年轻。他给病人所安排的任务是中度紧张的,如在周末完成对房间的重新装饰或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机场等。这位专家指出,适度的压力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像阿尔兹海默氏症、关节炎及心脏病之类的病症;轻度和中度的压力能够帮助人体生成利于修复细胞的蛋白质,使它们以最好的状态工作。

  当我们为了赶公共汽车或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有压力的时候,身体细胞就处于受压状态,也因此开始分裂。细胞的自我修复机制也因此介入进来,产生有修复功能的蛋白质,增强细胞的功能,并移除会引起病变的有害化学物质。人体在这方面的反应强度要超过修复的实际需要,因此会使人体细胞变得比以前更加强壮。这也是职业女性比家庭主妇看起来更年轻的原因。

  压力适当论

  压力适当论告诉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的绩效表现,是与压力有关的,它们之间呈倒U型关系(见图),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好,适度的压力对我们的发展是有利的。


  针对该理论,我们要注意在工作中随时检查自己的压力,压力过大,要注意调节和释放;压力过小,要注意给自己增加压力。这样,才可以排除埋藏在我们体内的“定时炸弹”。

  (www.earm.cn/田成杰/ 2015-4-13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编自《员工情绪管理》,余玲艳/著,东方出版社20071月出版。


我的更多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