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生产者剩余_生产者剩余概念及实例分析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指卖者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生产者剩余等于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给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们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数量。从几何的角度看,它等于价格曲线之下、供给曲线之上的区域。
简单的来说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就是指卖者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得到的价格减去卖者的成本。如电影公司提供一部电影的成本是10元,可票价是40元,那么生产者剩余就是30元。
生产者剩余等于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给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们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数量,是生产者的所得大于其边际成本的部分。因为生产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成本定所有商品的价格,在这最后一个商品以前的商品的边际成本都低于最后一个商品(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生产者的边际利润=边际成本时能取得私人部门利润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此低于部分就是生产者的额外收入。从几何的角度看,它等于价格曲线之下、供给曲线之上的区域。通俗地讲,就是生产者的会计利润。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收入-卖者的实际成本
当我们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剩余加在一起时,可以得出:
总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买者的实际支付+卖者得到的收入-卖者的实际成本
由于买者实际支付的等于卖者实际得到的,二者互相抵消,就可以简写为:
总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卖者的实际成本
生产者剩余实例分析:
已知厂商从事生产或经营,总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保证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要使MR=MC,只要MR>MC,厂商就是有利的。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里,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从而边际利润等于产品价格(MR=P),因此只要价格P高于边际成本MC,厂商进行生产,就可以得到生产者剩余。此时厂商实际接受的总价格或总支付就是价格线以下的总收益,而厂商愿意接受的最小总价格或总支付便是边际成本线以下的总边际成本。用图形来表示,则价格直线和边际成本曲线所围成的面积即为生产者剩余,如图(a)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所示。
在短期里,生产者剩余还可以用厂商的总收益与总可变成本的差额来衡量。因为在短期里,厂商的固定成本是无法改变的,总边际成本必然等于总可变成本。当产量为1时,可变成本即是边际成本,即VC(1)=MC(1),当产量为2时,VC(2)=MC(1)Ⅵ形(2),以此类推,比(Q)=MC(1)+MC(2)+…+MC(Q)。表明可变成本可以用边际成本曲线与横轴之间的面积来表示。此外在短期里厂商无论生产还是不生产,固定成本都是要支付的,实际上只要价格高于可变成本,厂商生产就是有利的。这时继续生产不仅能收回全部的可变成本,还能够补偿一部分固定成本,可以减少损失;若厂商不生产,将损失全部的固定成本。所以上图(b)中阴影矩形CPEB的面积便是生产者剩余,它等于总收益减去总可变成本。
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这两个概念在经济效率分析、财政政策分析、福利分析方面是十分实用的工具。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flyzhigengbird 发表于 2015-4-25 17:22 
讲得很清楚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