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吴晓波先生关于中国游客热衷于购买日本马桶盖的那篇文章秒刷了朋友圈,关于马桶盖的讨论还在延续,似乎不会轻易罢休。
后来谈到这篇引起风波的文章,吴晓波称是一场意外。“我认为各种争论,还是缘于大家对中国制造的关注。”他说。
“过去二十多年里,我一直在制造界行走,我的企业家朋友中大半为制造业者,我眼睁睁的看他们“嚣张”了二十年,而今却终于陷入前所未见的痛苦和彷徨。”吴晓波所谓痛苦之一,是成本优势的丧失;痛苦之二,是渠道优势的瓦解;痛苦之三,是“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
“我们之前三十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低成本的优势。但随着企业用工成本的日益提高,中国制造过去的竞争优势正在消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黄益平分析称。《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在2019年将分别达到越南劳动力成本的177%及印度的218%。
这种成本结构的变化,至少带来两大影响: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迫使中国企业走出去,在东南亚或是中国西部建设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但又要求尽可能降低供应成本,这就需要企业改变自身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
对此,不管是制造企业迁往内陆中西部省份,还是在劳动力成本更具优势的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开设工厂,都将对供应链设施能力和灵活性产生更大的依赖。
对于寻求转型升级的企业,供应链筹划在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都非常重要。筹划供应链的过程,能够帮助企业发现哪些成本是不必要的,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选择错误的供应链服务商,意味着制造企业在成本这一环节就失去了竞争力。
中国知名流通经济学家丁俊发举例说,中国制造业每年要付的物流费用,外包占到了60%多;而采购代理与场内物流,作为制造业的核心部分,很多还没有引入第三方物流。
这意味着什么?他列出了一组国内外制造业的数据来对比:譬如国内制造业的工业储存率高达9.5%,西方发达国家不超过5%,平均在3%多;又如制造业的物流费用,制造业每销售100元的产品,在中国它的物流成本是9.2元,在日本则是4.7元,几乎相差一倍。
而那些读到《去日本买只马桶盖》这样的文章,担忧自己与公司未来处境的制造企业经营者们,恐怕早已开始着手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物流供应商了。(源于千人智库,eww150505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