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瑞穗证劵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文中提到,人民币进入SDR篮子,其意义绝不仅限于加入本身带来的好处,战略意义更为重要。对外方面,有助于加速增强海外持有人民币的信心,提升人民币国际影响力并进一步加速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进程。对内方面,则有望促进金融改革进程,加速人民币汇率改革、利率改革以及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Shen Jianguang, chief economist of Mizuho Securities, points out that RMB’s joining the SDR basket has a strategic importance, and it will bring more benefits than the action itself. In overseas markets, it can enhance the confidence of RMB holders, improve RMB’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facilitate RMB’s becoming an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 at home, it can promote financial reform, speed up RMB exchange rate reform, interest rate reform and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and accelerat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2015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对SDR篮子重新进行评估,这距离上一轮评估已有五年之久。在此期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迅速,中国央行已与28个央行与货币当局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金额,与12个央行或货币当局签订了清算安排,更有30家央行与货币当局把人民币纳入了外汇储备。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本轮评估人民币进入SDR篮子的将是IMF最主要议题。
笔者判断,人民币今年加入SDR篮子的可能性超过50%。一旦成功,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无疑将提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
SDR篮子调整体现技术和政治博弈
对于人民币是否可以引入SDR篮子的讨论,今年并非首次,早在2010年评估时便是焦点。当时中国出口排名全球第三,满足出口规模标准,但由于人民币不满足“可自由使用”标准,加之政治博弈激烈,申请进入未获通过。
当时美国提出“央行独立、资本账户开放、汇率灵活”三项条件,日本则提出反对纳入与现有篮子挂钩的货币,实际上也是对与美元高度相关的人民币进入持有反对意见。法国也希望中国增强汇率灵活性,开拓利率市场化,并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本可兑换,如95%。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也出于各自立场,主要是担心未来的国际协调中,三国地位更加边缘化,而反对人民币加入。
时隔五年,情况是否有所变化?可以肯定地说,经过五年人民币国际化历程,面临又一次IMF重新评估SDR的历史时刻,人民币优势已更加明显,加入SDR篮子的可能性空前加大。
从技术角度而言,当前中国出口已经是全球第一位,远远领先于二、三位的其他国家。而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程度而言,目前衡量“可自由使用货币”主要采取以下四项标准:即在官方外汇储备、国际银行业负债、国际债务证券中的比重以及货币在即期外汇市场上的交易规模。从上述标准来看,目前已有30家央行与货币当局把人民币纳入了外汇储备,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外汇储备排名为第七。当然,后三项指标排名略有不足,如目前境外人民币存款约占BIS统计的国际银行业负债总规模仅为1.2%,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债券占比约为0.6%,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占比约为2.2%,但整体排名也大致在前十位之中。
此外,本次SDR重估也可能启动新的评价,如新的储备资产标准(RAC),按照新标准,人民币进入的挑战则更大。当然,评估所依赖的过去五年的历史数据与事实已经清楚呈现,技术性问题似乎已没有太多讨论的余地。反而,在笔者看来,此次决定人民币能否进入SDR篮子,主要看点在于政治博弈的结果。
实际上,经过过去五年全球金融与经济格局的变化,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表达了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质疑,人民币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给予重任,成为打破僵局、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从近期亚投行受到美国盟友的热烈反应来看,天平似乎已逐步向人民币倾斜。而在笔者看来,这或许将成为决策本次重估人民币能否成功进入SDR篮子最大的砝码。
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已远非中国ZF的一厢情愿
当然,尽管此次人民币加入SDR篮子的可能性加大,但在笔者看来,其意义绝不仅限于加入本身带来的好处。实际上,仅从SDR本身来看,由于其目前主要承担记账货币的职能,且仅限于ZF之间的使用,不能在部门和金融市场使用,SDR用途已明显受限。况且作为超主权货币,受制于内部政治博弈,其始终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如欧元的困境便是最好例证。
因此,在笔者看来人民币进入SDR更多的意义在于其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战略意义更为重要。包括对外方面,这代表着人民币地位的提升,有助于加速增强海外持有人民币的信心,提升人民币国际影响力并进一步加速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进程。
对内方面,则有望促进金融改革进程,加速人民币汇率改革、利率改革以及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与此同时,增强国内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与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正如IMF总裁拉加德所言,人民币进入SDR篮子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而最为重要的是,决策层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态度仍然坚定,从近期一系列高层会议上金融领导的表态来看,今年中国央行仍将立足于推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方面,如今贷款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唯有存款利率仍存在上浮限制。今年2月央行也曾借降息之际,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2倍扩大至1.3倍。结合近期央行表态,伴随今年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与相关配套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今年利率市场化将完成最后一跃,即取消存款利率浮动限制。
汇率改革方面,与美元高度相关的汇率制度也有望适时而变。其实,对于人民币与美元高度相关,加入SDR篮子的意义因此有限的观点,也不应一概否定,加强人民币浮动才是应对之法;此外,从内部诉求来看,近一段时间美元走强与避险资金回流美国,也导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态势加剧,外汇市场政策操作面临不小挑战。
离岸市场建设方面,一方面,我国香港作为最主要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已经发展迅速,包括当前香港资金池存款总量已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进入香港银行初步贸易结算交易的总金额超过5.07万亿元人民币,香港居民兑换人民币每日兑换上限的限制取消等等。另一方面,新加坡、伦敦、我国台湾等离岸人民币市场自2012年以来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德国、卢森堡、美国、加拿大也在努力争取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一个全球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网络初显雏形已经形成。
总之,伴随资本项目实现可兑换,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市场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日益发展,即人民币国际化四大支柱的协调推进,近几年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不小成效。更加值得欣慰的是,结合近期亚投行、“一带一路”战略受到热烈反响来看,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已远非中国ZF的一厢情愿,反而有了深刻的海外诉求。而正是由于海外力量的增大,不仅增加了此次人民币申请进入SDR货币篮子的可能性,更将水到渠成地推动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