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_清华大学THU_Tsinghua_清华
为什么清华大学简称THU?
T和U可以理解,但是H怎么来的?老式的韦氏读音,这是弱国时期的称呼,但是历史比较悠久,而且清华又是名校,所以,以就一直沿用改名。像老式的Peking,也就是北京,现在已经不用了,首都啊,多没面子。H即Tsinghua university 中的华,Tsinghua university THU H是华
.
清华 -北京清华大学的简称(介绍)
清华 -北京清华大学的简称
北京清华大学的简称
清华 即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英语: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THU),旧称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4月26日,是一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的公立高等院校。最初为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留美预备学校“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1925年始设大学部。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文、法、理、农、航天等院系外迁,吸纳外校工科,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在土木、水利、计算机、核能等领域贡献卓越,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后,逐步恢复理科、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学科。是985工程、211工程高等院校。
主要院系
工商学院、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
简称
清华(THU或Tsinghua)
国家重点学科
37个
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硕士点
253个
创办时间
1911年4月26日
类别
公立大学
院士
71人
学校类型
工科
主要奖项
10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
主管部门
教育部
学校属性
985工程,211工程
现任校长
陈吉宁
知名校友
胡锦涛,朱镕基,习近平,钱三强
中文名
清华大学
外文名
TsinghuaUniversity
博士后流动站
37个
世界排名
47(2011)
亚洲排名
16(2011)
目标定位
创“世界一流大学”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北京
性质类别:理工类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政编码: 100084
学院简介
清华大学(英语;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是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法学、医学、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都是它的强项,学术实力居全国高校之首(QS发布的学术排名全国第一),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顶级名校,是九校联盟(C9)的成员。清华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2010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6000余亩,位于皇家园林清华园,清朝康熙年间称熙春园。雍正、乾隆、咸丰先后居住于此,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清华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2013年4月,清华在校学生37650名,其中本科生14943名,硕士生14899名,校容校貌博士生7808名,有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2263名。学校拥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5个;本科专业66个;清华大学共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7个。
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清华园大礼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风雨中挺立数十载,上面刻着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清华校园按照南门主路(学堂路)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中心景观,图书馆(一、二、三期工程)、科学馆、清华学堂、同方部、西体育馆及理学院等建筑分布其间,原王府庭园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园遗址)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东区则以1950年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以及建筑馆、明理楼、经管学院、逸夫科技馆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
在清华二校门北边小山下,有一块被清华校友称为“清华第一碑”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这是当年的国学研究院师生为了纪念王国维而立的,碑铭上陈寅恪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华学人精神的写照。
3 历史沿革编辑本段
1909~1910年
1909年:游美学务处在北京设立,同时开始筹建附设肄业馆,总办周自齐,招考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录取梅贻琦等。
1910年:招考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生,录取竺可桢、赵元任等。
1911~1948年
1911年:游美肄业馆更名清华学堂,并首次开学,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
同年开办清华国学研究院,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国学大师,这在中国教育界,可以说是一件创举。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
1929年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1932年设工学院,1933年开始招考留美公费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设农学院。
1949~1977年
1949年后,校长梅贻琦等人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清华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华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的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离该校而划归北京大学等校,同时吸收国内其他高校的工科院系,使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做法现为多数校友及学术界、教育界强烈否定。
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清华百年校园图集(29张)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他提出“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口号,激励清华人至今。
1952年,清华着手进行“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的教学改革,按计划培养技术人才,从学分制转为学年制,学制延长,建立教学大纲,翻译大量苏联教材,加强基础课,聘请苏联专家讲学。
1955年,梅贻琦在新竹主持国立清华大学在台复校,沿用原校名,并增设实验核物理、放射性稀有元素工艺学等新技术专业。
1958年后,开展教育领域“大跃进”。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勤工俭学、教育支援农业,清华师生承担了密云水库、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实践工作。
1970年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
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1984年设立研究生院, 成立经济管理学院。
1985年复建理学院,建立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成立建筑学院。
1993年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96年成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成立土木水利学院 成立公共管理学院。
2001年成立医学院。
2002年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3年401医院和402医院并入清华大学成为附属医院(华信医院和玉泉医院)。
2004年成立航天航空学院。
200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08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9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2011年成立环境学院, 建校100周年,两岸清华(清华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大学共同举办“百年校庆”的相关活动。
2012年, 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并入清华大学,成立五道口金融学院
校容校貌
近春园
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做皇子时的旧居,原为康熙皇帝的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属于“圆明五园”之一。
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
近春园遗址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以东称清华园,清华园赐五皇子奕综,近春园四皇子赐奕詝,俗称为“四爷园”(清华大学苗日新老师查阅史料后提出当时西部称“春泽园”,而东部称“涵德园”,清华园赐惇亲王绵恺,近春园赐瑞亲王绵忻。《清华园风物志》作者黄延复也认为“四爷”指绵忻而非奕詝)。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得以幸免。同治时拟重修圆明园,但由于经费不足以支付从新疆运送材料的运费,决定拆毁近春园,将石材用于圆明园的修缮[2]。但拆毁近春园后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国力衰微,重修圆明园计划被搁置,从此近春园沦为“荒岛”达120余年。
1913年近春园并入清华大学校区,统称清华园(在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时代,近春园原本不是清华园的一部分)。此一景点在清华校内常被称作荒岛或荷塘,1979年清华大学重修荒岛上原有的建筑,成为近春园遗址公园,现常作为校内师生员工休闲的场所。
园林景观
近春园荷塘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朱自清教授的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就是指这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
近春园景点的核心景观是被一诺大荷塘包围的一座岛,此岛在西北侧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岛东南侧另有一短桥“莲桥”。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建有“荷塘月色亭”、纪念吴晗先生的“晗亭”与吴晗先生雕像,并有近春园遗址纪念石碑。岛上还陈列着1979年重修荒岛时发掘出的少量近春园残垣与残存的石窗与门券。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临漪榭”,是仿原有同名建筑旧制修复,按清宫法式,歇山起脊,金线苏彩,也是近春园内唯一象征性的遗址修复。
荷塘月色
近春园荷塘因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而闻名,1927年夏,居于附近的朱自清先生漫步于荷塘西北角,写下《荷塘月色》一文。如今岛上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亭内有朱自清先生手迹。但许多人常将“水木清华”处的荷塘误认为是《荷塘月色》中的荷塘,这也是“清华四怪”之一:“两处荷塘争月色”。荷塘月色亭
“荷塘月色”亭建成后,金德年教授受清华大学校办委托为其书写匾额。金教授经过几天的努力书写了若干“荷塘月色”匾名,但总觉得不是很满意,无法跟大师的为人、学识和境界相匹配,也无法融入荷塘月色的迷人景致和醉人意境,最后决定通过校史馆查找朱自清先生当年的笔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存世稀少的朱先生不同时期手稿中发现了“荷”“塘”“月”“色”四个蝇头小字。金教授如获至宝,通过分析“荷”“塘”“月”“色”四个字的笔法、自清先生运笔规律和书写习惯,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创作成功,使得今人得见朱先生一气呵成、清美隽秀、挺拔有力、字如其人的 “荷塘月色”四个黑地金字。这种以文章篇名建亭制匾的事例,在我国近现代还不多见。
临漪榭
临漪榭是清华大学近春园岛上最大的建筑群。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而后慈禧太后下令兴土木修新园,因急需建筑材料,就下令拆除了临漪榭等建筑。1979年清华大学开始重修荒岛上原有的建筑,临漪榭现常作为校内师生员工休闲的场所。《临漪榭》匾额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金德年教授题写
5 历任领导编辑本段
[2]姓 名职 务任 期(新中国)姓名职 务任 期(新中国前)
陈吉宁 校长 2012.1~至今 冯友兰 校务会议主席 1948.12-1949.5
胡和平 党委书记 2008.12~至今 梅贻琦 校长 1946.10~1948.12
顾秉林 校长 2003.4~2012.1 常务会主席 1946.10~1948.12
陈希 党委书记 2002.2~2008.12 梅贻琦 清华校长 1938.5~1946.5
王大中 校长 1994.1~2003.4 梅贻琦 校长 1931.12~1937.8
贺美英 党委书记 1995.9~2002.2 吴南轩 校长 1931.4~1931.6
方惠坚 党委书记 1988.9~1995.9 罗家伦 校长 1928.8~1930.5
张孝文 校长 1988.10~1994.1 温应星 校长 1928.4~1928.6
李传信 党委书记 1984.2~1988.9 曹云祥 校长 1922.4~1927.12
高景德 校长 1983.5~1988.10 金邦正 校长 1920.9~1921.10
林克 党委书记 1982.7~1984.2 张煜全 校长 1918.7~1920.1
刘达 党委书记 1977.4~1982.7 周诒春 校长 1913.10~1918.1
校长 1978.6~1983.5 唐国安 校长 1912.10~1913.8
蒋南翔 校长 1952.11~1966.6 唐国安 监督 1912.4~1912.10
党委书记 1956.5~1966.6 周自齐 监督 1911.2~1912.4[28]
袁永熙 党委书记 1953.9~1956.5
刘仙洲 院系委会主任 1952.6~1952.9
何东昌 党委书记 1950.3~1953.9
叶企孙 校务任委员 1949.5~1952.6
彭佩云 党总支书记 1949.3~1950.3
师资力量
截至2011年12月,该校有教师3133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1840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277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319人,教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图灵奖获得者1名,诺贝尔奖得主名誉教授1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4名,
15名教授荣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8人,100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1人入选讲座教授,14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入选者55人,国家863计划各领域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
清华大学培育和凝聚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学校遵循“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针,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内外选聘优秀人才,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高。
截至2010年,学校有50多位当选为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学术权威机构院士,其中有美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工程院院士11人,俄罗斯国家院士11人,法兰西学院院士2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院士、瑞士技术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共9人,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1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7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2人,以及国际科学院院士和国际能源科学院院士各1人。
学校设施
清华大学校园基本为一个整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与北五环之间,东临地铁13号线,西临北大、圆明园。此外核研院(北京昌平)、深圳研究生院、附属医院以及少量疗养所、教工住宅位于校本部之外。
截至2009年,校园总占地面积392.4公顷(校本部306.0公顷,不含附属医院),总建筑面积198.1万平方米,为中国大陆高校最大的校园之一。校园绿化率54.8%,拥有树木1152种,其中乔木4.5万株,灌木18.8万株,百岁以上古树240棵。公共教室面积5.3万平方米,教室276间。学生公寓共45万平方米,1.39万间。
学生文化活动中心面积4000多平方米,
设有音乐、美术及舞蹈教室,展览厅、报告厅、表演厅,以及40多间琴房,各种文艺社团都在此活动。
综合体育中心面积约12600平方米,可容纳约5000观众,用于体育比赛、大型演出、集会和体育课,并为学校体育代表队的训练和学生日常锻炼提供场所。
论文著作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该校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连续17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被《科学技术会议索引》(ISTP)收录论文数,连续22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被《科学引文索引》(SCI 网络版)收录论文,在数量保持稳定的同时,质量有稳步提升,SCI论文被引用篇数及被引用次数继续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该校2009年度国际论文被引用3766篇,共计13314次,被网络版《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总数为2758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的论文数3431篇,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的论文1377篇,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为83篇。
2009年该校共发表各类学术著作165部,2010年该校共发表各类学术著作138部。2009年该校共出版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268部,2010年该校共出版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261部.
《清华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世界建筑》:国家一级杂志和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
《装饰》:国内艺术设计类唯一的核心期刊。
《清华法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法学》编辑部编辑,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望。
校花
清华以紫荆和丁香为自己的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组成,以紫色为主。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
校训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
以儒家经典《周易》“乾”、“坤”二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壮观瞻,同时期产生的校徽中也已有此八字。
清华精神
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在纪念90周年校庆期间,全校开展了整整一年的“清华精神”大讨日晷——行胜于言[85]论,一般认为清华精神包括“爱国奉献”、“严谨求实”、“勇于求新”、“追求卓越”、“团队精神”、“世界眼光”等方面。清华校长顾秉林在2003年任职致词中正式提到清华精神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校风
行胜于言
该四字来源于1920级毕业纪念物——位于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上的铭言。
学风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
清华生源
1999年至2006年,录取的各省状元分别为38、39、39、28、28、33、32、31人,总计268人(全国75%的理科状元进了清华),清华各省市的文科录取分数线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在文科招生的绝大多数省份分数线均是第一或者第二,历年国家理科实验班学生,国际数、理、化、生和信息等国际竞赛奖牌得主也多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2009年高考招生中,清华大学的文理科生源质量继续保持优势。除西藏以外的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理科前10名考生中,有210余人被清华录取,占前10名总数的70%,其中包括绝大多数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如江苏理科前10名(共14人)中的11人,内蒙古、河北、天津、辽宁等省市理科前10名中的9名,吉林、甘肃、广西、山东、四川、湖南、海南等省的理科前10名中的8名均被清华大学录取。清华大学约八成省份的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居全国高校之首。
清华大学2009年300余人的文科招生规模共录取了50余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文科前10名,其中包括超过三分之一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如吉林省前10名中的5名,江西、山东前10名中的4名,浙江、江苏、四川、湖南前10名中的3名,其他省份也均有1~2名前10名被清华大学录取,清华大学约七成省份的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位居全国高校之首。
在全国38所“985工程”大学2005~2010年本科生源质量排名中,清华大学位居榜首。
就业前景
清华大学学生拥有良好的毕业前景。清华“通识教育”与“专业训练”并重的培养特点,使清华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对用人单位连续几年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清华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数理基础、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看重清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潜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清华本科毕业生约有70%选择在国内国外名校中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大部分是免试推荐),其余的选择高质量就业或者自主创业。
清华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旺盛。招聘清华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不仅数量多,而且有着重要社会影响力,大量名列世界500强的中外企业,联想、华为等国内高科技创新企业,汇丰银行、摩根斯坦利、高盛、工商银行等国内外金融机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包括清华大学、中科院在内的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是清华毕业生的重要雇主,清华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毕业生薪水被权威机构评为国内第一。
朱镕基学长以“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来表达自己的母校的感情,许多清华校友在取得事业的成功后,回味清华时光时,都衷心的感谢在清华得到的高质量的教育。清华是学生腾飞的起点、精神的家园。
12 学校排名编辑本段
2009年: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大学排名世界第49位,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1名。
2009年:中国首份官方权威大学排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研究中心评估:清华大学位居大陆高校第1名。同时,清华大学也是各类大学排行榜中获得第1最多的大陆高校。
2011年: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1名。
2011年QS公布世界大学评估排名:清华大学位于47位。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推出的中国首份《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中:清华大学与台湾大学并列第1名。
2012年《泰晤士报》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清华大学排名世界第30位,位列中国第1名。
2013年《泰晤士报》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清华大学排名世界第35位,位列中国第1名。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的大学排名,清华大学连续14年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1名。
《泰晤士报》2012~2013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清华大学位居第52位较2011年提升了19位。
2002年至2009年 全国先后三次完成了全部一级学科的评估工作(军事学科除外)。清华大学共有56次一级学科排名第一,其中2007年~2009年第三次评估中,13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名列参评单位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