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南粤大地掀起了一波推动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运动,将之称为运动是因为倡导者和推动者均为政府。“双转移”运动的起因是广东先发地区珠江三角洲的各项生产要素价格全面提高,经过30年的工业化,可利用土地基本开发完毕;劳动力成本在最低工资规定和新劳动法的双重规制下大幅提升;油价电价和原材料价格高涨;人民币不断升值。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和粗放式加工业的长期运作,给珠三角造成了巨大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这种压力甚至已经快到了极限。要求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行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这个背景下推出的“双转移”目标再明确不过了,一是要将劳动密集型、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和产业转移出珠江三角洲,既缓解在这块热土上的各种发展压力,还希望通过转移给现代高端产业腾出空间,实现“腾笼换鸟”。二是冀望通过转移给广东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带去更多的企业和产业,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三是既要为广东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在工业中寻求出路,又要缓减珠三角外来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目标清晰而美好,若能顺利实现“双转移”,不能不说是广东珠三角内外产业转移与承接的重大双赢。由此,政府还配套了系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来推进这一运动,如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建立产业转移园区、计划5年内拨出数400多亿专项支持资金、降低产业承接地的用电成本、对农村劳动力实行技能培训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可见政府之决心。
然而,我们必须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目标来审视与思考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问题,更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理解“双转移”。
首先,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目前应承接什么产业?由于长期的企业引进少、产业规模小,客观上在前一轮的粗放式发展中给次发达地区留下了相对良好的自然环境。在这一轮的产业转移中,我们已经有了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环境,跳过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初级工业化阶段,直接承接重化工业,才真正体现出后发优势。同理,珠三角也应从加工制造业到重化产业再到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传统发展路径中跃出,跨越重化工业阶段而直接进入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层次。联合广钢、韶钢资源,并引进宝钢,在湛江建设1000万吨钢铁项目的广东钢铁集团的组建,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按这个思路,正在计划兴建的南沙石化项目,以及更多的如造船、汽车等产业可否也转到东西两翼或粤北?
其次,“双转移”不能局限于广东省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目光不应短浅到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仅在省内消化,这样的制度设计不能不让人觉得有点小肚鸡肠。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只对准东西两翼和粤北,设计者更多的是担心产业若向省外或海外转移会导致广东经济总量下降。加大本省劳动力供给,鼓励企业招用本省农村劳动力,含蓄地表达了减少外省民工流入压力的愿景。其实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死便死了,不必可惜。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转到内地省份甚至国外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完全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行为,同样应当鼓励。至于劳动力的转移,在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进入市场的某类人提高门槛或对另一类人降低门槛都是一种歧视性政策,不宜提倡。
再次,“双转移”应交由市场来主导。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一个连续函数,而非离散函数,并不是靠一次声势浩大的运动就能在三、五年解决的问题,应该让其在发展中通过市场的力量逐步实现演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必须将对经济运作的干预下降下降再下降,直至降到最低限度。几年前,一些企业因民工荒而焦虑时,政府派员远赴内地省份为其招工,如今却要动员、安排其转移。还是几年前,一些企业搬往长三角,政府又大惊小唤,千方百计要留住他们,如今也要动员、安排其转移。其实几年前的状况,就是市场对产业转移发出的信号,只是我们没有顺势而行罢了。政府能做和应该做的就是维护市场秩序、搞好社会管理,具体来说诸如对企业的各项审批改为备案;全面推行费改税,实现税外无费;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保护正当经营,等等。不必为几家企业的倒闭而悲哀,为几家企业的转移而不安。市场环境、营商环境好了,产业的转移和发展自会按其特有的规律演进。
原载《新经济》2008年第9期
原名: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理解“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