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913 0
2015-04-21
二、  关于“一国胜利论”与“多国胜利论”的争论

“多国胜利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观点,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写到:“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几十年后,列宁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提出了“一国胜利论”,他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写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国的胜利,似乎是用实践终止了“一国胜利论”与“多国胜利论”的争论。然而问题又绝非如此简单。马克思的“多国胜利论”是与他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密切相关的。由于马克思没有认识到他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事实上包含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设想,由于马克思更倾向于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导致的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即他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他由此得出“多国胜利论”的结论。这一点从马克思多次论及资本集中和垄断、世界市场形成、生产力高度发展,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条件,以及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可以得到印证。马克思实事上更认可他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或者说在马克思看来这就是他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做出的唯一设想。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各国人民日益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在世界市场上资本集中和垄断的高度发展,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因此无产阶级的胜利必将是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同时发生,“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见《共产党宣言》)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来看,“多国胜利论”是完全正确的,是资本主义全面走向灭亡的必然。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一直是在印证“多国胜利论”的科学性,而毫无否定其的迹象。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最伟大的意义在于开创了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时代。但是,“一国胜利论”其实只是进一步论证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帝国主义时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的科学性,即论证了在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后,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并且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变成了现实,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第一种设想的科学性。列宁同马克思一样,他也没有发现这只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他只是从帝国主义的时代的特征出发得出了社会主义只能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结论。由于列宁也没有认识到“一国胜利论”其实只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第一种设想的应有之意,他也象马克思那样没有想到,这时将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完全不同与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

“一国胜利论”和“多国胜利论”都是正确的,它们都来源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都是这一理论的应有之意。只是它们分别适用于资本主义灭亡的不同情况,分别适用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和第二种设想。

三、  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争论

社会民主主义(冷战前更多的称为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思潮和运动之一。社会民主主义是从科学社会主义中分化出来的,伯恩斯坦可以说是社会民主主义的鼻祖。伯恩斯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创立了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体系。他的理论至今依然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

伯恩斯坦曾经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在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做出过很大贡献,被恩格斯称之为党的“真珠子”。但在十九世纪末,看到资本主义经历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并没有象马克思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后,产生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怀疑,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创立了一整套影响至今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

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也是当代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从我们的分析能够看出,伯恩斯坦们提出的所有对马克思主义的非难,全都是由于根本不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提出了两种设想,而只对第二种设想实现后的“未来社会”做出过设想。

第一,伯恩斯坦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灭亡预计的过于乐观,资本主义还有很长的寿命。在1899年的代表作《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核心思想用伯恩斯坦的话说就是:我们必须预计到现存社会制度有比过去所假定的更长的寿命和更强的伸缩性,并且按照这一预计来开展我们的斗争实践。”(郑易平《伯恩斯坦》云南教育出版社第15页)这一论点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已经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生产力已经提出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伯恩斯坦是在想,让资本主义发展到马克思的第二种设想的条件成熟时再消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在为资本主义辩护,否定无产阶级在当时就应该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第二、伯恩斯坦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通过议会道路进入社会主义。在马克思所处的欧洲时代和列宁所处的俄国时代,以及中国所处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消灭资本主义是唯一的选择,实践也证明,不然的话,无产阶级革命是会被资产阶级用暴力镇压下去的。面对资产阶级的暴力,无产阶级只能用暴力来反抗。当然,在进入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时期,在生产力为实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创造条件时,反对暴力,通过议会道路进入社会主义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但这绝不能成为反对在马克思第一种设想的情况下,用革命的暴力夺取政权的理由。

第三、伯恩斯坦用社会民主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其实,在伯恩斯坦提出这一问题前,社会民主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代名词。他用强调民主,反对暴力来理解社会民主主义。他忘记了,以马克思那里,民主一直是社会主义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是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那里,还必须通过一个对反革命的严厉镇压的阶段才能实现民主;而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那里,民主已经是当然之意。

伯恩斯坦和社会民主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否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即在资本主义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后,在生产力已经提出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只承认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后的必然灭亡,即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因此他们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继续发展生产力,主张无产阶级只去争取眼前利益,主张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尽管为改善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做出了很大贡献,尽管为最终实现马克思第二种设想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但也帮助了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维持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了在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下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的可能性。社会民主主义并没有因为它反对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壮大,同样受到资产阶级的严厉打击,面对资产阶级的打击,他们中的很多人彻底放弃了对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的信奉,转而走上了更加没有出路的所谓“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在历史上的一些“进步作用”,是顺应资产阶级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更加发挥无产阶级作用,等等,不得不做出的让步。对于建立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而言,社会民主主义起着帮助资产阶级巩固统治的作用,是一种历史的反动。

     四、暴力革命与议会道路的争论

     其实我们在回答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争论时,已经回答了这一问题。只是因为,这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才再次单独提出来。是通过暴力革命,还是通过议会道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胜利,都是有前提条件的。暴力革命是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在上个世纪前半叶实现时,唯一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途径,在这里要想不通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你死我活的暴力斗争,资产阶级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的;而议会道路现在看来应该是马克思第二种设想实现时的最佳途径,在这里资本主义代表的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如果再搞暴力革命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和平进入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的条件已经成熟起来。

    在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上的各种争论,全都源于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两种设想的不理解,源于把马克思的两种设想混为一谈,源于把马克思对只有第二种设想实现后才能实行的“未来社会,等同于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实现后也能实行的“未来社会”。

     第二节  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和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就将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这本来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但是,由于马克思只对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二种设想实现后的“未来社会”做出过设想,而根本没有对他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的“未来社会”做过任何设想;由于当代社会主义全都是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这样的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是一个未曾涉及的空白;更是由于从列宁以来的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们,一直误认为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将建立的社会主义也是只有在马克思第二种设想实现后才能建立的“未来社会”。因此一直是在以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来指导当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这种以未来社会主义的原则指导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造成了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混乱,造成了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出现挫折、失误以至于当代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全面失败。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直到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总体上说就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和胜利后的短时期内,一直认为将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即马克思第二种设想实现后的“未来社会”。“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极其困难的时候就立即着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方面在当时确有其必要性,“战时的非常措施,不仅保证了红军的给养,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有力的领导,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投机活动,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生产和生活制度。”(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版95页);但另一方面,立即实行“把一切生产资料转归全体人民所有”、着手消灭“商品经济”、对生产实行“计算和监督”、对生活资料实行“配给制”等等,都表明列宁是试图立即开始向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过渡。只是,很快列宁就在建设的实践中发现,要想立即向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能的。他指出:“实行粮食征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是犯了错误,干了蠢事,是企图在一个小农国家直接过渡,脱离了农民经济的常规。”还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严重的多,重大的多,危险的多。’”(转引自高放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版第95页)由此列宁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他提出:“我们在剥夺了地主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列宁选集》第二版第四卷142页)还不能采取“直接”的方法,而只能采取“迂回”的方法,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说:“由租让制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种大生产形式向另一种大生产形式的过渡。由小业主合作社向社会主义过渡是由小生产向大生产过渡。”(《列宁选集》第二版第四卷523页)同时还实行了多种保留商品经济原则的政策,如征收粮食税、在国营企业实行“商业化原则”,允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等等。“新经济政策”表明从列宁就开始了,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开始了填补马克思未曾设想过的在资本主义没有经过高度发展的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怎样建设“未来社会”的空白。“新经济政策”展示了列宁的天才思想,最重要的是他提出的保留商品贸易和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把当代社会主义与马克思设想的消灭商品货币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由于列宁去世过早,他关于初级形式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没有能够完全展开,他希望做为长期政策坚持的“新经济政策”也没有长期坚持下来。

斯大林没有继承列宁“初级形式社会主义”和只能“迂回”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而是重新回到了按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指导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老路上。“斯大林战胜党内三个反对派后,随即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完全改变了列宁开创的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性的模式,形成了后人所称的稳定性的斯大林模式,即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版105页)到了1936年,在《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斯大林列举了如下理由:1、社会主义的生产形式现在是我国工业中独立统治的体系,资本主义已经从我国工业范围中完全驱逐出去了;2、在农业方面,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械化的、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即无所不包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体系;3、现在全部商业流转,都掌握在国家、合作社和集体农庄手中,没有投机者和资本家参加的商业,已经产生了而且发展了;4、人剥削人的现象已被铲除和消灭,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已经确立而成为我们苏联社会不可动摇的基础。最后他得出结论:“我们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在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斯大林选集》下卷392-393、399页)显然,斯大林在当代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把他的成功等同于基本建成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显然是一个错误,还存在阶级差别,存在城乡差别,存在商品货币,怎么能说基本建成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呢?斯大林完全是在按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进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只是把马克思的设想与当时的实际有所结合,既歪曲了马克思的设想,又走上了一条最终导致失败的路。这就象是要爬到山顶,本来只有一条盘山路,却非要直接向上爬,一时也能爬的很快很高,但最终在绝壁面前还是无路可走一样。

毛泽东基本上和斯大林走着一样的路,建立了国有和集体两大公有制体系,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了几乎无所不包的计划管理,最大限度的限制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一“资产阶级法权”,在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斯大林不同,毛泽东并不认为取得这样的成就就等于建成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但是他又解释不了如果这样还不能说进入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那么这时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呢?于是,他把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理解为“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时期”,即把社会主义也包含在了过渡时期,认为还处在这样的“过渡时期”,并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这固然解释了这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但又歪曲了马克思对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的认识。毛泽东的这一矛盾也反映了他并不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实事上做出过两种设想,和马克思并没有对他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的“未来社会”做出过设想,在马克思第一种设想实现后,按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建设社会主义是根本走不通的。

其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南斯拉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全都是在按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所谓苏联模式,就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模式,就是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第一种设想实现后,却在按马克思对只有第二种设想实现后才能实现的“未来社会”的设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形成的模式。按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进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就必然要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立即把全部或大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立即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立即着手消灭或限制商品生产和交换,这就造成在本应发展市场经济时却在阻碍和消灭市场经济,这种做法尽管在小农经济向大生产经济过渡时可以取得重大成就,但对大生产经济的继续发展却造成严重阻碍,造成对市场经济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的严重破坏。这就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走向全面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