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生产者剩余的具体计算
在上课时,老师讲到完全竞争厂商的生产者剩余:用实际价格围成的矩形减去SMC的积分。
可是,同样一个学院的另外一个老师讲:生产者剩余不能直接这样算,因为SMC不代表供给曲线,只有在P》AVC时才可以这样计算,实际中应该分两段计算:一段是P>AVC时,用实际价格围成的矩形减去SMC的积分。另外一段是实际收益减去VC
请问到底哪一种更准确?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第二种的正确
我觉得是第一种正确啊
竞争性厂商均衡情况下价格一定位于AVC以上。在产量处于VAC最低点对应产量之前,MC成本曲线仍然反映边际成本啊。比方说一个工厂均衡生产量是10,而VAC最低点对应产量是5,我在5以前的生产的边际成本怎么会变为最低平均可变成本?
生我在5以前的生产的边际成本怎么会变为最低平均可变成本?
不是最低平均可变成本,而是总可变成本,是在最低平均可变成本之前用总收益减总可变成本得出的,因为厂商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是在AVC上,查看生产者的剩余。
很好的题目,为什么没人讨论?
以上是个人见解,希望大家批评
啊 我没有看清楼主说的是完全竞争市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楼上所说
那其他市场呢?应该是价格线与边际成本曲线之间的面积把
按照6楼的观点:第二种解释是错误的
定义生产者剩余:好象是实际接受的支付减去意愿接受的支付。
关键的是意愿接受的支付是SMC,还是供给曲线
高鸿业书上的计算公式看不懂啊,Q点在图6-8上并没标注,而且(OPo-OH)*OQ + OPo*QQo是啥啊?
请指教!
高 的书上有一些打印错误,但应该能自己识别出来。
十分赞同9楼的“最终解释”,没有供给曲线了(P《AVC)何来剩余价值的计算?
可以参考范里安的《现代观点》
虽然生产者剩余并不是厂商的实际所得.但是生产者剩余的定义是关系到供给曲线的,所以供给曲线的存在是基础,而供给曲线并不全是smc,而是SMC的一段.由此看来第二种方法是对的.
到底有没有高手讲得更清晰?
直觉告诉我们第一种解释似乎合理,好象第二种在计算时不好明确,因为当价格低于AVC时,此时的剩余无法计算。
我的个人感觉:好象高的书上是简化分析了
那你的观点是什么
补一句
我们在分析征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时,好象测度生产者剩余的计算:即用总收益减去供给曲线的积分,这好象与高的书上关于生产者剩余的计算有冲突
完全竞争厂商的生产者剩余有3种计算办法:
1。利润+不变成本
2。价格矩形-SMC下面的面积(SMC的积分);这和1其实是一样的,因为SMC的积分=可变成本,收益-可变成本=利润+不变成本
3。厂商供给曲线左边的部分。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供给曲线为 P=MC (P>AVC),Q=0(P<AVC)
还请各位前辈能好好的解释清楚啊!
在高的教材上面说生产者剩余就是市场价格以下供给曲线以上的部分,而在计算的时候,就直接把SMC曲线整个当作供给曲线来计算的,在前面的内容中明确的说,只有在最低点以上的部分才是供给曲线,这不是前后相互矛盾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