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趋向的选择:不可避免的“主义”之争
国外流行的“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概念,其涵义是指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仅在形态上、而且在性质上的转变,即由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同义)向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同义)的转变。很明显,这种转变的内涵和趋向是单一的。但实际上,计划型社会主义的转型并不是只有一种趋势和前途,而是存在多种选择的。“转型”的二重基本内涵决定了,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选择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和基本社会制度,即“主义”之争是一种不可回避的选择。[7]
整个转型国家展现出的风云变幻的社会画面,显示出的一个的基本事实就是,在这种历史性的经济社会转型面前,这场历史性变革的深刻内涵及其潜在发展趋向,发展为社会制度选择上的分道扬镳,呈现出思潮纷纭的状况。辨析这纷纭思潮的难度,在于把握转型内涵的复杂性,在于转型多重内涵及其间的复杂组合关系。无论从理论和实际上看,现实中呈现和演化出的转轨经济的不同走向和不同模式,正是这二重内涵的不同状况及其不同组合的结果。出现了转型经济中的三种趋向性思潮和三种转型模式:
其一、新自由主义思潮与自由市场经济转型模式 从整个转型国家看,这种思潮在改革发展到要搞市场经济的时候来势汹涌。这种思潮宣称;在计划经济体制内引入“市场机制”或从整体上模拟市场经济的试验已经失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和私有制是天然不可分的,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别无选择的选择。这种转型观,就是新自由主义改革观在理论上的表现。1
新保守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模式是转轨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一种。它是政局变化初期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右翼政党主张采用的经济模式。在推翻共产党政权和反对社会主义的浪潮中,这些国家的右翼政党和势力主张建立排斥政府干预、完全由市场调节的自由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提出“全面私有化”和“彻底私有化”,主张把解放后没收的私人不动产彻底归还原财产所有者,提出不惜通过大量失业和加深社会分化促使社会走向资本主义。在转轨策略上,他们主张采用“休克疗法”。
由于经济转轨初期这种模式带来许多问题,使得原来主张新保守主义转轨模式的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改行新自由市场经济转型模式。这是苏东国家右翼政党,例如波兰团结工会,保加利亚民主力量联盟,匈牙利自由主义战士联盟,罗马尼亚民主协议会等选择的转轨模式。其基本主张是,在国家与市场关系上,以自由主义程度很高的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经济基本由市场自发调节,国家实行最低程度的干预。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排斥国家所有制,实现“最大限度”的私有化;把不动产彻底归还原财产所有者;大量吸收西方资本参与私有化。这种模式的转轨策略是,主张实行“全面休克疗法”。
其二、社会民主主义思潮与社会民主主义转轨模式 在面临经济转轨的时候,社会民主主义又以各种形式迅速兴起。3原来的改革派及其理论家中也有不少人转向社会民主主义。 2 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各种流派影响下形成的各种经济体制模式,都对转轨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构成东欧有着相当基础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力量主张的、或在掌握政权时会选择的社会民主主义转轨模式。
一是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这是东欧国家一些中派(中左或中右)政治势力(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社会党等党派)提出来的。如塞尔维亚社会党、塞尔维亚社会主义者民主党、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党等。这种模式的总的实施原则是:在私有化前提下把生产、流通领域的竞争原则与分配领域的公平原则相结合;所有制方面,国家所有制应保留在自然资源领域、铁路、邮电等基础设施部门。私有、国有和合作社所有制平等竞争;国家经济职能主要精力放在社会监督,首先放在维护消费者利益上;建立新型的福利国家和必要的社会保障政策。把人文领域的投资作为中心,主张把发展文化、科学、教育和卫生放在中心地位,作为发展战略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种经济模式在中东欧国家经济转轨过程中没有实施。
二是社会市场经济转型模式。这是东欧国家左翼社会党等党派主张采用的转型模式。这种模式以当代社会党纲领为基础、以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为蓝本。在承认自由主义的某些价值观的同时,在不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保持某些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反对向早期“野蛮”的资本主义过渡,主张向现代的社会市场经济转轨;国家所有制应有它的地位;建立包括国有、私有、合作社所有和各种股份制的混合所有制关系形式;私有化要体现社会公平原则。主张建立把市场调节与国家调节结合起来的经济体制。这种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以市场机制和必要的国家干预相结合,兼顾社会公平,主张在经济转轨进程中采取必要的社会保障政策并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保护社会中下层群体的利益。其转轨方式和策略是,主张“加速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但“加速”不是“休克疗法”。(6)
俄罗斯1、东欧国家2在实施“休克疗法”后,经济下降,社会混乱,冲突加剧,政局变幻,社会走向不同程度地向“左”偏移,社会体制和政策不同程度地向社会民主主义靠拢。社会民主主义模式本质上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但有较大的弹性,会出现不同的形态。这种走向从已经转型的国家来讲表现得相当明显,东欧国家在未来仍会这一弹性空间内的不断调整。我国近几年也有人大肆宣扬民主社会主义。
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对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的探索,是社会主义实践运动最伟大的探索,是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前沿。3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所遇到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问题都与这一伟大探索紧密相联;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复兴,则系于这一基本历史命题的解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致力于解决现实社会主义遇到的基本问题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其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就是对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经济关系的探索和解答。这种探索过程虽然一直集中在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关系问题上,而理论难题解决的前提却取决于对商品经济与特定生产关系决定的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剥离”,取决于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经济结构依据。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思潮共同持有的同一教条:无论是流行的传统马克思主义,1还是流行的经济自由主义,2都认为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计划经济,是与市场经济相排斥、相对立的;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同义语。如果承认和坚持这一教条,那就堵塞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如何可能性和途径。
因此,要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提供理论前提,就要实现商品经济与特定生产关系决定的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剥离”,7就意味着要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否定自由主义坚持的市场经济与私有制是天然同一的偏见;二是要纠正社会主义必然否定商品经济的传统理论。只有找到商品经济与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相分离的依据,才能找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前提和依据,
邓小平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造者,其理论贡献,不仅在于从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和重要性,[8]不仅在于做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机制、从而可以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论,而且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和手段,两者都不是不同社会制度的标志的重要观点。 [9]这样就从理论上否定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把市场经济同社会制度紧密连结在一起的传统观点。笔者认为,为了认识和论证商品-市场经济本身不直接具有社会性质,即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从它是一种方法和手段的角度,或者进而由学者做出的引申,得出计划和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不存在社会性质的区别的结论,当然是意义的。但这种认识和论证,还不彻底,还需要从社会经济内在结构来认识商品-市场经济的性质和作用。关键是要认识到商品市场经济所存在的交换关系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二重基本结构的理论已经为商品经济与特定生产关系的剥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他在理论研究中也在努力实现这两者的剥离。1马克思从来没有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绝对地等同起来,他从不把商品和货币直接等同与资本。虽然马克思明确表述过在未来社会中商品关系、价值关系、货币关系将不再存在的思想。(7)(p119) 但是马克思是从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一般逻辑出发进行理论推论得出的设想,讲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情况下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都已经达到了能够消亡的社会条件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后资本主义和后商品经济形态。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历史演进设想中,虽然他没有详细论述其中的细节,但我们根据马克思研究问题的严格科学态度来设想,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应该排除商品-市场经济的。
由于这一理论剥离的完成,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建找到了基础和前提。这样,既从理论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可以与商品经济相结合的客观依据,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重大任务和历史性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命题的提出,使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中的目标和任务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全部问题都集中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如何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个崭新而颇具难度的问题,包含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任何社会经济形态的内在结构都是由带有特定社会属性的生产关系系统(产权关系系统)和并不带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交换关系系统的历史性叠合构成的。依据此基本理论框架来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结构内涵,总括地讲,它是由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系统与市场经济的历史性结合构成的。这种结构内涵决定了市场型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形态。
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上突破了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思想桎梏,在实践上是历史性的制度创新。作为市场经济,它与历史上已存在数百年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不同,首次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它不是与计划经济而是首次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作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和新型的市场经济,就是要一方面利用和发挥市场经济在促进分工和交易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利益杠杆提高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由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铲除异化、促进公平、消灭剥削的本质属性,抑制和消除市场经济潜在的形成分化、扶强歧弱、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福利的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