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41 2
2015-04-21
第三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灭亡后“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是与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一脉相承的,是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得出的必然结论。这绝不像有些人所说的是可有可无,可对可错的设想。承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科学性,就必须同时承认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基本设想的科学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多部著作中多次提出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我们这里主要了解一下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依以建立的经济基础的基本设想 ,因为其它方面的设想不过是从这一设想得出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基本设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因此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消灭私有制”,建立全部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的“社会所有制”。

第二,在“社会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对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计划管理,即实行计划经济。同时消灭商品货币,消灭市场经济,实行产品经济。

第三,实行全社会范围内的、直接的按劳分配,即“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马恩选集》第一版第三卷89页)

以上三点构成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设想。“消灭私有制”,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依以建立的资本家所有制基础;就是要消灭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就是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建立“社会所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消灭周期性经济危机,消灭生产的无ZF状态,把生产力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同时就必然要消灭商品货币,消灭市场经济。在这样的计划经济基础上实行的必然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按劳分配。显而易见,上述三点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是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得出的唯一科学的结论。

当然,马克思对“未来社会”还有许多其它的设想,比如“消灭阶级和一切阶级差别”,“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国家将自行消亡”,“实现人类解放”,成为“自由的人”,等等,所有这些设想,全都是从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设想中引申出的设想,因于我们将要论述的问题无关,这里不加更多的罗列。

这里还有必要进一步了解马克思把“未来社会”划分为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三个阶段划分理论。不仅因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发展进程的基本设想,它描绘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而且是因为这一理论被从列宁以来的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视为进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视为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处于哪个阶段和应该怎样建设的基本理论依据。

如众所周知,马克思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过渡时期或称过渡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在很多场合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称之为“未来社会”,在很多场合马克思不加区别的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

“过渡时期”,是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得到明确论述的。在那里马克思、恩格斯谈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并且提出了十项过渡性措施。更全面、更明确的论述,是马克思在《1848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提出的,马克思写到:“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种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出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马恩选集》第一版第一卷466页)而一旦完成了上述任务,也就进入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划分,马克思只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进行过论述。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马克思认为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马恩选集》第一版第三卷89页)即还存在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力”。2、那时,“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它任何东西”,“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同上90页)也就是说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消灭了剥削,消灭了阶级,消灭了私有制。3、“原则与实践在这里已不再相互矛盾,而在商品交换时,等价物的交换只存在于平均数中,并不存在于每个各别场合。”(同上90页)即消灭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现了计划生产。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力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同上91页)

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这些设想全都适应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即适应于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同时灭亡的情况。因为这时已经具备了在消灭资本主义的同时消灭市场经济的条件。但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所有设想全都不适应于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因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面对的情况是,在消灭资本主义后还必须保留市场经济、继续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情况。在消灭资本主义后,还必须继续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点是从马克思以来的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不曾想到的。以消灭市场经济开始计划经济的发展为任务的社会主义,与还必须以继续发展市场经济为任务的社会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社会主义。而我们的问题正在于,我们是在实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后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却一直在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实现后,才可能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原则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幻想把未来才能建立的社会主义在今天就立即建成。这就是造成所有当代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全都走向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在马克思所有的著作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未来社会”还将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论述,找不到丝毫关于“未来社会”还将发展市场经济的论述。这也就是说,在马克思那里就根本不存在对第一种设想实现后,“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和怎样建设这时的“未来社会”的一丝一毫的设想。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胜利后三个阶段划分的理论,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关于马克思从未对他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的“未来社会”做过设想的结论。因为这里也根本没有商品货币存在的余地,根本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余地,根本没有发展市场经济的余地。即使是在过渡时期,我们看到的也全是要消灭商品货币,消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马克思提出的过渡时期的任务,“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消灭和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改变由这种社会关系产生出的一切观念”,也还根本不可能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立即实行。因而,马克思设想的“过渡阶段”,也绝不是他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的过渡阶段。马克思从来没有设想过还存在商品货币的“未来社会”,从来没有设想过还将发展市场经济的“未来社会”。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马克思三个阶段划分的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对于马克思第二种设想实现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没有发现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实事上包含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设想,他把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设想等同看待了,因此他只对资本主义灭亡后的“未来社会”做了一种设想,因此他也根本没有想到,他对“未来社会”的全部设想,根本不适应于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但是,这一点丝毫不影响,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理论的科学性,只是说明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还存在一个空白,一个关于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将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空白。这也是造成我们今天仍在经常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今天只所以仍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因为这一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没有现成答案,这样的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一直是一个空白。

马克思之所以没有发现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实事上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设想,是因为他把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等同看待了。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随着现代大工业的产生,机器的使用,市场的扩大而产生的,是取代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的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把一切产品都变成了商品,把商品交换的原则扩大到一切领域。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能够明确看到,资本主义的产生过程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生过程。因为正是这个过程,实现了资源配置从生产资料所有者依据自身需求进行配置,转变为生产资料所有者依据市场需求(他人的需求)进行配置,正是这个过程实现了人类社会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进入到市场经济阶段,正是这个过程开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在历史上和在理论上都是同时产生的,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最初的、自发产生的存在形式。       没有人有权指责马克思为什么会犯下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错误,因为在马克思那个时代,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唯一的存在形式,而且是从封建社会自发产生的、必然产生的唯一形式。就是在今天,我们也不能说,马克思把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等同看待就是一个错误,因为至今,我们也不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很好地证明,市场经济能够存在另一个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形式。如果市场经济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它的社会主义发展形式,如果市场经济就只存在资本主义一种形式,那么资本主义就等同于市场经济。

因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等同看待了,所以他才把资本主义的灭亡与市场经济的灭亡等同看待;所以他才没有设想过还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所以在他看来就根本不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设想;所以在他看来不管资本主义在哪种情况下灭亡都必然建立他设想的“未来社会”,即建立既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消灭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才能得出结论说: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存在一个关于怎样建设还要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的空白。

即使存在一个这样的空白,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至今依然闪耀着人类智慧的最灿烂光辉,它的科学性至今依然无可置疑,它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不仅已经被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所证实,而且一直在被资本主义至今的发展所不断证实。

第二章   当代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这里说的当代社会主义,指的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至今仍在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这里说的当代社会主义革命,指的是无产阶级为夺取政权进行的革命;这里说的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指的是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就是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无产阶级从《宣言》发表到俄国“十月革命”进行了几十年与资产阶级的艰苦卓绝的阶级斗争,最终取得了世界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指导、带动了东欧和亚洲等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形成了世界上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歪理邪说试图阻止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就有蒲鲁东、拉萨尔、杜林等人在试图否定、篡改、歪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已经给予了严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各种否定、怀疑、修正也从未消失。这里影响最大的是,一、在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能否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争论;二、“一国胜利论”与“多国胜利论”的争论;三、在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是否应当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争论;四、无产阶级革命是走暴力革命道路,还是走议会道路的争论。这四个方面的争论,对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至今也不能说这四个方面的争论已经完全终结。所以,这里有必要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和评论。

一、在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首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在认真研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得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的结论。列宁在深入研究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帝国主义新阶段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列宁新理论的最早表述见于1915年8月写成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他写到:‘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在这里,列宁只是把一国革命作为一种可能性提出来。在1916年8月写成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列宁进一步说明了他的一国革命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1917年4月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列宁更加明确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可能性。”(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版91页)

                在一国胜利论的指导下,列宁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准备,并最终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领带动了东欧国家、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等的无产阶级革命,在世界上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开辟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的纪元。只是,我们在高度评价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时,也不要忘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首先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胜利,其实就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应有之义,就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本身就包含着,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已经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的桎梏,生产力就提出了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的要求,这时如果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夺取了国家政权,就必然要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结论。当代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的胜利,都是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在实践中的胜利。列宁也只是把马克思的这一设想运用在具体的实践中。然而,由于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明确认识到这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一种设想,马克思从他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后必然走向灭亡的第二种设想得出了多国胜利论的结论,列宁纠正了在资本主义还没有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多国胜利论的错误,用一国胜利论把马克思的第一种设想变成了现实,同时也终结了在落后国家能否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争论,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的科学性。

               从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我们能够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 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的胜利,它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变成了现实。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纠正,就是许多人引用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来证明马克思曾经想到过在落后国家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针对俄国在“土地公社所有制”基础上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种特殊的设想,与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没有直接联系,不能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在落后国家实现的必然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4-21 11:12:53
“承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科学性,就必须同时承认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基本设想的科学性。”——————这是你承认不承认的事吗?人类社会必然按照其规律不断的向前发展。资本主义本事按照其自然规律一路发展到今天的。他会灭亡吗?马克思是怎么论述他会灭亡的?是自然消亡还是使用暴力推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1 13:28:45
资本主义最终会自然消亡的,和私有制一样,因为人类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共产主义也只是进入新社会的开端而不是终结,所有制(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