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519 12
2008-09-30
<p></p><p> </p><p>   马克思说:“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如果我们假设生产的发展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最终消费品品种的相应增加或者说是人们需求的相应增加,那么马克思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哪怕劳动人口增长率为零。但是,这毕竟只是假设,它绝不是一种规律性的现实。<br/>    情况很明显,影响劳动人口失业状况的因素有很多,而并不仅仅是资本积累这一个因素影响的结果。一般而言,这种失业状况要与劳动生产率、产品创新率或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力增长率的变化相关。确切地说,劳动力失业状况将与产品创新率或资本增长率按相反方向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增长率按相同方向变化。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J`=1-(1-J)(1+M)/(1+N)(1+L)。。或J`=1-(1-J)(1+I`)/(1+N)(1+L)。公式推导过程如下:</p><p>    设,基期劳动力数量为H,失业率为J,则就业人数K=H(1-J);<br/>    设,基期资本就业率为P,基期总资本为C,则有P= H(1-J)/C;<br/>    设,报告期资本增长率为M,则有报告期总资本C`= C(1+M);<br/>    设,L为报告期劳动力增长率,则新增加劳动力HL。<br/>    假设存在一种近于规律性变化的资本就业率,于是报告期资本就业率为P`,那么报告期的就业人数K`= P`C`=P` C(1+M)。<br/>    于是有:报告期劳动力总数为H(1+L),就业率为T= P`C(1+M)/ H(1+L)。……(1)<br/>    设报告期所需求的劳动力在原有资本就业率的情况下的就业人数为Kn`,则:<br/>    因为:P= H(1-J) /C =Kn`/ C(1+M );<br/>    所以:Kn`= H(1-J)(1+M).<br/>    但是,若此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N,则可节省劳动力Hn。<br/>    于是:(Kn`-Hn)(1+N)= Kn`,<br/>    所以:Hn =Kn`-Kn`/(1+N)。<br/>    所以:实际需要劳动力即报告期就业人数K`= Kn`-[Kn`-Kn`/(1+N)]= H(1-J)(1+M)/(1+N)。<br/>    所以,资本就业率P`= K`/C`= [H(1-J)(1+M)/(1+N)]/ C(1+M)= H(1-J)/C(1+N)……(2)<br/>    把(2)代入(1)则有:<br/>    T=(1-J)(1+M)/(1+N)(1+L)。<br/>    于是,报告期失业率J`=1-T=1-(1-J)(1+M)/(1+N)(1+L)。</p><p>    现在,我们假设在人们劳动生产率不变和对劳动力需求不变且人口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是不变的——这符合劳动价值原理。这样,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与人们潜在需求相适应的新产品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对劳动力需求必然会有所增加进而人们收入发生增长并同时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当然,这种增加显然可以表现为人口不变而生产率提高或人口增加而生产率不变的结果。<br/>    设,有基期种产品均资本为E,基期产品品种总数为S;(可以对品种数进行价值抽象化考虑。若这样考虑,其直接结果就是后面的结论,即M=I`)<br/>    则有E= C/ S,C=ES。<br/>    设,报告期产品创新率为I,报告期净新增产品品种数为D,报告期新产品品种数为S`,报告期淘汰产品品种数为A;<br/>    则有I=D/S=(S`-A)/S。<br/>    显然,这个创新率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负值。不过,一般而言由于种产品均资本会存在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我们以这种增长率来修正这种创新率,从而使之在我们以基期种产品均资本进行资本存量的考察时获得一种合理的价值表现。这样,也只有在经济衰退时期,这种修正的产品创新率才可能出现负值。为了这个目的:<br/>    设,种产品均资本增长率为Z,修正的新增产品品种数为D`,则有D`=S`(1+Z)-A。(这个修正的新增产品品种数绝不是真实的新产品品种增长数值。)<br/>    于是,修正的产品创新率I`=〔S`(1+Z)-A〕/S。<br/>    设,新增资本存量为U,则有U=E〔S`(1+Z)-A〕。(这里U+C=C`)<br/>    于是,资本增长率M=U/C= E〔S`(1+Z)-A 〕/ES=〔S`(1+Z)-A 〕/S。<br/>    所以,M=I`。(注意,这存在于投资决策与客观需要相符合的情况下)<br/>    于是,报告期失业率我们可以写为J`=1-(1-J)(1+I`)/(1+N)(1+L)或J`=1-(1-J)(1+M)/(1+N)(1+L)。<br/>    新增资本存量U=I`C<br/>    M=(1+N)(1+L)(1-J`)/(1-J)-1。……(3)</p><p>    我们现在假设几组不同的数值以着重就资本增长率(修正的产品创新率)和劳动生产率这二个变量来对失业率进行考察:<br/>    当J=0.05,L=0.015,M=0.05,N=0.05时,有J`≈0.0640; <br/>    当J=0.05,L=0.015,M=0.06,N=0.05时,有J`≈0.0551;<br/>    当J=0.05,L=0.015,M=0.07,N=0.05时,有J`≈0.0462;<br/>    当J=0.05,L=0.015,M=0.05,N=0.06时,有J`≈0.0729;<br/>    当J=0.05,L=0.015,M=0.05,N=0.07时,有J`≈0.0815;<br/>    当J=0.05,L=0.015,M≈0.1237,N=0.05时,有J`≈0.000。</p><p>     我们可以看出,在劳动力增长率一定的情况下,只要资本增长率的增长水平(或修正的产品创新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水平,失业率就会下降;而只要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水平超过资本增长率的增长水平,失业率就会上升;而当资本增长率的增长水平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水平达到一定界限时,失业率即为零,如果资本增长率继续上升,则劳动力将发生不足。<br/>    一种极端的考虑是:<br/>     当J=0;L=0时,有J`=1-(1+M)/(1+N)。这时,只要资本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是同步的,就会发生失业或劳动力不足的现象。我们由此要注意到,情况似乎是:只要产品创新的步伐不停止,经济发展就不会停止——这一点同样适合于任何生产方式;并且,只要这种产品创新率与劳动生产率相比处于一种积极的水平,那么,就能允许一定的劳动力增长水平——换言之,允许一定的人口增长水平——的存在,但是,我们显然无法想像——至少是今天无法想像——人口的无止境的增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最终没有劳动生产率的不断的普遍发展,那么,人类经济的发展即财富增加迟早有一天会停滞不前。<br/>     我们必须注意到,在那些尚未达到需求的相对自然界限的方面(人们所谓奢侈品的无限消费并不是同一种奢侈品的无限,而是种类的无限),如果人们能够提高生产率,则财富仍然可以继续增加,并这种生产率提高如果是劳动者的普遍提高,则贫富差距就会缩小。而随着这种满足的获得,财富增长的速度开始逐步减缓。但是,如果这种生产率的提高是不均衡的,而仅仅由于或更多地是由于生产者方面的原因而提高,则贫富的差距一方面将会加大,一方面财富相对于前一种情况而将较快地趋于停止增长。<br/>     我们可以借用恩格尔函数来对之进行表示。设财富值为Q,x为生产率,则有Q=F(x),于是有F(x)=ax/(x+b)。<br/>     显然,如果仅仅是产品品种的增加,情况也是有所相似——但这是在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即劳动力不再过剩之后,财富才会趋于停止增长。但我们可以看出,这时情况要好于前一种情况。这也就是说,人口总是要与生产率及创新水平相适应的。品种增加可以有助于就业水平,生产率提高有助于缓解劳动力不足,而人口增加虽然可以弥补生产力不足以及有助于增加财富总量,但一般不会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许多时候情况恰恰相反。<br/>    就此,我们也可以设想,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对产品的需求最终实乃就是对劳动者才能的需求的话,那么,我们便可以首先把人们的这种才能在人群中的分布视为一种类金字塔型的,处于最顶端的是才能最为突出者,从而也就是最为富裕者——这是劳动价值论的必然结论。现在,让我们再假设存在一种人类才能发展的极限(?),那么,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便是人们之间的需求强度都是处于相同水平的时期——换言之,也就是人们的才能抽象地趋于同等水平的时期。这个时候,按照劳动价值论(当然不仅仅是马克思的,而是一切承认劳动创造价值的人们的)的逻辑,人类将具有同等的富裕水平。显而易见,这一切只有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点,马克思很清楚,而它的持续不断的维持,同样要以私有制为其一种内在的力量——这一点,马克思忽视了。<br/>    有一点需要注意,即我们说过M=I`是存在于投资决策与客观需要相符合的情况下。如果情况不是这样比如投资超过了实际需要,也说是说当M>I`时,将会导致资本的过剩,当然,这时将可能同时出现人口的过剩。这种情况预示着某些商品的价格会低于生产成本,甚至有些商品会卖不出去——这是危机的征兆或表现。显而易见,这时的这种M的增加不是一种有效的增加。换言之,只有当M=I`时,M的增加才是一种有效的增加。李嘉图显然不理解这一点,所以才说:“资本和人口怎么会同时过剩?这是用语矛盾。这就是一方面说有一项资本无法使用,因为其所有人找不到劳动者,一方面又说有人在失业中,因为没有人有资本去雇用他们。”而马尔萨斯却深刻地理解之,他说:“在我看来,不仅在理论上是十分清楚而且被经验所普遍证实的是,远在取得生活资料的手段发生任何实际困难之前,由于节约习尚而增加得过于迅速的这种资本的使用,就可能遇到限制,而且事实上也的确会常常遇到限制,结果是资本和人口可能同时,并且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同产品的有效需求对照下是过剩的。”<br/>    应当指出的是,凯恩斯干预主义的一部分内容,不过就是在产品创新率较低从而有效需求不足时的“强制”消费政策——我们知道,这脱胎于马尔萨斯。显然,这相当于提高了M,因为这里的M是针对实际进行有效生产的资本而言的。而显而易见的是,当产品品种生产不曾改变而仅仅是产量下降时,其实就意味着M的下降(注意:M=I`。我们说过,可以对品种数进行价值抽象化考虑),这时,如果不是降低工资(因为显然,此时一般同时意味着劳动生产率乃至劳动强度的下降),就是提高失业率。毫无疑问,这种“强制”消费政策不会长期有效,并且,与这种政策相对应的就是“强制”生产(如其它的一系列具体政策皆是为之服务的——萨伊!);但是,生产什么呢?人们不可能无限度地消费道路和桥梁等。这也就是说,这种政策在一种较为恰当的范围内是有经济上的可行性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历史都已经提供(这样,萨伊定律和凯恩斯主义在这个范围内并非是不可调和的);但是,这种政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人性,就是个疑问了——尽管它本来就是为了迎合人性,否则,凯恩斯主义也不会在七十年代遭到挫折。就此我们可以说,经济政策乃至于政治政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人性,就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正确性从而持久的生命力。</p><p>                                          2008-8-3<br/></p><p></p><p></p><p></p><p></p><p>-------次贷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产品问题.</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5 12:04:1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23 11:48:00

看来应当取消金钱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3 12:22:00
能不能把核心思想的部分用红字标出来,实在太长了,看了半天没抓住重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4 07:03:00

第一段有乱码,原内容如下:

  马克思说:“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如果我们假设生产的发展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最终消费品品种的相应增加或者说是人们需求的相应增加,那么马克思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哪怕劳动人口增长率为零。但是,这毕竟只是假设,它绝不是一种规律性的现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4 10:55:00

李兄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认真拜读。

我对其中有2个不明白和1个有异议的地方,还望指教。

1。根据P= H(1-J) /C,可以知道K=PC,那么基期资本就业率为P,它表示的是资本总量与就业人数之间的比例,而你在后面又写有P= H(1-J) /C =K`/ C(1+M ),所以P=P`,那么你的意思是说资本总量与就业人数之间的比例是个常量,我不是很理解这是为什么?当然我不是否认,只是没看到这点的证明或说明。

2。你说“如果这种生产率的提高是不均衡的,而仅仅由于或更多地是由于生产者方面的原因而提高,则贫富的差距一方面将会加大,一方面财富相对于前一种情况而将较快地趋于停止增长。”,我觉得证明出增速下降后只能得出两种可能——1是下降到0也就是停止增长,2是下降到某个值,但在这篇文章中说趋于停止增长,表示的是哪种情况?

3。你说的“而它的持续不断的维持,同样要以私有制为其一种内在的力量——这一点,马克思忽视了。”这一点是我不赞同的。而以上两点仅仅是有疑问但不表示否定。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所有关系就可以实现你所说的“持续不断的维持”,并不需要所有关系为私有关系。李兄如有不同意见,还望探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2:09:00
以下是引用jackloo在2008-11-24 10:55:00的发言:

李兄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认真拜读。

我对其中有2个不明白和1个有异议的地方,还望指教。

1。根据P= H(1-J) /C,可以知道K=PC,那么基期资本就业率为P,它表示的是资本总量与就业人数之间的比例,而你在后面又写有P= H(1-J) /C =K`/ C(1+M ),所以P=P`,那么你的意思是说资本总量与就业人数之间的比例是个常量,我不是很理解这是为什么?当然我不是否认,只是没看到这点的证明或说明。

2。你说“如果这种生产率的提高是不均衡的,而仅仅由于或更多地是由于生产者方面的原因而提高,则贫富的差距一方面将会加大,一方面财富相对于前一种情况而将较快地趋于停止增长。”,我觉得证明出增速下降后只能得出两种可能——1是下降到0也就是停止增长,2是下降到某个值,但在这篇文章中说趋于停止增长,表示的是哪种情况?

3。你说的“而它的持续不断的维持,同样要以私有制为其一种内在的力量——这一点,马克思忽视了。”这一点是我不赞同的。而以上两点仅仅是有疑问但不表示否定。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所有关系就可以实现你所说的“持续不断的维持”,并不需要所有关系为私有关系。李兄如有不同意见,还望探讨。


一,
这是求出在原有资本就业率情况下的报告期就业人数可以为多少,其实这时是假设生产率没有发生变化。显然,如果生产率不变,则资本就业率就不变。只是,后面的符号使用有些偷懒,如果换成别的符号,就不会产生误解了。对此现已处理。
二,增长率趋于零。
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建立于集体财富充分涌流的时候,他认为那时劳动是需要而不是谋生的手段。然而,我们能够设想人们对劳动的感受会与娱乐的感受一样吗?我们要知道,前者是要考察效果的,而后者其过程本身对我们就是一种享受。所以,无论如何,劳动对我们都是一种压力或负担,而生产更需要考虑成本。可以试想,也许未来最困难的事情不是生产过程,而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当然包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难道那个时候对未知的东西的探索会比现在更轻松吗?未知的东西之所以存难道不就是因为我们对其知的困难吗?这样,如果人们克服困难的努力不能得到相应的报偿,人们是否会有同样的激情?此时我们不能用道德的进步而对之抱有幻想,因为道德既是相对的,更是建立于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详细的讨论在其它文章中有)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是按劳动分配的,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这也就是说,是禁止个人经营企业的。然而,人们越富有,就越向往自由,这种所有制无疑限制了人们的一定自由。而一个社会对一种自由的限制,必须是出于其是否妨碍他人利益的考虑,马克思的这种考虑则在于剩余价值问题。那么,这就不是在这里讨论的问题了。
另外,对你的提问表示感谢。因为不是为回答你的提问,我就不会再认真看一下这个贴子;不看这个贴子,便不会发现它还存在着的一个可笑疏漏。我已经对其进行了处理,只是公式略有变化,但基本逻辑关系未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