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约时报大楼看报纸的变革
 
纽约时报大楼。
 
充满现代感、敞亮的新闻编辑室。
 
新闻编辑室在小楼的三到五层,广告部门在52层的主楼之中。
 
纽约时报主楼一楼的花园。 
说到纽约,很多人会想到人群熙熙攘攘的时代广场。不过,“时代广场”应该算是误译。1904年,当时的纽约市长之所以将这个地方命名为Times Square,是因纽约时报新建的总部大楼就坐落在百老汇大道与7大道、42街与43街之间,所以时代广场其实应该是“时报广场”。
     
纽约时报集团是在1905年从曼哈顿下城搬入时代广场的,当时是在一号大楼。随后的一个世纪,它一直没有离开过时代广场。1913年,纽约时报集团将总部搬入西43街229号的18层灰色大楼,2007年,公司卖掉了旧楼,搬入了位于8大道620号的52层摩天大楼。新大楼大约花费近8.5亿美元。纽约时报集团占了58%的股份。不少人就认为,在报纸销量每况愈下、公司前景不明的时刻,纽约时报集团投入这么多钱来建造这幢大楼,实在有些疯狂。随后,经济危机来袭,纽约时报集团也受到冲击,甚至有不少人猜测认为报纸将会消失,纽约时报集团会倒闭。
但这个百年新闻机构并未放弃努力,而是踏上了一条改革之路,如同这栋大楼一般,纽约时报仍将矗立在这个以它命名的广场之上。
总部大楼
坐落于时代广场的纽约时报集团总部大楼,在Penn Station车站附近。这里是纽约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人流众多,步行或几站地铁即可抵达广告、金融业聚集区。对大楼工作人员、来访者来说,交通很便利。
这座花了大价钱的建筑,是由意大利设计师Renzo Piano的工作室和FXFOWLE Architects联合设计,建筑内的小花园和楼顶花园是由HMWhite设计。它还是节能建筑的典范,2008年赢得了世界高楼协会(CTBUH)的最佳摩天大楼大奖。
这幢大楼是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上别具一格的商用建筑。这栋钢筋建筑分为两半,一栋是52层的建筑和约5层高的楼,两部分用玻璃门廊联系起来。穿过大厅,能看到中心的小花园,再走过小花园,能看到一楼的礼堂、画廊、晚宴场地。这些场地都可供租赁。礼堂也是纽约时报举行收费演讲活动(Times Talks)、录制节目的场地。而小楼的三到五层是纽约时报的新闻编辑室。据导览介绍,为了平衡商业利益和新闻客观性,纽约时报的广告部门是在主楼当中,与新闻编辑室正好各占一翼,并不连在一起。
时任纽约时报建筑评论员的Nicolai Ouroussoff,2007年时曾撰文评论东家的新总部大楼,这幢拥有独特玻璃和陶瓷幕墙设计的建筑,各层天然采光充足。新闻室共有三层,用醒目的红色楼梯连接,中心的办公区隔板并不高,方便成员交流沟通,另外还有各种玻璃会议室,方便员工讨论、开会、阅读。而往玻璃窗外望去,就能看到车水马龙的大道,时刻都能感觉纽约这个繁华都市跳动的脉搏。随着新闻编辑室内自然光的变化,也能感觉到时间的流逝。
Ouroussoff将亮堂宽敞的新闻编辑室比作绿洲,戏称这充满现代感的设计将时报拖出了“黑暗时代”。
然而,刚搬新家的纽约时报集团,很快就碰上了金融危机。为了还债,纽约时报被迫进行售后返租,将大楼的股份卖给了W.P.Carey公司,得到了2.25亿美金,同时签下15年租约,两家同意纽约时报可以在2019年以2.5亿美元再重新购回大楼股份。
新闻编辑室的改革与创新
纽约时报的新闻编辑室也开始裁人,但主要目的是改变人员结构,以应对时效性、互动性、参与性等数字时代的挑战。2008年初计划裁100人,当时新闻编辑室雇员大约是1332人,2009年10月,再次决定裁100人,2011年底决定再减少30个编辑室较高层的管理职位。但值得注意的是,编辑室的总人数到2011年仍是1330人左右,因为时报仍在继续招人,其方向主要集中在网站、新媒体、移动端、平面设计、视频新闻类、读者互动等方面。
除了人员变动,采编思路也有变化。纽约时报的Times Insider栏目2014年3月曾发表文章称,将把每天早上10点和下午4点的头版会议(Page One Conference)重心转为Digital First,即把更多时间投入在讨论如何在纽约时报包括NYTimes.com, 移动端app NYT和NYT Now, 社交媒体和国际版这些数字平台呈现新闻。
讨论会上,负责各版、栏目的编辑将介绍主打新闻,而视频、数字可视化upshot、社交媒体等负责人也会参与头脑风暴,如何让新闻呈现更加充满互动性和参与性。编辑们需要告知大致的出稿时间,这样可以有利于几个数字平台更有策略性地推出新闻,比如网站阅读的高峰在中午到1点,移动端的阅读在早上8点左右,而读者更愿意在晚上的休息时间阅读长文章。通过对读者阅读习惯的挖掘,尽量确保适当的文章在读者阅读量最高的时候发布。
改变采编思路,也意味着纽约时报必须通过更多创新的方式呈现新闻,吸引读者,增加网站和移动端的黏性。在4楼的视频团队是负责这一任务的主要团队。在报道内容方面,纽约时报几年前推出过Times Cast这个视频节目,让读者观众可以了解每一天新闻编辑室里头版会议的内容,视频团队还会采访记者,请他们提前透露一些明天将上头版重要新闻的内容。现在这个节目变成了Times Insider栏目,其中会通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叙述方式来讲述报道背后的故事,也会介绍新闻编辑室的最新动态。这种透明开放、与读者对话的做法,是纽约时报建立互动性的手段之一。
在网络时代,吸引读者观看视频动画,点击阅读其他内容,增加网站、APP的粘性,对依赖收费墙和移动设备盈利的纽约时报来说,这些做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指标对公司销售数字广告无疑也极有帮助。由此,纽约时报的很多“硬报道”,为了改变因文字内容晦涩而使读者觉得无聊的状况,会搭配多媒体呈现的背景内容。Upshot是纽约时报最近一个有意思的尝试,这些栏目中的许多报道与大数据挖掘分不开,内容也用非常吸引人的可视化数据展示。比如去年中期选举,读者们可以在互动地图上自己预测,报道组也通过挖掘民调数据、筹款金额,并对候选人的政治经验、州投票数据等建模,来进行预测。
最近,纽约时报还做了一个关于地域与贫困的新闻,一个调查发现,贫困家庭在得到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搬到更好的社区,后代脱离贫困的可能性更大些,在一些地域长大的孩子未来收入比较高。读者可以通过互动地图输入邮编地址查看某地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样的新闻呈现,对编程、数据挖掘、平面设计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随着移动端、可穿戴设备的兴起,纽约时报也随着平台的变化做调整,比如纽约时报为 Watch所做的新app上面就都是适合小屏幕阅读的一句话新闻故事。
社交媒体时代,纽约时报也更加注重参与性。纽约时报的名记者名编辑在社交媒体上粉丝众多,每次博客更新,或者新闻报道,推特都会是他们与读者互动沟通的平台。纽约时报的twitter、facebook也会更新一些能够激发分享、讨论的新闻报道、博客更新、时评、视频等内容。
纽约时报也在继续培养读者。为了吸引年轻读者,时报的App可以免费下载试用。纽约时报也为学校提供免费或打折的订阅服务,并且,时报网站还有专门的博客栏目,为老师们提供利用纽约时报报道进行各个科目教学的建议,培养下一代阅读新闻的习惯,网站也提供留言系统,供老师学生就文章进行交流。
面向未来的研发
在纽约时报大楼的28层,坐落着传说中的R&D Lab研发实验室。这个部门2006年就已经建立,主要负责的是预测将带来重大变革的科技创新,并且通过建立模型来显示这些科技如何影响新闻信息的传递接收,如何帮助纽约时报来面对这些新的变革等“面向未来”的工作。一些针对平台设备的创新,比如2009年推出的在网站、移动设备、电视等不同平台上浏览观看纽约时报的个人定制化内容;或可以显示新闻内容的镜子、桌子等;也有针对社交媒体时代的创新,比如,和Betaworks一起开发的、通过读者阅读记录推荐更适合阅读内容的News.me,也是后来的Digg;或者对纽约时报在社交媒体传播途径的可视化分析工具,众包开发平台HIVE蜂巢等。
纽约时报集团参与过许多纽约创业团队的早期投资,资助过很多在数字广告、大数据挖掘、众包、社交新闻方面的创业团队。2013年,纽约时报集团变身创业孵化器,为媒体、广告、分析、电商等方面的创业团队提供4个月的办公空间,让他们可以将已经研发的产品在纽约时报内部进行测试。被选中的创业团队中,有为网站浏览者提供个人定制化内容推送的DYNAMIC YIELD,有服务广告销售团队的Emissary,有为公司职员提供阅读信息共享的Wiser,这些团队可以在四个月里,与纽约时报集团的新闻编辑室、广告销售部门、研发部门一起工作,测试改良产品,纽约时报集团也会相应增加投资。通过与这些走在前端创业公司的合作,纽约时报也希望能确保自己不掉队。
纽约时报集团仍必须面对财报不佳的现状,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的革命中,仍需要继续进行自身变革。
(作者系美国雪城大学马克思威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硕士,现供职于纽约华文媒体。王昀编辑,工作邮箱:
wangy@thepaper.cn)
来源:东方早报