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5 12:04:15编辑过]
第一段有乱码,原内容如下:
马克思说:“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如果我们假设生产的发展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最终消费品品种的相应增加或者说是人们需求的相应增加,那么马克思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哪怕劳动人口增长率为零。但是,这毕竟只是假设,它绝不是一种规律性的现实。
李兄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认真拜读。
我对其中有2个不明白和1个有异议的地方,还望指教。
1。根据P= H(1-J) /C,可以知道K=PC,那么基期资本就业率为P,它表示的是资本总量与就业人数之间的比例,而你在后面又写有P= H(1-J) /C =K`/ C(1+M ),所以P=P`,那么你的意思是说资本总量与就业人数之间的比例是个常量,我不是很理解这是为什么?当然我不是否认,只是没看到这点的证明或说明。
2。你说“如果这种生产率的提高是不均衡的,而仅仅由于或更多地是由于生产者方面的原因而提高,则贫富的差距一方面将会加大,一方面财富相对于前一种情况而将较快地趋于停止增长。”,我觉得证明出增速下降后只能得出两种可能——1是下降到0也就是停止增长,2是下降到某个值,但在这篇文章中说趋于停止增长,表示的是哪种情况?
3。你说的“而它的持续不断的维持,同样要以私有制为其一种内在的力量——这一点,马克思忽视了。”这一点是我不赞同的。而以上两点仅仅是有疑问但不表示否定。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所有关系就可以实现你所说的“持续不断的维持”,并不需要所有关系为私有关系。李兄如有不同意见,还望探讨。
李兄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认真拜读。
我对其中有2个不明白和1个有异议的地方,还望指教。
1。根据P= H(1-J) /C,可以知道K=PC,那么基期资本就业率为P,它表示的是资本总量与就业人数之间的比例,而你在后面又写有P= H(1-J) /C =K`/ C(1+M ),所以P=P`,那么你的意思是说资本总量与就业人数之间的比例是个常量,我不是很理解这是为什么?当然我不是否认,只是没看到这点的证明或说明。
2。你说“如果这种生产率的提高是不均衡的,而仅仅由于或更多地是由于生产者方面的原因而提高,则贫富的差距一方面将会加大,一方面财富相对于前一种情况而将较快地趋于停止增长。”,我觉得证明出增速下降后只能得出两种可能——1是下降到0也就是停止增长,2是下降到某个值,但在这篇文章中说趋于停止增长,表示的是哪种情况?
3。你说的“而它的持续不断的维持,同样要以私有制为其一种内在的力量——这一点,马克思忽视了。”这一点是我不赞同的。而以上两点仅仅是有疑问但不表示否定。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所有关系就可以实现你所说的“持续不断的维持”,并不需要所有关系为私有关系。李兄如有不同意见,还望探讨。
一,
这是求出在原有资本就业率情况下的报告期就业人数可以为多少,其实这时是假设生产率没有发生变化。显然,如果生产率不变,则资本就业率就不变。只是,后面的符号使用有些偷懒,如果换成别的符号,就不会产生误解了。对此现已处理。
二,增长率趋于零。
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建立于集体财富充分涌流的时候,他认为那时劳动是需要而不是谋生的手段。然而,我们能够设想人们对劳动的感受会与娱乐的感受一样吗?我们要知道,前者是要考察效果的,而后者其过程本身对我们就是一种享受。所以,无论如何,劳动对我们都是一种压力或负担,而生产更需要考虑成本。可以试想,也许未来最困难的事情不是生产过程,而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当然包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难道那个时候对未知的东西的探索会比现在更轻松吗?未知的东西之所以存难道不就是因为我们对其知的困难吗?这样,如果人们克服困难的努力不能得到相应的报偿,人们是否会有同样的激情?此时我们不能用道德的进步而对之抱有幻想,因为道德既是相对的,更是建立于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详细的讨论在其它文章中有)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是按劳动分配的,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这也就是说,是禁止个人经营企业的。然而,人们越富有,就越向往自由,这种所有制无疑限制了人们的一定自由。而一个社会对一种自由的限制,必须是出于其是否妨碍他人利益的考虑,马克思的这种考虑则在于剩余价值问题。那么,这就不是在这里讨论的问题了。
另外,对你的提问表示感谢。因为不是为回答你的提问,我就不会再认真看一下这个贴子;不看这个贴子,便不会发现它还存在着的一个可笑疏漏。我已经对其进行了处理,只是公式略有变化,但基本逻辑关系未变。
二,增长率趋于零,是等于零还是大于零?在我看来是不可能等于零的。从现象看,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增长率保持着整体上的越来越大的趋势,我认为仅以这一点就可以相信增长率是越来越大的,当然,这还需要理论上的证明。
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到底是压力还是享受,我们目前还无法想象和判断。所以用这样的话来说明私有制才是内在动力是不成立的。如果要证明只有私有制才能保持“它的持续不断”,那就要说明以公有关系为主体或者全部的公有制不能保持“它的持续不断”。另外,详细的讨论在哪篇文章中,能否观摩一下?
二,增长率趋于零,是等于零还是大于零?在我看来是不可能等于零的。从现象看,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增长率保持着整体上的越来越大的趋势,我认为仅以这一点就可以相信增长率是越来越大的,当然,这还需要理论上的证明。
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到底是压力还是享受,我们目前还无法想象和判断。所以用这样的话来说明私有制才是内在动力是不成立的。如果要证明只有私有制才能保持“它的持续不断”,那就要说明以公有关系为主体或者全部的公有制不能保持“它的持续不断”。另外,详细的讨论在哪篇文章中,能否观摩一下?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366693-1-1.html
诚然,我说增长率趋于零是有条件的.
至于说能不能趋于零.可以注意一下现实世界,不只是趋于零曾多次出现,负增长也多次出现.
我认为,必须考虑成本和效果,与不考虑成本和效果的情况下比,人的心理感受决不会相同.前者必有压力.我们在平时在劝慰别人作事不要紧张时,经常说不要太在意结果这种话吗?有时,我们劝别人作什么事时要放下包袱,这个包袱是什么?结果呀.为什么要放下包袱?使自己轻松呀,紧张爱出错.
文章以<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及所有制的讨论>讨论相关内容为多,次之为<共产主义悖论>,只是后一篇在此被删除了.如看可按我在签字处留的地址找.不过,两篇文章太长了.相关内容基本在文章的后面.
如下即为重点:
J`=1-(1-J)(1+M)/(1+N)(1+L)。或J`=1-(1-J)(1+I`)/(1+N)(1+L)。
M=I`
M=(1+N)(1+L)(1-J`)/(1-J)-1。
余则解释.
昨天看了个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节目.节目介绍说,当初在石家庄市,奶制品企业的年生产能力为二千万吨.而周边奶源供应量只有八百万吨;全国奶业包括销售收入去掉销售税金和工厂成本后的利润为约55亿?对方介绍的很粗糙),而这55亿元中却含有广告?1亿元人民币.这很值得思考.这里政府的责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如此激烈的竞争没有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而是相反?为什么这么大的奶源供应缺口不能使价格足够高从而吸引足够的奶源供应及时跟上(,奶源供应基地投资高而周期长)?据介绍是剧烈的竞争在促使企业疯狂地打广告以吸引起人们的注意.显而易见,如果不是如此激烈的竞争,广告费用是不会如此巨大,从而利润也不会如此可怜.而如果利润不如此可怜,恐怕奶源收购价格也不会不足以吸引供应的增加.于是应当要问,我们的市场竞争自由,是不是可以完全自由放任而必不考虑市场条件?我们应当怎么定义这种市场自由?
目前已经显而易见的是,过度竞争在政府缺位的情况下,是不会带来对消费者有利的局面的;那么政府如果监管到位,是否这种激烈的竞争就是一定必要的呢?经济学家是否应当考虑.在供求差距达到什么水平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既保证竞争的激励作用,又不至于浪费资源?而如果当初进入企业对于原料市场的和奶制品市场状况如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们是否还会盲目地进入?难道他们当初很清醒地知道原料供应和奶制品需求情况,但从一开始就抱定了如此肉搏的信念吗?报道并没有深入至这个层面,这是很遗憾的.
由于生产资料市场与消费品市场的情况有所不同,所以,本人原则上并不主张政府实行消费品的产业限制.但是,我们这里存在一个假设,那就是生产者是理性的.然而,以奶业为例,如果原料供应是充足的,则这些奶制品企业,要么提高商品价格,要么有一部分企业退出竞争,要么他们可以同时满足更低的利润率.对于第一种情况,消费弹性是否可以保证需求量不变?如果不能,那么就进入第二和第三种情况,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要问,如果企业的信息是充分的,是否也一定会出现目前的局面?难道那些生产者们都会如电视中的人物一样,高举拳头对自己和大家说:"我能行"?如此,我们的理性人何在?难道我们可以说,个人的理性导致整个市场的不理性?----这其实是一悖论.第三,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样有违理性人的假设.我们知道,我国的奶制品行业利润率由于恶性竞争是逐年降低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乳制品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为6.3%,2002年为6.8%,2003年为6.1%,2004年为5.4%。其中,2004年销售收入前10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利润仅为4.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我们看到,利润率愈来愈低,但竞争状态却丝毫未减.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难道生产者是非理性的吗?而一般利润率理论所揭示的原理似乎在此没有发生作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资金?技术?产品创新?!甚至个人倾向?还有什么?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dispbbs.asp?boardid=29&replyid=120242&id=419303&page=1&skin=0&Star=2
mvmmvmmvm 发表于 2010-2-27 15:36
7# jackloo
这个网页里有好多关于作者的文章
http://www.globrand.com/author/ListAuthor19494/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