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件说:“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果实现这样的发展,实现规模效益,农产品价格会下降吗?
还想问下大家:这次土地改革对农产品价格有怎样的影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5 22:19:16编辑过]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报提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这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30年以来在中央文件中首提"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公报第一次提出了以"城乡一体化"的方式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联系前段时间胡锦涛在小岗村考察时提出的 “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我认为这是将是继国企改革、房屋制度改革以来最大的、也是影响深远的变革。它将对农产品的价格有深远的影响。 农村目前的现状(1)劳动力缺乏,“386199”现象严重。农村的广大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欠发达,从事种养业劳动强度大,风险高,规模小,效益低; 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均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绝大多数是18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男性和55岁以上的女性和部分中年妇女,四川县*******村*社共有人口近300多人,留在农村的18~58岁的男性和18~45岁的女性很少,留在农村的60多人几乎全是老人和儿童来从事种养业。导致农村存在许多空地,荒地。正是荒地,以及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最近的通货膨胀。(2)农村出生人口的减少。四川县**县全县学龄儿童(6-7岁的儿童)只有2000多人,而其中1200多人是在县城读书。而这个数据在以前是不可想象。未来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将大大的减少。(3)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农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习惯,市场意识、规模意识、科技意识不足,造成难以大面积实现机械化种养,加之农牧业风险高,农业生产工作繁重,立志从事种养业青壮年较少,同时耕地和养殖场所有序流转不畅,以致于农村种养大户稀少,规模化经营很少,形不成规模化效益。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后的格局。(1)“农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方面,这将使得农村土地的集中,而目前农村存在的荒地将得到有效的利用。另外一方面,这将使得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使得农村劳动力进一步流失。(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句话充分的肯定了目前存在的“公司+基地+农户”和“产业协会+村社+农户”的形式。土地将集中在部分优质的企业手里,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经济,国家一方面扶持银行提供银行的资金支持,另外一方面,提供政策对农业企业的支持,对于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的支持。 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农村未来的土地,劳动力的格局将对,农产品价格产生质的影响。(1)定价权的改变。目前农产品定价,主要是农民和收购商之间的博弈,是一种类似与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定价,市场讨价还价,农民相当于市场中的散户,在价格方面没有势力,所以在过去的农产品定价当中,处于劣势。然而,当土地集中于某个人或者某个企业的时候,这种情况改变了,集中的农产品生产商,对于农产品价格的控制将是有力的,农业企业在得到土地,规模化农业后,由于自身利益的趋势,使得未来农产品价格将会大幅度提升。(2)农产品需求方面。农村实行土地承包权多种方式流转后,使得农民进一步的脱离土地走向城市,在这个过程当中,以前农民大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是当他们走向城市后,对农产品的来说,农民将由农民的供给者变成农产品的需求者。需求将大量增加。(3)农产品供给方面。企业或者个人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后,并不能立即发挥出规模的效,另外一方面,土地要发挥出集中的规模化效力,现在来看还缺少相应的科技,项目。而土地流转后,农村人口将进一步减少,劳动力的缺乏将使得在未来农产品的供给将减少。另外一部分土地可能被企业用来种其他的经济作物了,而减少了目前大豆,棉花,大米这样的农产品的供给。供给将减少。 小结《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中央很可能推出相应的配套措施,来促使“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种配套措施如果推出,农业人口将更加减少,农产品定价权的改变,另外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农产品供给的减少,将使得农产品的价格在未来有一个大幅度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