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期刊都声称不看作者背景、只看文章质量,实行所谓的匿名审稿。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有的原本不给发的文章,加上导师的署名就愿意发了呢?对于挑战知名学者的知名理论的文章,期刊为什么会担忧得罪被点名的知名学者,以文章深度不够为名退稿?这样,是不是说,评论性文章只能是名人与名人之间的交锋?如果是这样,初出茅庐的青椒如何开创新天地?是不是要等到老家伙们退位了,才有机会?或者说,由大牛一手提携上来?
我觉得楼主的疑问很好。
不能排除以下可能:大家通常就是搞小圈子,官大表准,远近亲疏。
同样,也完全存在以下可能:青年人初出茅庐,不如名人老人成熟,青年人出错的概率更大更多。
2种可能都存在。
其中,一种是错误的,搞远近亲疏,另一种是正确的,青年人的论文就是不成熟,积累少,水平低。
--------那么,2种可能相加,迭加,导致了一种普遍的必然结果:歧视青年人的倾向普遍存在。
那么,歧视青年人(即便这往往是正确的,即,青年人确实不成熟),对整个中国的科研教育来说,整体长期来看,却是一种恶果,是严重拖后腿的。
整体长期来看,西方是稳步前进,而我们呢,是拖步前进。
------好在我们的人数多,学者学生的基数大,虽然是粗放管理,偶然也有冒尖的。
45岁以下的学者学生,讲师、博士生以下的人,应该能占整个教育科研队伍的至少一半。
------我建议,每个学术期刊,每年得拿出一半的版面,硬性规定给予45岁以下的人,给予讲师、博士生以下的人,专门发表这些年轻人的论文。其中,顶级期刊可以降低到45%。
----------具体来说,就是给予讲师、博士、硕士、博士生、硕士生,且年龄小于等于45周岁,以收稿时计算。并且,不准导师、名人等挂名,必须是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